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論壇」公眾號:reporterbbs,猛擊關注)
今天(2020年8月26日),是中國首批經濟特區40歲的「生日」。
1979年,鄧小平提出「劃出一塊地方」創建經濟特區;1980年8月,深圳獲批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 激蕩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特區從一個「小漁村」成長至如今的國際化大都市。
1980年,深圳GDP僅為2.7億元,人均GDP835元;到了2019年,深圳GDP已高達26927億元,人均GDP突破20萬元。短短40年間,深圳特區GDP增長近10000倍,人均GDP升至全國城市之首,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
深圳40年,不只是深圳人創造奇蹟的40年,更是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40年。這是一場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成功實驗,中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
新聞照片是歷史發展忠實的記錄,通過這些收集整理的深圳老照片,我們一起回顧深圳40年走過的改革開放之路。
▲ 深圳羅湖橋上正在通關的旅客。攝於1987年(《瞭望》記者林慧 攝)
▲1981年正在興建中的廣東深圳蛇口工業區。(新華社發)
↑這是1981年拍攝的建設中的深圳經濟特區羅湖小區。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 1982年12月15日,深圳特區漁民村一戶漁民遷進新住宅後的居室一角,漁民村社員家裡普遍擁有彩色電視機、電冰箱、音響設備及高檔家具。(新華社記者 潘家珉 攝)
↑1982年,深圳市無線電廠的工人在裝配電子手錶。新華社記者李長永 攝
↑1983年11月,深圳經濟特區直升機場投入使用,圖為候機室和指揮塔大樓。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這是1984年拍攝的深圳三洋電機(蛇口)有限公司的電子線路板裝配生產線。新華社記者李長永 攝
▲ 1984年是深圳經濟特區騰飛的一年,年產值相當於1978年的30倍。特區的青年人經常抓緊業餘時間學習專業知識。圖為深圳市蛇口開源有限公司的女青年倪虹在自學外語。(新華社記者 張福來 攝)
↑1985年,深圳大學建築系二年級學生在上建築美術課。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1985年底竣工後交付使用。這座大廈共53層(含3層地下室),高160米,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設計造型新穎,設備先進,樓層頂部是直升飛機停機坪,地下室設有停車場(1986年1月15日發)。(新華社記者 段文華 攝)
↑這是1986年拍攝的中國深圳技術交易會會場外景。這是中國首次舉辦的以出口技術為主的大型交易會。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 深圳市中心的「拓荒牛」雕像。拓荒牛位於深圳市政府門前,是深圳開拓奮進的標誌。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1987年時的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的中英街,長不足0.5公裡,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因到特區的人需辦理"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摩肩接踵的中英街,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你若有興致,交5角錢便可登上「大家樂」的舞臺,為幾百位觀眾獻上一首歌。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大學圖書館。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1987年深圳羅湖口岸外觀。深圳羅湖口岸與香港新界一河之隔,是改革開放前深圳僅有的兩個陸路口岸之一。1987年,有4000多萬旅客出入中國各口岸,而從羅湖口岸出入的就有1900萬。當時這裡每年的旅客流量佔全國口岸旅客流量的40%~50%。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橋上,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口岸等待通關的旅客,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橋上正在通關的旅客,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深圳羅湖口岸的海關工作人員。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1987年11月2日,臺灣當局開放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臺灣同胞們在深圳羅湖口岸受到了熱情接待。邊檢站和海關的工作人員充分理解他們歸心似箭的心情,設立專門窗口和通道,優先為臺胞辦理入境和行李驗放手續。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 林先生要回成都找90高齡的母親,但不知母親是否還健在 1987年攝。(《瞭望》記者林慧 攝)
↑這是1987年拍攝的深圳市筍崗進出口貨物鐵路編組站。新華社記者韓曉華 攝
↑這是1988年拍攝的深圳市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男女主人都從事美術工作,5歲的女兒也愛畫畫。新華社記者陳小波 攝
▲ 1988年,深圳已與日本、美國、英國、聯邦德國、法國、加拿大及香港等2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籤訂各項合同5000多項,投資總額達17億美元,「三資」企業有1200多家。圖為中美合資經營的中宏工業氣體有限公司總經理韋國斯(中)在廠區檢查生產設備運轉情況。(新華社記者 于澄建 攝)
↑1989年,一批旅客通過深圳市羅湖口岸出境。新華社記者黃景達 攝
↑1990年,我國內地第一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市解放路光華樓西華宮正式開業。新華社記者張肄文 攝
↑1991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一樓大廳裡每天都擠滿了等候購買股票的顧客。深圳證券交易所於1991年7月3日正式開業。新華社記者黃鑑秋 攝
▲ 1992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
▲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深圳,在皇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1992年,深圳市民爭先恐後搶購上市股票。新華社記者潘家珉 攝
↑1993年,深圳特區的「打工妹」在排隊向內地匯款。10年間,深圳臨時工從郵局匯往內地的款項多達40多億元人民幣。當時,每逢星期天,郵局就出現排隊匯款的長龍。新華社記者黃鑑秋 攝
↑這是1994年拍攝的深圳市深南中路的巨幅金融廣告牌。當時,深圳的金融事業發展迅速,刺激了特區金融廣告業的發展。新華社記者劉彥武 攝
↑1995年,人們在深圳圖書館內看書。深圳圖書館是「全國文明圖書館」。每逢星期天,這裡總是座無虛席。新華社記者蔡國勝 攝
↑這是1996年拍攝的深圳京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打工妹」下班的情景。深圳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外來的「打工妹」帶來了就業機遇。新華社記者蔡國勝 攝
↑1997年11月11日,在深圳市寶安區25區寶恆工業區,由於宿舍沒有陽臺,「打工妹」將衣服一排排地掛在宿舍門口晾曬。CICPHOTO/黃建華 攝
↑1998年,外地求職者在深圳人才交流中心觀看顯示屏上的招聘事項。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1999年,深圳市羅湖商業城與香港僅「一步之遙」,香港清雅越劇社的5名社員相約結伴到深圳市羅湖商業城的曲藝廳中「過戲癮」。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這是2000年8月拍攝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築群。新華社記者陳學思 攝
↑2001年6月19日,「北京奧運、炎黃之光——海峽兩岸長跑活動」到達深圳,海峽兩岸的長跑健兒在活動中出發。新華社記者盧炳輝 攝
↑這是2002年12月16日拍攝的深圳市小梅沙海濱。CICPHOTO/蒙鍾德 攝
↑這是2003年8月俯拍的深圳市大梅沙海濱公園。CICPHOTO/陳忠和 攝
↑2004年11月26日,深圳地鐵1號線羅湖線站臺開始最後調試。深圳地鐵一期工程於2004年12月28日全線開通並試運營。CICPHOTO/鈕一新 攝
↑2005年1月3日,遊客在深圳市羅湖區東門步行街購物、遊玩。CICPHOTO/黃建華 攝
↑2006年7月23日,遊客在深圳市錦繡中華民俗村參加潑水狂歡。CICPHOTO/袁水靈 攝
↑2007年10月2日,參加第十屆深圳「龍鳳大典」的100對新人在深圳市錦繡中華縮微景區內的「長城」邊組成一條長長的「人龍」,祈福愛情長長久久。CICPHOTO/袁水靈 攝
↑2008年4月28日,義工們參加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開館儀式。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是全國首家以勞務工歷史為題材的專題性博物館。CICPHOTO/黃建華 攝
↑2009年12月15日,首批非廣東籍深圳居民赴香港「個人遊」成員乘車赴香港旅行。CICPHOTO/袁水靈 攝
↑這是2010年8月14日拍攝的深圳市鹽田港。CICPHOTO/袁水靈 攝
↑2011年7月6日,深圳地鐵3號線「大運專列」開進大運站。當年8月,深圳市舉辦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CICPHOTO/李堅強 攝
↑2012年2月9日,比亞迪公司深圳坪山總部工廠招聘現場人潮湧動。CICPHOTO/李堅強 攝
↑2013年10月13日,遊客在參加深圳市第十一屆羊臺山登山節活動。CICPHOTO/黃建華 攝
↑2014年9月28日,在深圳市大芬美術館廣場,500名畫家在2014「大芬十年」油畫創作大賽現場同時作畫。CICPHOTO/黃建華 攝
↑這是2015年1月19日拍攝的建設中的深圳市寶安區大鏟灣港區填海區域(遠期區)。CICPHOTO/黃建華 攝
↑這是2020年6月17日拍攝的深圳南山區、福田區和羅湖區新貌。(無人機照片)CICPHOTO/吳斌 攝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