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人到底是怎樣的靈魂呢

2020-12-23 治癒繫心理學

01

你是否也感受過抑鬱?

這是一組漫畫,作者吐槽了那些生活中暗黑時刻,看看是否戳中了你的心:

一周總有那麼幾天,覺得自己是廢材。

工作不想做

零食也不想吃

收拾房間,你在逗我嗎?

電視也不想看

遊戲也不想玩兒

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覺也不想睡,早上起來能做什麼

這種跌入無邊深淵的感覺,看起來十分令人心疼。

漫畫作者艾麗是一個生於1985年的年輕姑娘,一直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差點自殺,

她不過是用畫出自己日常生活的方式,對抗著抑鬱。

她說:「大部分時間裡,我都出在一個『舒適的麻木』的狀態中,周圍一切都被我自動『靜音』了。其它時候,比如在洗澡的時候,會有一種無處不在的虛無感縈繞著我,每次我都感覺無能為力,只能靜靜等待,直到這種感覺消失。」

抑鬱症漫畫作者艾麗*布羅什(Allie Brosh)

如今,周圍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說自己抑鬱了。

很多人不是抑鬱症,只是感到了越來越多的抑鬱情緒。(註:也有很多的確是抑鬱症,需要進行專業診斷。)

和這個漫畫描述的一樣,他們拖延,沒有耐心,無精打採,無聊,覺得什麼都沒有意義……

從社會層面來說,這樣的「自覺抑鬱」的人群,已經成為一個今天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典型人群。

02

抑鬱,

是一種「屌絲」病?

我的朋友小A,北京著名高校畢業,家境一般,所以他從小知道要靠自己努力,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好學校,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然而,他有很強大的恐懼,對金錢的恐懼。

他找了一份廣告銷售的工作,住進了城中村,上班下班擠地鐵,中午吃盒飯,晚上通常回去煮個麵條敷衍一下,也不敢有太多的社交活動,給女朋友買禮物也摳摳索索……

就這樣省吃儉用,一個月的工資也所剩無幾,每當路過街邊房產中介的時候,總會被北京的高房價刺激一下,不知道何時才能成家立業。

他說,他曾經是大學社團的社交紅人,如今常常不想出去見人,只想在家裡宅著,看看劇。

他有一種嚴重的理想喪失感,與成功的神話相對,這種喪失感,叫做loser恐懼。

每個人都有夢想,但很少有人能實現它;同時,這個社會又是成功者通吃的;

這讓大多數還在奮鬥中、或者根本沒有能力實現自己夢想的人,都確認自己成了失敗的人。

鼓勵自由競爭、自我實現的社會文化,驅動人們成就自我,然而其反作用力是把我們也甩進了對平凡、對失敗的強烈否定中。

有多少對成功、對財富新貴的宣揚,就有多少自我否定和自我苛責。

我們的周圍沒有幾個人是對自己滿意的。

這種自我不滿意有兩種方式可以發洩出來,對外是社會暴力事件上升,對內是自我否定。

長期自我攻擊、過度消耗後,一個人自然會變得抑鬱低落。

03

抑鬱,

是中產的「病」?

我有一個朋友B,她是一個優秀的女孩子。

從小到大都一路名校,出國留學回來找了一份銀行的工作,年薪很高,衣食無憂,可以說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父母都為她驕傲。

只是近來有人開始催她找對象了,可她一想到:

自己要像大多數人一樣,找一個門當戶對的老公,不好也不壞,就這樣一直生活下去,變成養兒育女的中年婦女,日如一日,年復一年,她就覺得無趣無聊!

她連自己都沒找到,怎麼能確認結婚的意義?

猝不及防地,她抑鬱了。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代表某種控制與失控的角力。

一艘無比「正確」的人生航船突然改變了預定好的航向,看起來意外,然而這可能是一場「醞釀已久」的逃亡。

假性自體,是指我們為了取悅他人,而發展出一套跟世界相處的方式。

有些人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績出眾,想獲得外界認可,按照社會「正確」的標準,形成了假性自體:活成成功、可愛、幸運的人。

然而,人是各個不同的,套進同一個「優秀」的標準裡後,代價來了:

一方面他們對於自己的優秀成功沒有任何愉悅感,行動的意義只在於無意識地要操控別人對自己的感覺,讓自己看起來優秀。

一方面,他們逐漸與自我真實的感受和情緒失去了聯繫。

這種抑鬱,是深層次的自我矛盾顯現,可以看作是自我價值的失落。

因為長期連接不上生命力的源頭,所以生命形態變得枯萎,隱藏起來大量的憤怒。

弗洛姆在《精神分析與禪宗》中說:

「人追逐理性主義,已到了使理性主義變得完全非理性的地步。」

在越來越理性地追求趨利避害、追求正確時,很多人會意識到自己僅僅是作為滿足他人要求而「被愛」,於是陷入了抑鬱。

04

抑鬱,

是對快樂的過度執著

一對父母來精神病院探望自己的女兒,他們的女兒剛從自殺中被醫生拯救回來,這對父母非常擔心自己的女兒。

他們是這樣說的:

「對不起,醫生,我們的女兒一直非常優秀,我們想不通她為什麼會這樣,麻煩你儘快治好她,讓她回復『正常』吧!」

父母是真擔心,但是他們也為我們示範了家人如何讓抑鬱者更抑鬱的最短路徑。

當他們吶喊「你一直很優秀,怎麼可能這樣呢?」

他們不知道對於抑鬱者來說,最需要得到的是被允許!

人人都可能抑鬱,抑鬱了就可能想自殺,這後面有複雜的心理因素。

抑鬱,沒什麼好羞恥的,我們追求快樂,但也要允許人不快樂。

面對家人朋友的抑鬱,很多人不是感同身受,首先想到的卻是想「否認」,其次是「羞恥」,請醫生趕快解決掉這個「問題」,趕快回復到出現問題之前。

其實不快樂不是突然發生的,是一直都在。

只是當我們在這個社會中被告知應該「樂觀」,應該積極,才是正確的,消極的情緒就被對「正常」的追求掩蓋了,而也許當事人,曾經花了巨大的力氣來維持這種正常。

其次,這裡還有對精神失控的恐懼。

人們對身體的疾病更能接受,對精神方面失控感到很大的恐懼。

因為身體有病好像一臺機器壞掉了,至少它是客觀的;而人們往往把精神的我認為是自我本身,所以,精神世界不受控制,就有一種「我不像我,我控制不了我自己」的羞恥。

不但周圍的人,甚至抑鬱者也會自己對自己說,「我不正常。」、「我需要趕快好起來!」

於是,抑鬱感的痛苦是一層,對抑鬱痛苦的羞恥、拒絕是第二層,兩者疊加造成了苦中苦。

文首開頭那組漫畫的作者說: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時,永遠不要試圖一勞永逸地幫她解決這個問題。有時候你的『幫忙』對抑鬱症患者來說是一種壓力,因為他們會為了不讓你失望,而假裝自己好多了。」

其實,不如不要追求快樂,如果看起來它那麼遙遠的話。就像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妻子對丈夫說的:

「如果痛苦的話,那就不要努力了。」

05

抑鬱,

是一種追尋和未做出的和解

小c最近也說抑鬱了。

她說自己是一個找不到人生意義的人。

行屍走肉一樣上班下班,結婚生子,人生就是按部就班,然後,生老病死一個都避不開。

她不滿意周圍人的人生,她認為老一輩是沒有自我的一群人,而同事們則是沒有夢想的人,或者他們選擇忘記夢想……

她知道自己不想成為其中的任何一個,但是她也不知道要去哪裡。

所以漸漸抑鬱起來。

只有她知道,抑鬱中的孤獨,其體驗如此之深,卻無法言說。

她在深夜寫日記,她追尋哲學、宗教,痛苦焦灼地需求一個答案。

是的,不可否認,憂鬱中也有一種審美的快感。

人們會被懶散、憂鬱、內向、消極的一些性格氣質所吸引,人們也會因為憂鬱中的深刻和孤獨,感到自己如此不同。

如果這叫「受益」,那就是抑鬱如此深刻地連接到了無意識的自戀(非貶義),它將更多的關注收縮到了自身。

很多敏感、聰明的人對自我感、意義感的需求大,但是又對如何在現實環境中達到這點感到困惑,所以,在一種困惑的人生狀態中,感到挫敗,陷入低潮。

如果只是為三餐而奔波,意義的追問不會打擾我們,當越來越多的人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極度渴望自由、自我實現時,無力感也增加了。

追尋與困惑總是相輔相成的,比起看作「缺陷」,有些抑鬱應該看作是一個過程。

在困惑中追尋,領悟,然後找到一種真正的自我和解和生活方式。

06

讓抑鬱的人

有地方安放自己的心靈

抑鬱的人最怕的是周圍人這樣說:

「別沒事找事,生活不是挺好的麼?」「你就是玻璃心,文藝青年,別想那麼多了。」「你只是有小情緒,太閒了,找點事做。」

然而,抑鬱不是以上說的種種——它只是發生了,連當事人自己也控制不住地發生了,並且深刻地讓我們感受到了孤獨無力。

抑鬱是一種負面情緒,但它更代表一種無法溝通的心靈生存困境。

我們需要理解這個困境,而不是將它定義為「不正常、失敗的、不夠樂觀的、失控的」。

一個抑鬱的人,可能一開始表現的是對困境的焦慮,後來內在焦慮久了,人消耗大了,人們就會保護性地進入低落模式,關閉了一些對世界的熱情,就抑鬱了。

只有真正理解了自我的深層悲傷,即某種自我價值實現的長期受阻,才能走出陰影。

同時,抑鬱也並非沒有積極意義。

快速變動的世界,一個不斷被迫被焦慮推動去實現社會理想的人。

它由抑鬱帶來的無力感也能幫他屏蔽一部分競爭,保護自己不受更多的壓力,保證自己對競爭性焦慮有一個平衡。

抑鬱的你的確是孤獨,但其實,在精神世界的無法溝通方面,人人都有難以言說的痛苦。

在某個程度上,人人都是一樣的獨行者。

不妨這樣想,如果,抑鬱不是我們的陰暗面,而是我們的朋友呢?

如果接受抑鬱,可以使我們自己進一步了解自我呢?

榮格把人的陰影自我比喻成肥料,又髒又臭,但是卻可以讓我們種出的花朵更好,更漂亮。

了解那些放入潛意識的自我攻擊,了解是什麼那些讓我們陷入長久悲傷,最終你會發覺更多面的自己。

抑鬱,最終不會是你的標籤。

你並非完人,但可以選擇允許自己做你自己。

註:

不是有「抑鬱」情緒就等於有了「抑鬱症」,抑鬱症有一系列科學的診斷標準,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診斷。

對個人來說,如果抑鬱情緒是瀰漫性、長期性的話,可能有抑鬱性人格基礎,與先天氣質類型,人格成長與發展期的某些影響有關;也可能與當前遇到一些突發的創傷性事件有關。

本文所談的只是抑鬱情緒,一種覺得無趣、長期心情低落的群體心理狀態,抑鬱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上觀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狀態,建議找專業諮詢師。

緩解抑鬱情緒的小方法

1.準備一個歌單存放讓你感到溫暖的歌,心情煩躁或無事可做時聽聽歌是絕佳選擇。

2.適當運動可減緩一些情緒的惡化,請以自身條件為準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時間,可以

找人監督或者一起運動。

3.規律進食。儘量減少咖啡、茶類和碳酸飲料等容易讓人產生精神亢奮的飲品,可選擇果汁或溫白開。

4.請保證充足的睡眠。

5.不要給自己自我貶低的情緒暗示。你很優秀,請繼續堅持下去。

6.培養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或養一些花草寵物,為自己建立被需要的責任感。

7.自我獎勵。比如連續一周堅持早睡,就去買一件很想要的禮物。

8.讓自己忙起來,不斷進步。

9.多讀一些書充實自己。

10.準備一個本子或相冊,把別人對你說的覺得溫暖的話以及開心的事記錄下來,情緒差時看一看。

11.學會傾訴。

12.睡前做一些輕鬆的事,以避免睡前焦慮。

13.深呼吸。

14.洗一個熱水澡或者泡溫泉,可以有效解除糟糕的心情。

15.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整潔。

16.買一些抱枕或毛絨玩具,心情不好時可以用來發洩情緒。

17.你可以哭,請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18.如果可以的話,進行一次短途旅遊吧,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與人,在街角的甜品店發呆一個下午,只要你願意,任何事情都不是虛度時間。

即使身在泥潭,也請不要放棄掙扎的權力。再堅持堅持吧,畢竟活著,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呀。

以上內容請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未必適合所有人,愛你

相關焦點

  • 抑鬱的人,擁有怎樣的靈魂?
    仿佛就是跟我們所有人開了一個玩笑。其實在此之前,張國榮先生就已經和抑鬱症鬥爭了很久,哥哥死前曾用潦草的筆跡寫下一封遺書「Depression,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這一年來很辛苦,已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 抑鬱的人,到底有怎樣的靈魂?每個人都該看看這5本書
    一份調查顯示,中國抑鬱病患者初步估計約有9000萬人。然而,人們卻常常樂觀地將抑鬱看成單純的精神失調。那麼,抑鬱症到底是什麼?今天精讀君推薦的5本書,將讓你深入了解抑鬱症,並讓我們每個人學會直面它,將它看作一種病症去認真對待。作者簡介戴維伯恩斯,著名心理學家。
  • 抑鬱的人,擁有怎樣的靈魂?
    仿佛就是跟我們所有人開了一個玩笑。其實在此之前,張國榮先生就已經和抑鬱症鬥爭了很久,哥哥死前曾用潦草的筆跡寫下一封遺書「Depression,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這一年來很辛苦,已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話「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 如果真抑鬱了,怎麼辦?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抑鬱症。想放棄自己的念頭,從十幾歲開始,就經常有。但是,從未付諸實踐。當然,如果真實踐了,你們也看不到我了。個人覺得,即使抑鬱了,也沒那麼可怕。我們依然可以撕掉「抑鬱」這個標籤,開心生活。
  • 人真的有靈魂嗎?靈魂到底是什麼
    靈魂到底是什麼?「靈」就是靈性,「魂」是魂魄,靈魂就是有靈性的魂魄。靈魂看不見,摸不到,它存在我們肉體中,主宰我們的思想意識。直到有一天我們的肉體死去,靈魂就會脫離肉體,化風而去。沒有人見過靈魂是什麼樣的,只有死去的人才會發現自己是有靈魂的吧。可是死去的人是沒有辦法告訴我們真相的。那靈魂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我曾經寫過一篇問答,說的是我嶽母死前的一些反常的行為。我嶽母去世的前兩天,曾在病房和我說,她這次挺不過去了,她的父母來接她了,她們就在她的身邊。
  • 若懷疑自己抑鬱了?推薦這5本書或許可引導你自救!
    一度被譽為「這個時代的靈魂聖經」,無數人稱這本書給予了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你也飽受抑鬱的困擾,這本書或許能成為你的自救指南!2、《伯恩斯新情緒療法》這不僅是一本抑鬱患者的自救指南,也是一本可以幫助你預防抑鬱的奇書!因為「伯恩斯情緒療法」的目的並不純粹是對抗抑鬱,而是深挖抑鬱背後的根源——負面情緒。
  • 黃景瑜妻子自殺事件——抑鬱者的天空是灰色的
    所以是時候去關注抑鬱者群體了,去弄清他們的痛苦根源到底在哪兒?他們為什麼喪失了幸福感?那就需要我們先一同走進抑鬱者的世界。抑鬱者的世界感抑鬱者之所感,知抑鬱者之所覺,才能明抑鬱者之所行。抑鬱者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
  • 深受抗抑鬱症困擾的人,陪伴的是怎樣一種靈魂,你知道多少呢?
    「它像一條大黑狗,出現的讓人猝不及防,陷入長期的無助或絕望。它像一隻攝魂怪,讓人感到徹骨的寒冷,快樂的喪失,求死的欲望。」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某某某因為抑鬱症跳樓自殺。現在有很多學生甚至年齡還很小,就會被抑鬱症困擾。
  • 抑鬱的人喜歡悲傷的音樂?
    簡介:為什麼抑鬱的人還會喜歡悲傷的音樂,心理學家用實驗告訴你。大家好!我是阿布老師,今天我們來談談音樂和心情!如果問這個世界上什麼威力最大?你會想到什麼,是各種武器嗎?音樂不僅傳播廣泛,還會是可影響我們;一首搖滾就會讓我們興奮起來,忍不住擺動身體;而一首悲傷的音樂也會讓人潸然淚下。當然,這些對普通人來說都是正常的,可是對於抑鬱症的患者又會怎樣呢?
  • 高福利待遇的北歐人,為什麼總是感到抑鬱?背後原因讓人深思
    幸福和抑鬱共存在北歐,幸福與抑鬱往往相伴相隨,每個人在享受著高薪高品質的幸福生活的同時,又因為對生活的迷茫與無措而感到抑鬱。可能你會覺得他們是因為生活太輕鬆了而無病呻吟、傷春悲秋,但現實卻是,北歐人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幸福,頂多就是感到滿足。
  • 如果真抑鬱了,怎麼辦?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抑鬱症。想放棄自己的念頭,從十幾歲開始,就經常有。但是,從未付諸實踐。當然,如果真實踐了,你們也看不到我了。個人覺得,即使抑鬱了,也沒那麼可怕。我們依然可以撕掉「抑鬱」這個標籤,開心生活。
  • 靈魂神識佛性自性到底說的是什麼
    靈魂靈魂這個定義在東西方文化裡面是一致的,都承認有這麼一個存在叫「靈魂」。它是操縱我們的肉體及所有精神現象的總和。那麼這個靈魂是不是「真我」呢?懇定不是,如果是,佛陀也用不著十二年苦行去找那個不生不滅的真我。把我先放下,暫且把靈魂叫迷惑的「我」吧!那靈魂到底靈不靈呢?懇定不靈,要靈為什麼不投生到好地方去呢?為什麼還受這輪迴之苦呢?
  • 鳳凰涅磐——以禪醫思想碰觸抑鬱者的靈魂
    很多人年紀輕輕的就被抑鬱症所困擾,有些甚至因為抑鬱症而結束了生命。我接觸過一些患有抑鬱症的求助者,並試圖在心理層面上幫助他們擺脫這種惡疾的困擾。不同的方式起到不同的作用,在這其中,我體悟到一種方式,也許能夠有效地重建他們的心理世界。這種方式就是運用中醫流派中的禪醫思想,去柔和地碰觸這些求助者的靈魂。
  • 怎樣舒緩抑鬱情緒?
    我們每天都在面臨很多的困難與壓力,難免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尤其近年來,大家對抑鬱症的關注越來越多,也慢慢的對這個名詞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也許很多人已經患有此種情緒或者症狀。 而如果不能及時消除悲傷等負面情緒,就會逐漸產生抑鬱思想,最終會形成抑鬱症。
  • 小歡喜:英子徹底抑鬱了,到底是誰的錯?看她怎麼說的
    英子徹底抑鬱了,到底是誰的錯?最終導致英子在精神上面徹底抑鬱了,整夜都睡不著覺。 那麼,英子的抑鬱到底是誰的錯呢
  • 若懷疑自己抑鬱了?推薦這5本書或許可引導你自救!
    一度被譽為「這個時代的靈魂聖經」,無數人稱這本書給予了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如果你也飽受抑鬱的困擾,這本書或許能成為你的自救指南!2、《伯恩斯新情緒療法》這不僅是一本抑鬱患者的自救指南,也是一本可以幫助你預防抑鬱的奇書!因為「伯恩斯情緒療法」的目的並不純粹是對抗抑鬱,而是深挖抑鬱背後的根源——負面情緒。
  • 氣場、戀愛、心靈感應——揭開「靈魂」神秘的面紗
    曾經有一個電影,預告片是這麼說的:「不管你是否恐懼,他都會最終降臨,在那一時刻,你的身體輕了21克」,那麼輕的這21克是什麼呢?答案是靈魂的重量。人的體重會不會在最後一刻降低,科學上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關於靈魂重量這樣的問題存在,就說明有人認為①靈魂是物質,②靈魂可以脫離肉體獨立存在。那麼,靈魂是什麼?靈魂可以離開身體長期存在嗎?今天我帶大家走進靈魂,走進思想最神秘的地方。
  • 靈魂歸處到底是何方,是高維空間還是鏡像宇宙?網友:沒人說得清
    靈魂歸處到底是何方,是高維空間還是鏡像宇宙?網友:沒人說得清文/曦軒靈魂是什麼?人類到底有沒有靈魂?人死後去向何處?針對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沒有人能給出讓所有人都信服的回答。那麼靈魂到底是什麼?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也可能是一種粒子。到底靈魂存在嗎,又存在於何處?曾有人提出靈魂存在於人的內部,隨著人類的死亡而離去,人類的靈魂重21g,而靈魂到底去向何方呢?曾有人提出高維空間或是靈魂的歸宿。
  • 此文,獻給所有抑鬱的人
    其實,那些得抑鬱症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太善良了,成全了別人,困住了自己。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抑鬱傾向,只是不嚴重而已。不信你回頭想想,你是否也曾,焦慮不安、胸悶氣短、情緒低落、緊張胡思亂想、心煩意亂、不知所措、迷茫、緊張。
  • 抑鬱的人,喜歡暖暖的顏色
    在每一個漆黑的夜晚裡我獨自思考著要怎樣去死。又思考著要怎樣的活下去!這是兩個極端的問題,伴隨著身體上的種種症狀,我已經溺水到了死亡的坑裡拔不出來了。如今就這樣自我慢慢的療養,雖然我的抑鬱沒有減輕,可是也不在加重。一切都在控制之中。4.少對抑鬱的人說「不要想多了」我身邊有一個表嫂也是和我一樣的抑鬱,她和我不同的是產後抑鬱,所有的人都說,那肯定是想多了!不缺吃,不缺穿的,每天還有什麼可以憂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