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空」?多少修佛的人,都領悟錯了,獨劉慈欣說得很對!

2020-12-06 啟路文學

空,四大皆空,佛教的用語,何為四大皆空,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道空、天空、地空、人空。誰能真正做到四大皆空,那麼也就可以一心一意去修佛了,佛教還講究「六根清淨」,四大皆空的人就能做到六根清淨。

那麼六根清淨是哪六根呢?六根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引起的慾念,以達到無煩無惱的境界。誰能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淨,那麼看人不是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不會放在心上。

這種空,很多人在家裡也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樣自己就不用煩惱,這樣看來好像很多人是因為心裡煩惱事填得太滿了,所以想要變空。但活在現實中,多少都要與人來往,能做到真正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的人,真的很少。

更何況這就是真正的空嗎?其實在沒有讀劉慈欣的一段語錄前,我也會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空,空就是無的存在,是虛的,沒有的。但今天讀了劉慈欣的一段語錄,可以說讓我對空的這個概念完全又顛倒了,完全推翻了我以為所認為的空。

之前也知道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空杯,就如一杯子水一樣,只有空杯子才能裝水。這也是長輩們經常教我們的做人道理,讓我們常懷一個空杯的心,也就是謙虛,低調。其實劉慈欣的語錄中所認為的空,跟這段意思差不多,但劉慈欣說得更簡便利索,讓人更容易懂,更容易顛覆空的思想。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劉慈欣的一段語錄,這段語錄,就道出了什麼是「空」,讓人真的長知識了,文字如下:

空不是無,空是一種存在,你得用空這種存在填滿自己。——劉慈欣#劉慈欣語錄#

讀完劉慈欣這段語錄,相信很多人更喜歡這段語錄中對空的一種理解,讓空變得更高深莫測,更讓人喜歡這種空,或許這就是空的最高境界吧。讓空成了一種存在,用這種存在去填滿自己。

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讀到了劉慈欣這樣的語錄,我們不妨借著這段語錄,更深入來分析一下,探討一下,反省一下。

泰戈爾說過,「當我們是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其實劉慈欣這段語錄中的空,就是一種謙卑的心態,空杯的心態,不驕傲自滿,不自高自大,泰戈爾這段語錄說,誰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離偉大的時候。可見這便是謙虛能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一個人只要謙虛起來,他就會得到很多人喜歡,很多人都願意去教他,帶他,幫助他。而一個人不知道謙虛,自高自大,就會遭到別人的反感。不過謙虛也有尺度,也有度,過分謙虛,就會成了一種驕傲。

因為有一種謙虛起來,就覺得自己很厲害,「你看,大家都那麼不謙虛,獨我最謙虛,我比他們都高尚,我比他們都偉大。」其實他不知道,他這種謙虛,已經成了一種驕傲了,很多人現實中學習謙虛的精神,還真是這麼去學的,最後謙虛得讓人更討厭。

叔本華說過,「當謙虛成為公認的好品德時,

無疑世上的平庸之輩就佔了很大的便宜,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謙虛地不表現自己,世人便都類似了。」可見叔本華這段語錄,就道出了我們人類不類似的原因,很多人很富有,有錢,就道出炫耀,道出顯擺,甚至還看不起人,瞧不起人,這就讓人也想要富有,導致很多人感到貧窮可恥,富有可貴。

倘若人人都如叔本華這段語錄所言一樣,都不去表現自己,都很謙虛,很有錢,也說自己很普通,沒有什麼錢,那麼沒有人炫耀的世界,誰還羨慕人家的寶馬洋房呢?現如今很多人盲目的崇拜,價值觀顛倒,大多數都是因為人缺少謙虛的精神,可見人們的品德已經下降了。

很多都是愛慕虛榮,活得很虛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死愛面子,很窮也要裝出一副不窮的樣子,這就是自尊心在作祟,說白了,就是很多人不夠謙虛,天天在炫耀,自己也不炫耀一下,活得精彩一點,會被人瞧不起。

其實有錢人不知道謙虛,不知道空杯的心態,處處露富,其實離窮也不遠,離災禍也不遠了。自己可以保證自己以身作則,不惹事生非,可以避免災禍,但是你能保證你全家人都像你這樣可以克制自己嗎?

人也只有學會了劉慈欣這段語錄中空的存在精神,才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好了不起的,才會更加去學習,就沒有時間浪費,沒有時間去玩了。

所以說什麼才是「空」?多少修佛的人,都領悟錯了,獨劉慈欣說得很對!

一個人只要有這個特性,往往就能成功,林語堂的語錄說得很明白!

為什麼很多男人都喜新厭舊?林夕的一段語錄,道出了真實的原因!

喜歡把錢存進銀行為將來買房的人,讀完林毅夫的語錄,你會很後悔

列寧將奴才看得很透徹的語錄,揭露了奴才的真面目,警醒世人!

相關焦點

  • 佛是什麼?星雲、南懷瑾、聖嚴三位大師如是說,多少人錯得離譜!
    照這樣理解,人人都有機會成佛,那為什麼佛的威嚴如此強大,成佛的佛教徒又如此稀少呢?可見,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佛是什麼。佛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聽聽三位得道大師怎麼說的,聽過之後,你會明白,多少人錯得離譜:【一】星雲法師: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星雲法師是佛教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用一生在倡導「人間佛教」的思想,照亮了世間無數信徒的人生願望。電視劇《濟公傳》主題曲裡,有一句歌詞:「東找佛,西找佛,不如自己修成佛」。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
  • 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佛不遠人,本性即是佛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如果要想真正找到這個真佛,必須得明心見性,見性就是佛。如果不見性,念佛誦經持戒都沒有什麼意義。
  • 南懷瑾先生: 把有為法修到家了,自然達到無為法空的境界
    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屬於有為法,但是佛法是講無為,講空,《金剛經》上佛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怎麼空,怎麼達到無為呢?古來要數明朝的栯堂禪師講得最徹底了,他有句詩:「有為虛極到無為」,意思是說,把有為法修到家了,自然達到無為法空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自認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為,那就錯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點統統在四念處上。
  • 參透佛句,領悟人生,得清淨歡喜
    由於這些佛句都是用古文翻譯而成,而且,裡面也帶有指導人修行的因素在裡面,所以,只有從修行的角度去理解它,再加以運用,才能明白它裡面的內涵。今天,就讓雲來和大家一起欣賞一下,這些充滿內涵的佛句。只要參透了這些佛句,領悟了人生至理,就能得到真正的歡喜。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 關於佛教裡講得空,最常見的一種誤解,不可不知
    「空」是佛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切不可理解錯了,這一步錯了,下面可就是步步錯。世俗中的東西如果錯了,傷得是世間的福報,佛法中的關鍵點搞錯了,傷得就是法身慧命,所以不可不慎。據我所知,很多修行了多年的人,在這個地方還是過不去,因為這個地方一直過不去,結果明明是修得大乘佛法,結果搞成了小乘佛法。這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就是把空看成了」四禪八定的「禪定功夫。
  • 佛家弟子法號常含「釋、覺、悟、空」,其實這都是佛家境界!
    我們常常看到很多武俠劇,都會扯到佛家,比如什麼天下武功出少林,什麼達摩祖師創易筋經之類的,很多武功咱們都聽說,但你說現實中有人教麼?那是肯定沒有的,但是比如某個和尚的法號,而兩個寺院的和尚的某個字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這也是近來我思考的一個問題。當我尋找材料,翻閱自己購買的佛系著作,慢慢發現,每一種字輩,其實就是佛家所講究的一種境界。
  • 佛說:一個擁有大福報的人,都能看懂這兩句話!
    佛說:一個擁有大福報的人,都能看懂這兩句話!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傭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沒法爭長短,對了也是錯,錯了還是錯,只要有什麼事情,說到她怎麼樣,她就是錯,她也就這麼樣子過。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禪學」,修學禪宗。
  • 佛道修行之異同,終於說透徹了!心即道即佛,終於說明白了!
    倘若大根基的人,什麼法門也不要,直接上來就修空,一路空下去,一路無下去……也即「祖師禪」的路線一一放下、放下,最後連放下也要放下,
  • 佛說無分別是什麼意思?是啥都不用辨別嗎
    學佛人要放下分別、妄想、執著,這個無分別自古以來有很多人誤會了,所以都用誤會以後的錯誤知見,教人要用這個見聞覺知的心去打坐,坐到不起分別,說這樣就是證得無分別智。這是錯的!實相則是:當覺知心的你正在分別的時候,真如還是與你同在運作而無分別的。
  • 「空」字不空的「佛系」詩人,13首詩,詩詩皆「空」,空空意不同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中,「空翠」寫的是蒼翠的山色本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空翠」自然不會溼衣,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弄得幾乎整個空氣裡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在空翠之中,就好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所以儘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溼人衣」了。
  • 修廟人:塑像佛與仙-虎嗅網
    修什麼廟,做什麼像,傳什麼名。初至寶地,秦一川思謀著,先把名兒傳出去。傳名,得靠手藝說話。做好仙像,請東家看,滿意了,帶來新的工程。修廟塑像的行業,空口無憑。你說自己手藝好,看不見,摸不著。仙像在神臺上供著,四方百姓交口稱讚,十口傳聲,百口傳名。好不好,自己不說,有人稱道。坡頂,平地,新道觀。塑像九天玄女、女媧等神仙。
  • 「空」不是沒有,佛大弟子須菩提解說「空」的含義
    須菩提降生出現的兆頭,卻很讓人摸不著頭腦。當日,正當人們為生孩子忙得團團轉時,遽然發現家中財物器具忽地都消失了,令所有人都大驚失色。他們家可不是平頭百姓,也是婆羅門種,算貴族。父親是舍衛城有名的長者鳩留,還是頗有資財的。趕緊派人請相師來卜卦,卦象解釋為:貴子初生時一切皆空,說明此生與「空」脫不開干係。此為大吉大利,不會為世間財富所束縛的。取名叫「空生」或「善吉」都好。
  • 佛說:福報越大的人,在這「四斷四足」上面做得越好,有你嗎?
    佛說:福報越大的人,在這「四斷四足」上面做得越好,有你嗎?佛在三轉法輪說四諦法,使小乘聲聞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證道。苦集滅道是聲聞(羅漢)法境界。聲聞聽佛三轉法輪宣說四諦法而悟道,證得涅槃。因此之故,佛為了破除聲聞有苦可舍、有幾可斷、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證的法執,於大乘般若心經中明確開示「無苦集滅道」,欲令其知道,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實相本無。一切自行當體本空,不生不滅,何有涅槃可得?五蘊法為諸法之母,五蘊法當體是空,母空子也無的意思。
  • 法華經:初聽佛說自己當作佛時,舍利弗還以為是魔的惱亂(22)
    從舍利弗最初聽聞四句偈開始,直到此法華會時,他才「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才明白身滅度並非是究竟滅度。這也就意味著,他至少花了二、三十多年的時間才明白四句偈中「寂滅」的真正含義。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是這樣,更何況是其他大眾呢?可見佛陀當時傳法有多難!【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原先尊者們在「念空」的狀態中對成佛不感興趣,認為那是菩薩們的事情。現在他們通過舍利弗、迦葉的成佛授記,心從「念空」的狀態下悚慄搖動,產生了成佛的願望。他們讚嘆佛,共同對佛說:「大雄猛的佛世尊是解開一切釋結的法王,讓我們見到聲聞成佛的授記 ,除掉了我們的熱惱,當下得清涼。」
  • 如何理解「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 大象披瓔珞福慧具足佛是:福慧兩足尊,亦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覺者。法華經雲『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知見』。佛成道之時,夜睹明星[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無師智,自然智皆得現前]。可見….大地眾生皆得成佛,是佛出現於世的本懷。學佛的目的乃為成佛,學佛當以佛之所學為學,以佛之所行為行,為學習最高目標。
  •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譬如說:上自官僚富翁,下至乞丐民工,哪一個人不苦?誰騙得了誰呢?再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人,哪一個不都是煩惱重重,問題一大堆?有錢的比沒錢的更累!他認為:每個人都想逃避苦追求樂,我卻沒見一個人真正做到過。就像我們的身體有病要吃藥,我們的心靈疾病也需要吃藥,這個(藥)就是佛法啊!
  • 這段經文是對「空」最深刻的解釋,能聽懂的都不是一般人
    維摩菩薩生病,世尊讓文殊菩薩去探望,文殊菩薩看到房間裡只有維摩詰一人躺在一張床上,其他什麼都沒有,就問到:「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文殊師利菩薩問:你生病了,這屋子裡怎麼連一個伺候你的人都沒有?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維摩詰尊者說,諸佛國土也是空的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佛學第二講——佛陀領悟的宇宙人生真理「緣起性空」是什麼?
    在第一期佛學內容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的概念,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心無義」是一種強調內心的修行方法,讓內心對世間萬物不產生執著,但是不否認世間萬物是真實存在的,所以「心無義」是一個錯誤的理論,無論他在今天或者古代有多麼盛行,請記住,這個理論是錯的,在佛教裡是否認萬物的,一切都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