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一條條高鐵線縱橫穿越,連接起遼闊疆土的錦繡河山,見證著國家的發展前行。《新聞聯播》從10月1日起推出《「十三五」成就巡禮·坐著高鐵看中國》系列報導,沿著四通八達的高鐵網,講述神州大地的發展故事。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全國五分之一的糧食產自這裡。今年,東北地區的糧食將再獲豐收,國慶、中秋雙節長假的第三天,央視總臺記者帶你行走哈大高鐵,乘高寒高鐵穿越東北糧倉,看看東北黑土地的新變化、新發展、新面貌。
跟隨高鐵司機視角
體驗哈大高鐵速度
賊拉滴快!
01
走進世界首條高寒高鐵
哈大高鐵是世界上第一條高寒高速鐵路,北起哈爾濱、南至大連,縱貫東北三省,全長921公裡,運行8年成功抵禦百餘場風雪。
哈大高鐵形成以哈爾濱、瀋陽、長春、大連等城市為中心的2小時經濟圈;穿越東北平原糧食主產區,輻射黑龍江雙城和吉林德惠、四平等國家重要的東北糧食生產基地,為東北大糧倉鋪就一條高速「綠色人流傳輸帶」。
揭開「雪國列車」神秘面紗
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鐵開通運營,姜宏巖作為首發列車長曾面對眾多質疑:「高寒情況下列車能否高速行駛?」「哈大高鐵到底穩不穩?」
當時她從容應答:「冬天的哈爾濱有零下40攝氏度,但列車經過技術突破可高速行駛,平穩度也是可以保證的。」這是鐵路人的底氣,也是中國人的底氣。
當被問到哈大高鐵內應急措施時,姜宏巖搖頭:「從來沒打開過。」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標準,380高寒車體在世界領域,處於絕對領先地位。
這就是實現了技術突破的「380高寒車體」。
先進的高鐵融雪除冰裝置對動車組各重點部位進行低壓溫水噴掃,可全方位快速剝離、融解轉向架上的積雪結冰,全面清除動車組轉向架積冰積雪,加快動車組上線效率,為旅客提供充足運力保障。
02
銀龍穿越東北大糧倉
這是長年行駛在哈大線上的一名軌道車司機創作的說唱歌曲,記錄的是哈大高鐵開通後給東北地區發展帶來的變化。
國慶期間哈大高鐵每天開行動車組超150列,迎來送往的旅客量總計超過120萬人次。
高鐵不僅縮短了東北三省主要城市間的時空距離,也讓現代農業技術走進田間地頭。今年的國慶假期,農民企業家於偉是在一列列高鐵上度過的,他把育苗基地都建在了高鐵沿線。
乘著哈大高鐵一路向北,千裡沃野,稻穀飄香。位於松遼平原腹地的吉林省梨樹縣,玉米已經開始大面積收割,今年,吉林省玉米產量將連續八年達到700億斤以上。
今年,儘管經歷了疫情、洪澇、颱風等多重考驗,東北地區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3500億斤左右,佔到全國秋糧比重超過1/3。
自哈大高鐵建成通車以來,瀋陽至大連線每年可增加超過1150萬噸貨運能力,瀋陽至哈爾濱段可增加1000多萬噸貨運能力。又到了一年中北糧南運的高峰期,這幾天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長春貨運中心副總經理杜永平尤其忙碌。
「東北的糧食連年豐收,從我們中心運往全國各地的糧食每年近15%的增長。」他說。
今年,鐵路部門首次開行了直達糧食班列,這趟即將發車的專列運到上海和華東地區只要5至7天。
國慶期間,每天,哈大線上有16萬噸糧食發運全國各地,與全國人民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03
高鐵助跑老工業基地
鋼鐵是如何煉成的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這些年也有了新發展。隨著國家高鐵事業的發展,高鐵鋼軌應運而生,全國鐵路網中,每10根高鐵鋼軌,就有7根產自鞍鋼。可以說,中國有鐵路的地方就有鞍鋼鋼軌。
在「一帶一路」沿線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鞍鋼生產的鋼軌都已經安家落戶。一根根鋼軌駛向高鐵施工現場,成為高鐵列車快速平穩運行的基石。
高鐵動車如何製造
高鐵列車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幾十萬個精密、複雜的零件是如何變成一列神奇、舒適的高鐵列車的?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來到復興號的「娘家」看看高鐵動車如何製造吧!
04
G47次列車上的意外之喜
李雪琴等組團回東北
10月3日在哈大高鐵上,有一支由東北老鄉組成的「哈大高鐵探親團」,當中有一個「東北老妹兒」相當能嘮,她就是李雪琴。
「大家好,我是李雪琴。」一段經典開場,雪琴閃亮登場,今天她坐著哈大高鐵列車回老家看看老媽,順便跟網友們嘮嘮嗑。
同樣是東北人的央視記者顧國寧和「普通話專業八級」的李雪琴交流起來完全不費力。李雪琴說:「大學四年,我周圍所有人都學會了東北話。」她說自己特別愛坐高鐵,因為「舒服,光景還好」。
車廂裡的「年代秀」換裝
大連開往哈爾濱的G47次列車上,央視新聞主播、黑龍江小夥兒顧國寧現場換裝鐵路制服,與乘務員聊聊那些你不知道的「鐵路記憶」。
從上世紀60年代
「鐵路藍」軍裝式制服
到上世紀80年代
西服樣式的制服
再到90年代的「94式路服」
路服設計、做工越來越精良
在「94式」路服的基礎上,鐵路制服又歷經了98式、2002式、2006式三次小改款,更顯穩重大氣,更加順應時代的發展。
2015式鐵路制服肩章及領花被取消,襯衣變成了白色,帽子以及帽前路徽也有了不同設計。
從「軍裝款」到「國際範兒」,鐵路制服越來越有時代感,但那抹「鐵路藍」仍是幾代人割捨不掉的美好記憶。
2020年,襯衣顏色從白到藍,肩章回歸,搭配定製路徽紐扣,新款「鐵路藍」將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心中深藏「鐵路藍」情節的鐵路人見證了中國鐵路發展壯大,制服多變,但鐵路人服務人民的初心不變。
05
鐵路變遷見證中國發展
現在與過去相比,鐵路的變化真是太大了,高速、舒適、便捷,已成為高鐵時代最亮眼的鐵路客運標籤。
從蒸汽機車的濃煙滾滾
到內燃機車的馬達轟鳴
到電力機車的功能強勁
到「和諧號」動車的輕盈快捷
再到「復興號」國字品牌的華麗登場,中國高鐵邁出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火車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哈爾濱站
現在的哈爾濱站
老大連站
現在的大連站
老長春站
現在的長春站
老瀋陽站
現在的瀋陽站
過去的人工檢票
現在的智能化自助檢票系統
過去排隊購票難
現在線上線下智能購票
過去人工手檢
現在機器智能檢測
過去的餐車
現在的餐車
過去的送水服務
現在車上熱水不間斷
過去的車廂
現在的車廂
還有他們,也變了模樣
過去的機車司機
現在的機車司機
過去的車站值班員
現在的車站值班員
過去的列車乘務員
現在的列車乘務員
從當初「走得了」,到現在「走得好」
鐵路見證了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回顧鐵路百年歷史
見證時與速的變遷
編輯:史笑雨
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人民鐵道、澎湃新聞、現代快報微信公眾號
可能你還想看
點個讚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