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老照片裡的深圳改革開放40年

2021-01-10 網易

  (「記者論壇」公眾號:reporterbbs,猛擊關注)

  今天(2020年8月26日),是中國首批經濟特區40歲的「生日」。

  1979年,鄧小平提出「劃出一塊地方」創建經濟特區;1980年8月,深圳獲批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 激蕩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特區從一個「小漁村」成長至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

  1980年,深圳GDP僅為2.7億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達26927億元,人均GDP突破20萬元。短短40年間,深圳特區GDP增長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國城市之首,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

  深圳40年,不只是深圳人創造奇蹟的40年,更是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40年。這是一場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成功實驗,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新聞照片是歷史發展忠實的記錄,通過這些收集整理的深圳老照片,我們一起回顧深圳40年走過的改革開放之路。

  

  ▲ 深圳羅湖橋上正在通關的旅客。攝於1987年(《瞭望》記者林慧 攝)

  

  ▲1981年正在興建中的廣東深圳蛇口工業區。(新華社發)

  

  ↑這是1981年拍攝的建設中的深圳經濟特區羅湖小區。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 1982年12月15日,深圳特區漁民村一戶漁民遷進新住宅後的居室一角,漁民村社員家裡普遍擁有彩色電視機、電冰箱、音響設備及高檔家具。(新華社記者 潘家珉 攝)

  

  ↑1982年,深圳市無線電廠的工人在裝配電子手錶。新華社記者李長永 攝

  

  ↑1983年11月,深圳經濟特區直升機場投入使用,圖為候機室和指揮塔大樓。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這是1984年拍攝的深圳三洋電機(蛇口)有限公司的電子線路板裝配生產線。新華社記者李長永 攝

  

  ▲ 1984年是深圳經濟特區騰飛的一年,年產值相當於1978年的30倍。特區的青年人經常抓緊業餘時間學習專業知識。圖為深圳市蛇口開源有限公司的女青年倪虹在自學外語。(新華社記者 張福來 攝)

  

  ↑1985年,深圳大學建築系二年級學生在上建築美術課。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1985年底竣工後交付使用。這座大廈共53層(含3層地下室),高160米,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設計造型新穎,設備先進,樓層頂部是直升飛機停機坪,地下室設有停車場(1986年1月15日發)。(新華社記者 段文華 攝)

  

  ↑這是1986年拍攝的中國深圳技術交易會會場外景。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以出口技術為主的大型交易會。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 深圳市中心的「拓荒牛」雕像。拓荒牛位於深圳市政府門前,是深圳開拓奮進的標誌。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1987年時的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的中英街,長不足0.5公裡,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因到特區的人需辦理"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摩肩接踵的中英街,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你若有興致,交5角錢便可登上「大家樂」的舞臺,為幾百位觀眾獻上一首歌。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大學圖書館。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1987年深圳羅湖口岸外觀。深圳羅湖口岸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是改革開放前深圳僅有的兩個陸路口岸之一。1987年,有4000多萬旅客出入中國各口岸,而從羅湖口岸出入的就有1900萬。當時這裡每年的旅客流量佔全國口岸旅客流量的40%~50%。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橋上,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口岸等待通關的旅客,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橋上正在通關的旅客,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口岸的海關工作人員。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1987年11月2日,臺灣當局開放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臺灣同胞們在深圳羅湖口岸受到了熱情接待。邊檢站和海關的工作人員充分理解他們歸心似箭的心情,設立專門窗口和通道,優先為臺胞辦理入境和行李驗放手續。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林先生要回成都找90高齡的母親,但不知母親是否還健在 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這是1987年拍攝的深圳市筍崗進出口貨物鐵路編組站。新華社記者韓曉華 攝

  

  ↑這是1988年拍攝的深圳市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男女主人都從事美術工作,5歲的女兒也愛畫畫。新華社記者陳小波 攝

  

  ▲ 1988年,深圳已與日本、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法國、加拿大及香港等2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籤訂各項合同5000多項,投資總額達17億美元,「三資」企業有1200多家。圖為中美合資經營的中宏工業氣體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國斯(中)在廠區檢查生產設備運轉情況。(新華社記者 于澄建 攝)

  

  ↑1989年,一批旅客通過深圳市羅湖口岸出境。新華社記者黃景達 攝

  

  ↑1990年,我國內地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市解放路光華樓西華宮正式開業。新華社記者張肄文 攝

  

  ↑1991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一樓大廳裡每天都擠滿了等候購買股票的顧客。深圳證券交易所於1991年7月3日正式開業。新華社記者黃鑑秋 攝

  

  ▲ 1992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


  ▲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深圳,在皇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1992年,深圳市民爭先恐後搶購上市股票。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1993年,深圳特區的「打工妹」在排隊向內地匯款。10年間,深圳臨時工從郵局匯往內地的款項多達40多億元人民幣。當時,每逢星期天,郵局就出現排隊匯款的長龍。新華社記者黃鑑秋 攝

  

  ↑這是1994年拍攝的深圳市深南中路的巨幅金融廣告牌。當時,深圳的金融事業發展迅速,刺激了特區金融廣告業的發展。新華社記者劉彥武 攝

  

  ↑1995年,人們在深圳圖書館內看書。深圳圖書館是「全國文明圖書館」。每逢星期天,這裡總是座無虛席。新華社記者蔡國勝 攝

  

  ↑這是1996年拍攝的深圳京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打工妹」下班的情景。深圳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外來的「打工妹」帶來了就業機遇。新華社記者蔡國勝 攝

  

  ↑1997年11月11日,在深圳市寶安區25區寶恆工業區,由於宿舍沒有陽臺,「打工妹」將衣服一排排地掛在宿舍門口晾曬。CICPHOTO/黃建華 攝

  

  ↑1998年,外地求職者在深圳人才交流中心觀看顯示屏上的招聘事項。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1999年,深圳市羅湖商業城與香港僅「一步之遙」,香港清雅越劇社的5名社員相約結伴到深圳市羅湖商業城的曲藝廳中「過戲癮」。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這是2000年8月拍攝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築群。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2001年6月19日,「北京奧運、炎黃之光——海峽兩岸長跑活動」到達深圳,海峽兩岸的長跑健兒在活動中出發。新華社記者盧炳輝 攝

  

  ↑這是2002年12月16日拍攝的深圳市小梅沙海濱。CICPHOTO/蒙鍾德 攝

  

  ↑這是2003年8月俯拍的深圳市大梅沙海濱公園。CICPHOTO/陳忠和 攝

  

  ↑2004年11月26日,深圳地鐵1號線羅湖線站臺開始最後調試。深圳地鐵一期工程於2004年12月28日全線開通並試運營。CICPHOTO/鈕一新 攝

  

  ↑2005年1月3日,遊客在深圳市羅湖區東門步行街購物、遊玩。CICPHOTO/黃建華 攝

  

  ↑2006年7月23日,遊客在深圳市錦繡中華民俗村參加潑水狂歡。CICPHOTO/袁水靈 攝

  

  ↑2007年10月2日,參加第十屆深圳「龍鳳大典」的100對新人在深圳市錦繡中華縮微景區內的「長城」邊組成一條長長的「人龍」,祈福愛情長長久久。CICPHOTO/袁水靈 攝

  

  ↑2008年4月28日,義工們參加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開館儀式。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勞務工歷史為題材的專題性博物館。CICPHOTO/黃建華 攝

  

  ↑2009年12月15日,首批非廣東籍深圳居民赴香港「個人遊」成員乘車赴香港旅行。CICPHOTO/袁水靈 攝

  

  ↑這是2010年8月14日拍攝的深圳市鹽田港。CICPHOTO/袁水靈 攝

  

  ↑2011年7月6日,深圳地鐵3號線「大運專列」開進大運站。當年8月,深圳市舉辦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CICPHOTO/李堅強 攝

  

  ↑2012年2月9日,比亞迪公司深圳坪山總部工廠招聘現場人潮湧動。CICPHOTO/李堅強 攝

  

  ↑2013年10月13日,遊客在參加深圳市第十一屆羊臺山登山節活動。CICPHOTO/黃建華 攝

  

  ↑2014年9月28日,在深圳市大芬美術館廣場,500名畫家在2014「大芬十年」油畫創作大賽現場同時作畫。CICPHOTO/黃建華 攝

  

  ↑這是2015年1月19日拍攝的建設中的深圳市寶安區大鏟灣港區填海區域(遠期區)。CICPHOTO/黃建華 攝

  

  ↑這是2020年6月17日拍攝的深圳南山區、福田區和羅湖區新貌。(無人機照片)CICPHOTO/吳斌 攝

  - END -

相關焦點

  • 深圳特區40年成功的密碼——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就在40多年前,中國打開國門,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之際,南國之濱的一座新城應運而生了,這就是深圳。從誕生之日起,深圳就負載著不平凡的使命。40年對比5000年只如時光一瞬。然而,就在這瞬間,深圳從一個不為人識的小漁村成為一個繁華的大都市,從一個貧窮落後的邊陲縣城變成璀璨奪目的創新之城。
  • 【網絡媒體走轉改】見微知著 數說深圳改革開放40年
    【網絡媒體走轉改】見微知著 數說深圳改革開放40年 原標題:   【網絡媒體走轉改】見微知著 數說深圳改革開放40年  ■中國軍網記者 何佳  深圳之於中國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取得的建設成就
  • 從改革開放「探路者」到新時代「示範區」——深圳特區40年巨變...
    「就是要到在中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選擇廣東,首站即來到深圳前海。2018年10月,在迎來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前夕,總書記又一次踏足深圳。在這片改革前沿地,總書記向世人宣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堅定信念。
  • 上海崑劇團40年,走在改革開放春天裡
    上海崑劇團40年,走在改革開放春天裡 2018年03月29日 19:30 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鄭榮健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老照片:解放初期的寶安縣(深圳),沒想到那時候的深圳是這樣子
    老照片:解放初期的寶安縣(深圳),沒想到那時候的深圳是這樣子在改革開放中深圳是受益最大的城市之一,近40年,可以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發生了深圳這樣急劇的變化。曾經的深圳只是一個小漁村叫做寶安縣。
  • 【印象深圳】圖說深圳改革開放歷史
    興辦經濟特區,是我們黨和國家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的重大決策。創辦於1980年的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最早實施改革開放、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歷經40年砥礪奮進,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之一。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
  • 改革開放40年 「從深圳出發 看世界」
    2018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伴隨著深圳特區經濟的騰飛,旅遊業蓬勃發展。深圳文體旅遊局局長張合運在致辭中回顧了2017年深圳旅遊發展情況。據介紹,2017年深圳全年接待遊客總人數超過1.3億人次,同比增長5.31%,旅遊總收入1485億元,同比增長8.30%,深圳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城市。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改革開放與我們的生活
    從以前的5個月到現在僅5天,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改革,讓中國人的「美麗消費」直追國際潮流。今年全國兩會後,這項改革迅速在廣東、重慶、四川等10個自貿區推開,從審批改備案,企業節省了可觀成本,消費者享受到更好體驗。這則消息沒有引起多大關注。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的消費者早已適應了充斥市場、琳琅滿目的進口消費品。
  • 改革開放40年,藝術家們取得偉大成就
    李世南 開採光明的人 181.5cm×194cm 紙本水墨設色 1984 中國美術館藏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對深圳、對中國乃至對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時任《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的陳錫添陪同鄧小平同志在深圳5天的活動後,發表了新聞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速度舉世矚目!深圳奇蹟是如何鑄就的?
    四十年前,中國改革開放大幕拉開。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誕生,到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連接世界,到浦東新區領銜的國家級新區大開發,再到海南擔起改革開放新使命,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春天的故事」在過去四十年的神州大地輪番上演。
  • 回憶: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現場實拍照片
    這是一組老照片,近日整理照片的時候無意發現,翻了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大潮起珠江——廣東改革開放40周年展覽。展覽館裡,有關深圳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歷史以照片、文字等方式鋪陳排列。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 改革開放40年 廣東40篇優秀小小說評選揭曉 深圳四篇作品上榜
    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 廣東40篇優秀小小說評選揭曉深圳四篇作品上榜深圳商報2018年11月20日訊記者昨日從廣東省小小說學會獲悉,由廣東省作家協會創研部、廣東省小小說學會和惠州學院小小說研究中心
  • 我們與改革開放一起走過——感受廈門改革開放四十年
    廈門網訊 據東南網報導(學生記者張鈺)1978年,廈門全市GDP只有4.80億元,而到了2017年,廈門全市GDP已經達到4351.18億元,年平均增長15.6%,而這也是得益於改革開放,讓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一路高歌猛進
  • 四十年深圳 中國改革開放再出發
    蛇口開山炮的轟鳴仿佛還在耳畔迴響,鄧小平同志「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的鏗鏘話語好似仍在心頭蕩漾,中國的經濟特區建設,已然走過40年艱難曲折而又充滿神奇的光輝歷程。「2020年10月14日」「中國深圳」「慶祝大會」,當這些融合在一起的時候,一座城市的發展,再次牽動世人的目光!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深圳:創新綠洲生機勃勃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深圳:創新綠洲生機勃勃 原標題:   「謝謝大家來看我!」在深圳神州雲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門口,可愛的客服機器人艾娃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迎接客人。
  • 必勝客用服飾變遷詮釋「出色中國」 獻禮「改革開放40年」 ——四...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作為從90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餐飲品牌,必勝客有幸成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了中國的巨變和創造的偉大成就。在2018中秋、國慶雙節佳期,必勝客跨界聯合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共同打造「出色中國」主題活動,獻禮改革開放40年。
  • 大型畫冊《巨變: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記憶》見證深圳特區40年時空奇蹟
    今天·一個時代高地在崛起「就是要到在中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2012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選擇廣東,首站即來到深圳前海。
  • 來聽,40年40首歌!《聽見 年輪》——改革開放40年,都在你的歌聲裡
    來聽,40年40首歌!《聽見 年輪》——改革開放40年,都在你的歌聲裡   1978——2018   現代化之路上的中國   經歷了滄海桑田的40年
  • 《深圳的腳步》第26期|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藏...
    正是這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脫下軍裝換上工裝,紮根於深圳,為特區的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建起一棟棟高樓,創造了聞名中外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早在部隊服役時,在1981年左右,馬樹華就摸過相機,轉業就職於原深圳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以後,馬樹華在單位裡經常寫寫文字,送到報社裡發表,偶爾拍拍照片。
  • 《深圳的腳步》第26期丨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裡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裡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於是當場敲定要採訪他,請羅幫忙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