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綏中的發展規劃中,有一條「z」形濱海高速公路,連結葫蘆島、營口、大連、丹東四大城市,被譽為「遼寧沿海經濟帶」,這條經濟帶的最西端,正是東戴河新區。
從區域位置上看,東戴河新區緊靠山海關,南襟渤海、北枕燕山,正是東北與華北分割點,亦可稱為連接點,關內關外的交通樞紐,其500公裡半徑範圍內,分布6個省、2個直轄市、53個地級市、2億多人口。
東戴河新區地處東北和華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周圍人口密集,潛藏著巨大的運輸消費能力,多種地域文化碰撞激烈又高度融合的特徵。
東戴河新區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起點,總面積960平方公裡,所轄綏中萬家鎮、高嶺鎮等周邊9個鄉鎮。
作為新興的旅遊城市,東戴河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尤以與碣石和長城相關的文化,最為豐富多彩,經濟區的淺海內矗立著著名的碣石奇景,歷史上曾有五位帝王先後巡遊於此,並留有詩篇。
碣石對岸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行宮群遺址——碣石宮,秦始皇在此建宮駐蹕,刻下著名的《碣石門辭》,留下「孟姜女哭長城」的動人傳說。
漢武帝劉徹曾在此修築漢武臺,魏武帝曹操三臨碣石,留下「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千古名句。唐太宗李世民遠徵高麗時,曾在此留下「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的豪邁詩篇。
碣石宮在綏中萬家鎮止錨灣村,佔地面積14平方公裡。各位帝王的步履行止之處,形成了聞名遐邇的秦漢遺址群,包括:石碑地、瓦子地、黑山頭、止錨灣、大金絲屯和周家南山六處遺址。
東戴河新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生態城市,新區中心擁有近30公裡的原生態海灘,區間流淌著三條大河——金絲河、九江河、強流河,家居、大海、陽光、綠樹組合的動靜相宜,構成不可複製的自然之美。
因大海近在咫尺,坐在朝向不同的房間裡,視線就能與窗外蔚藍色親密接觸,所以這裡的房產有「我家陽臺能釣魚」的誘惑性廣告語。渤海深處的海浪到了這裡,變得溫柔和順,輕柔地撫摸著沙灘。
東戴河高新數字產業園,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海岸中關村」,這是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重要鏈條之一,這意味著東戴河新區與北京中關村全面對接。
擴建中的綏中港,很快將出現年吞吐量430萬噸的通用碼頭,年吞吐量5000萬噸的煤炭碼頭。東戴河有數不盡的風流,盤旋著時代變遷的激情樂音,宛若奏響千年的海潮,浸潤人們的心靈。
東戴河的錐子山長城,俗稱「三龍交匯」。這裡有橫貫綏中大地的遼東鎮長城,南去的薊鎮長城,通往九門口、山海關方向,一條扎進西面疊嶂的,伸向嘉峪關。
錐子山長城屬永安長城,最早修建於明洪武六年,用於抵禦韃靼入侵。戚繼光調任薊遼總兵期間,在人跡罕至的絕壁峰頂,又展開大規模修築工程。
這段長城是全國各地長城中最有氣勢的,主要包括錐子山長城、小河口長城、大毛山長城等等,俯瞰滄海桑田。
別樣的歷史成全了別樣的文化,別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別樣的綏中,別樣的綏中,養育了別樣的綏中人,別樣的綏中人世代戀著這方水土。
上天給了綏中山,也給了海,還給一大片平原。這裡盛產魚蝦貝類,也生長玉米蔬菜水稻,還有那果園一溝連著一坡。
綏中人性情平和樂觀,開放且包容。遼西朋友介紹說,當地曾流傳著「寧為綏中人流血,不為興城人流汗」的說法,帶有指向性的評價自然是笑談,不過也可見綏中人自有其特點。當西魏遺少與綏中人接觸後,發現外界對綏中人的認可絕非空穴來風。
走在東戴河海濱,用腳步丈量著綏中105公裡的海岸線,極目遠望就是260餘萬畝淺海、灘涂,那裡還有各種的挖沙船、漁船。
駕船闖海的綏中男人,目光遼遠,劈風斬浪,不管遇上什麼樣的危險,都能從容鎮定地化解。因為他們身後有熱盼的家人,有綏中這塊堅實古老的土地,風情萬種的東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