一想到給孩子送禮物,第一個想到的總是玩具。
玩具到底該不該當作禮物呢?如果孩子還在慢跚學步,分不清「禮物」的定義,也不懂生日,兒童節,過年等儀式感,送玩具當然是最省事又討寶寶歡心。但是孩子大了,玩具,食物就不該代表「禮物」。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吃快餐喝飲料對寶寶身體發育不利,如果給孩子承諾「你要聽話媽媽就給你買可樂」「考一百分帶你去吃肯德基」你覺得快餐和飲料在孩子心裡,是需要抵制的還是需要追求的?
同樣,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沉浸在數碼產品中無法自拔,就不該把平板手機或者遊戲機當成禮物。我們不希望孩子吃零食影響寶寶吃飯,也不該用零食當成獎勵的手段。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時候,均衡營養都要站在第一位,愛護身體不是靠家長監督,而是孩子自我認識,他會自己權衡吃了肉就要吃菜和水果。同樣如果家長可以起到榜樣的作用,孩子也會知道數碼產品是工具,用來學習和探索的工具,而不是放鬆遊戲的玩具。
當然,無論是自行車平衡車還是益智玩具,不是不能給買,而是到了哪個年齡就應該得到哪些相應的玩具,這也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工具和途徑而已。至於毫無意義的聲光玩具,一輛一輛的相似小汽車和一隻一隻風格雷同的娃娃,真沒那麼重要。
那麼我們到底用什麼當作禮物更有價值?
一,一套課外書。
無論讀什麼書,只要是書就不要訓斥孩子「淨看沒用的」。哪怕是一本笑話書,也是培養孩子幽默感,排除壓力,養成閱讀習慣的好方法。給寶寶當成禮物的書,學齡前以專注力和事物認知為主,遊戲和學習就都可以通過書來解決。小學生或者幼小銜接,可以看一些邏輯思維和古詩詞,數學語文同步發展。
二,一套親子裝或親子活動。
親子裝可以出席家庭儀式感的活動,比如生日宴會,家庭聚會,共同出遊等,也可作為未來幼兒園和小學穿校服等統一服裝的一個過度和理解。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穿著親子裝一起出遊,拍照留念,對孩子的正面情緒和身心建設也是有益的。如果孩子大一些,還可以一起做手繪親子裝的活動,同樣,其他有紀念意義的親子活動也是不錯的選擇。
三,一份可自由支配的現金
這個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比如兒童節,整個六月都可以每天多出五塊錢的自由支出,這個月一共150元,今天不花,明天可以花十塊,並且可以無限後延。但是不可以預支。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自制力,按周或者按月給寶寶發「獎金」。如果可以攢下來,和壓歲錢零用錢一起存起來,父母還可教孩子做「投資」。
錢是雙刃劍,孩子既需要正確追求金錢的能力,又需要有對金錢的駕馭能力,不做金錢的奴隸。而太多家長並不會教孩子這項技能。
除此之外,孩子一直想要的衣服,書包等生活用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你有更好的建議,可以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