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秦賦》的正式開播,觀眾從一開始的滿懷期待到如今槽點滿滿,評分從開播8.9分到如今7.1分,可謂是斷崖式下降,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不免有些尷尬。
小編因為之前看過《大秦帝國》系列的前幾部,在看《大秦賦》前幾集的時候內心是很忐忑地,當看到服飾、戰爭場景很是精良的時候,心中不安是稍弱了幾分,特別是看到辛柏青老師扮演的嬴異人出色的演技時候,感覺這劇穩了,沒想到後面的劇情是毫不猶豫地給了我幾巴掌。
咱們先來說說演員選擇的問題,張魯一演技是有的,扮演嬴政也是沒問題的,但導演和編劇,考慮過年齡的問題嗎?嬴政繼位的時候才13歲啊,13歲!
你完全可以讓張魯一登場稍微晚一點點,你怎麼讓人認為這張臉是13歲的嬴政?
導演給出的解釋是這樣的,戲份太重,怕年輕演員撐不起來。
這麼想的話,其實也可以理解,但後面的劇情我是完全看不明白,這還是我心中想像的那個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麼?
嬴政強行認呂不韋為親爹的場面,非常尷尬。嬴政幼年在趙國為質,在各路陰謀陽謀中艱難成長,少年嬴政是傻白甜麼?他不應該是個隱忍又有想法的人麼?就這麼去認父去了?
當年嬴駟因殺人,但其未成年,所以才割了太子首傅贏虔的鼻子,太子右傅公孫賈被處以黥刑,就這樣嬴駟還被流放大山。結果到《大秦賦》中,華陽太后舉行家宴,宴會中因為戲子侮辱了趙姬,嬴政當庭殺人;滿堂宗親、大臣,包括大王,口口聲聲要以秦法治罪!結果啥事沒有。
甘羅為秦爭地,為國取利,按照秦法這不是應當獎勵的?回來直接在大殿上殺了,且不說這不符合歷史,那甘羅因何罪被殺?這啥邏輯,致秦法於何地,不前後矛盾麼?
滿口都是天下,結果播了40多集全是小家子氣。第一部裂變讓我們記住了商鞅變法,萬世之功。第二部縱橫我們記住了張儀在列國犬牙交錯、互相蠶食的那些年裡保住了秦國。第三部崛起白起南徵北戰,拓展秦國疆土,讓最強的趙國、最大的楚國從此只剩下坡路。
但是第四部告訴我們呂不韋幹了啥?它啥也沒告訴。《呂氏春秋》不了不起麼?他對大秦沒功麼?現在你讓我從這個劇中總結呂不韋對秦國有什麼貢獻,我還真想不出來。
主線不應該是嬴政怎麼當上秦王,然後在呂不韋、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輔佐下親政,後來平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故事麼?結果集數過半嫪毐還活著,嬴政還沒親政,這也太拖拉了,雖然說嫪毐之亂在嬴政成長史上有著重要的一環,也沒必要鋪墊這麼長吧
好像編劇不知道觀眾想看什麼一樣,觀眾想看的是秦始皇嬴政如何在這陽謀陰謀的亂世之中如何成長,又如何滅的六國,六國又是如何應對的,不應該是恢弘大氣,有史詩感麼,結果大多都在講宮鬥。
總之,現在是四十集過去了,一半都沒有了,呂不韋還沒有死,嬴政還沒有親政。
時間大量浪費在婆媳撕逼、無用情節上。
算了我還是去看前幾部去洗洗眼吧。
不吐不快,請大家合理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