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號外!想要今年底去上海迪士尼的筒子們注意啦!
最新消息,迪士尼總部美國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行政總裁鮑勃·伊勒(Bob Iger)表示,原定於2015年年底開園的上海迪士尼樂園,推遲於2016年春季開園。
什麼?推遲!這讓我怎麼跟女兒交待?!
為了安慰小朋友受傷的心靈,我悄悄地編了個故事:隔壁王叔叔家裡的歐洲迪士尼沒錢了,我們不得不先把錢借給他們花。其實我也沒算說瞎話啦,歐洲迪士尼的日子確實要過不下去了嘛。
有些蕭索的歐洲迪士尼童話屋
困境中的歐洲迪士尼
作為歐洲第一座迪士尼樂園,位於法國巴黎的歐洲迪士尼,1992年成立之時也是風光無限。彼時華特迪士尼已經投資了三座迪士尼樂園,分別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佛羅裡達州和日本東京,並且成績斐然。特別是1983年迪士尼在東京的成功,更被看做是成功案例在各種MBA課程上到處宣講,這也為迪士尼樂園向其他國家擴張提供了信心。
於是,1992年歐洲迪士尼在法國巴黎開園,雄心勃勃的華特迪士尼期待能將這一承載著美國精神的文化模式播散到歐羅巴大地上。然而事實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
這座耗資28億美元的樂園自開園伊始,經營狀況就一直呈下滑趨勢。1993年,歐洲迪士尼收入4.7億法郎,虧損1億多法郎,至1993年,收入2.7億法郎,虧損達1.7億法郎。至2010年3月,入場人數減少8%,跌至650萬人次,收入下跌7%,至5.19億歐元,淨虧損則高達1.14億歐元。2013年上半年,入場1490萬人次,按年大減6.9%,淨虧損達約1.04億歐元,按年增加16%。
這個步履維艱的樂園還背負著沉重的利息負擔。在歐洲迪士尼44億美元的總投資中,只有32%的資本是權益融資,有29億美元主要是從60家貸款銀行借來的,並且貸款利率高達11%,可見其財務槓桿很高,而且已不能靠經營來彌補由於利率上升而增加的管理費用,迪士尼公司與銀行進行了談判,希望能夠重組債務結構與再融資。
而這也不是華特對歐洲迪士尼的第一次輸血,早在去年10月,歐洲迪士尼股票市值曾猛跌15%,母公司不得不注資10億歐元,其中4億歐元用於商業運作,6億還債並折算成股權納入美國母公司。
也許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
出師未捷,法國迪士尼樂園的失敗甚至讓人對它未來能否持續經營都心存疑問。原本看似完美的設想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糟糕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其實,禍根從一開始就早已種下。
首先在選址問題上,迪士尼通過法國政府低價購買了1950公頃的土地,並且大部分土地都來自於農田,在美國人眼裡不值一提的土地問題卻引起了法國當地人的不滿。法國人非常重視自己的文化,並且民族中心主義很強,他們看不起美國人的文化,稱美國人為美國佬。美國人的做法令法國人非常氣憤,法國人甚至認為美國低價收購法國土地是一種侵略行為,並且美國人將很多法國農民趕出家園引起了很多農民的不滿,這同時激起了法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法國人的民族情結是美國迪士尼失敗的基石。何況這個迪士尼樂園並沒有給歐洲遊客帶來全新的體驗,而是重複了過去的一貫風格,其中很多文化理念已經廣受質疑。
而且,歐洲迪士尼樂園距巴黎只有不到70英裡,巴黎卻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這樣一來迪士尼樂園就成了人們巴黎遊的其中一站而已。只有很少的遊客需要或者願意在迪士尼公園停留過夜。與美國相比,法國的公共運輸更為便利,因此遊客很自然地選擇在公園進行一日遊,省去一筆昂貴的酒店住宿費用。
其次在文化差異上,一開始,一項不準在樂園內飲酒的規定使得歐洲人很不滿,因為他們把在午餐與晚餐時喝酒視為一種習慣,這項規定不久就被廢除了。迪士尼公司原以為星期一遊客會少一些,而星期五則會多一些,並為此相應地安排了員工,但情況卻恰好相反。迪士尼公司還發現遊客人數有高峰期與低谷期,高峰期每天的遊客人數要比低谷期的人數多出10倍。因此,在淡季時公司就需要解僱一定數量的員工,而這又違反了法國嚴格的勞動法。
還有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與早餐相關。「我們聽說歐洲人不吃早餐,因此縮小了餐館的規模,」一位管理人員回憶道,「結果怎樣?每個人都要吃早餐,我們不得不努力在僅有350個座位的餐館裡為2500人提供早餐,排隊買早餐的人實在是太多了。」2500人排隊買早飯有木有!滿滿的幸福感一下子就灰飛煙滅了。
而且讓管理方沒有想到的是,歐洲人不像日本人熱衷於購買紀念品作為禮物贈給親朋好友,他們對紀念品毫無興趣,所以歐洲迪士尼樂園的紀念品銷售收入大大低於美國和東京的迪士尼樂園,尤其是東京迪士尼樂園。
再次在管理方式上,美國管理方一直持有一種自負的態度,他們的傲慢甚至造成了管理隊伍中美、法人士敵對情緒的滋生。美國管理人員羅伯特·菲茨帕裡特(Robert Fitzpatrick)由於與一名法國姑娘結婚,最後竟然因此而喪失了美、法雙方的信任。
而且和東京迪士尼相比,歐洲迪士尼可謂生不逢時。1983年東京迪士尼開放,那時的日本正處於經濟騰飛時期。美國是日本人心目中富裕社會的典範。而且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人開始關注世界文化,東京迪士尼則成為許多人進入世界文化的象徵。相比之下,迪士尼進入巴黎時,正好趕上歐洲嚴重的經濟衰退。法國房地產市場滑坡及歐洲貨幣對法朗的重估價,使得最初計劃得以實施的基本條件全部喪失。
這也讓歐洲遊客在遊園時緊捂荷包,很多人都自己帶飯,不住迪士尼賓館。例如,一名來自法國南部名叫柯琳(Corine)的遊客就是典型的「不花錢」的代表,在她與丈夫以及3個孩子在歐洲迪士尼樂園遊玩了3天之後,她說:「那就是個無底洞。每當我們遊覽一個地方時,總有孩子鬧著要買東西。」
歐洲迪士尼第二股東沙特王子瓦利德·塔拉勒,高富帥有木有!
原來抱住了土豪大腿
那麼,一直處於負債狀態的歐洲迪士尼為何能衰而不死呢?
當初建園時總共籌資44億美元,其中華特迪士尼出資一億六千萬美元,佔32%。向法國政府貸款22%,向45家銀行聯合貸款21%,銀行借貸給迪士尼旅館16%,房地產合夥關係佔9%。
首先是第一股東華特迪士尼,佔股32%。華特迪士尼是總部設在美國伯班克的大型跨國公司,主要業務包括娛樂節目製作、主題公園、玩具、圖書、電子遊戲和傳媒網絡。華特迪士尼有多少錢?看看2月份最新公布的第一財季財報吧:第一財季淨利潤為2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8.4億美元增長18%,第一季度營收為133.9億美元,每股收益1.27美元。2013年,華特迪士尼公司總營收達到450億美元,電視業務的營收為203億美元,增長最快、貢獻最大,其次為旅遊業務141億美元、電影業務59億美元,周邊業務只有35億。對於華特迪士尼來說,迪士尼樂園並不是主要收入來源,相應的給點補貼也不過是毛毛雨啦。
再來看第二大股東——沙特王子瓦利德·塔拉勒,擁有10%的股份。那麼這個瓦利德·塔拉勒王子又是何許人呢?
作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開出億元支票的人,瓦利德•塔拉勒王子被譽為阿拉伯的「沃倫·巴菲特」,有「中東股神」之稱。2005年,他的個人總資產為237億美元,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位居第五。2007年財富縮減為207億美元,排名跌至13名,但仍然是中東最富有的人。2009年「阿拉伯商業」網站公布了沙特富豪榜,瓦利德·塔拉勒以163億美元位居榜首。其資產包括沙特控股公司資產72億美元、32億美元不動產、傳媒公司16億美元及一架價值17億美元的空客A380飛機等。他最著名的投資案為1980年代大量購買花旗銀行股票,而他獨到的眼光也使他成為花旗銀行最大個人股東。
是不是眼睛都看直了?那就再多說幾句吧。
作為皇室成員(儘管沒有繼承權),瓦利德·塔拉勒可絕不是不學無術的高富帥。1957年,他出生在沙特首都利雅得,1985年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又在美國獲經濟和管理學學位。瓦利德的發家史還是很具傳奇色彩的,他的父親當初只給了他2萬多美元,讓他去創業。他大學畢業後就用這筆為數不多的錢開了一家財務清算所,並於1980年開始創辦公司,做起了貿易代理和承包生意。後來生意越做越大,越來越火,一個取名為「王國」的從事金融投資和實業的龐大公司便在他的手中誕生了。
在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主持人康銳思(RizKhan)撰寫的《阿爾瓦利德:商人、億萬富翁和王子》一書中,康銳思這樣描述阿爾瓦利德的形象:「他不僅雷厲風行,而且有條不紊,是中東和西方投資者的獨特混合體……可以說,他是地球上工作最努力的億萬富翁。」有的媒體曾報導稱,阿爾瓦利德王子習慣每天只睡5小時,以便抽出更多的時間查看他遍布中東以及歐美各地的投資項目的運營情況。
有了這些土豪爹,也難怪歐洲迪士尼雖然經營慘澹,卻也一直維持著。不過要是一開始瓦利德王子就知道歐洲迪士尼虧大於盈,估計想著還不如把錢留著投給上海迪士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