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美國麻省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曾做過一個試驗:他請所有參與者在身上攜帶一個隱形攝像機,記錄自己一天的談話。結果發現:
在所有受訪者中,60%的人在10分鐘的交談中撒謊2到3次。
一份來自英國的全民調查結果更是慘不忍睹:
男人平均每天說謊6次,女人要好一些,但每天也要說謊3次。
回想一下你這一天所有的社交和對話吧,是不是有很多語言、行為都顯得「可疑」呢?
【一】
事實的陰影:各種顏色的謊言
也許你會回答「從來沒有!」,但其實這個答案本身就不正確。因為說出謊言的很多時候,其實你是無意識的,你可能並不清楚是什麼無形的力量阻止你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而那些力量正反映出了你各種各樣的動機,包括對事實的渴望和追求。
事實上,說謊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當我們還是嬰兒時,就會假哭了:哭一會,停一下,看看誰走過來,接著哭;一歲的時候就學會隱瞞事實了;五歲的時候撒謊都可以不打草稿了;等到我們踏上社會,就生活在一個謊言充溢的世界,下面兩個很有代表性的問題,就是你經常在生活中遇到的:
你可能會為自己辯解,雖然你說謊,但你的動機是善意的。這些並不真實的答案不僅不會傷害任何人,甚至提出這些問題的人並沒有期待得到真實的答案。但實際上,這僅僅反映了你避免讓他人感到煩惱、給他人造成麻煩或傷害的強烈願望。不可否認,你在說謊。
回答這兩個問題時所說的謊話屬於白色的謊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善意的謊言。
人們用顏色將謊言分成幾類,象徵著謊言的不同性質。除了白色的謊言,你還知道謊言的哪些顏色?
【二】
灰色謊言:抱歉,她不在家
對問題一、問題二說謊時,你可能會想:「好吧,我確實偶爾會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但這是我的底線了。其他情況下,我是誠實的。」真是如此嗎?先來看看,什麼是灰色的謊言?
回答問題三和問題四時所用的謊言,比白色謊言的程度深一點,所以這樣的謊言被稱為灰色謊言。如同白色謊言一樣,灰色謊言也是用來規避某些感受的。但這些謊言更多的是用來迴避自己,而非他人的感受。
例如,回答問題三時說謊的原始動機,主要是不給乞討者錢,但同時也不希望表現出任何敵意。回答問題四時,XX先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打擾,所以謊稱自己不在家。
【三】
無色謊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煙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寫道:
每個人都有隻願與朋友分享的回憶,也有連朋友都不能分享的秘密,這些事情只能深埋在自己心底。他還有連自己都不忍心面對的事情,即使是君子也會有好幾件這樣的事情徘徊於腦海。
「無色謊言」,指的就是那些自己不願意面對的事情。
無色的謊言和其他虛偽的事實不同,這些謊言往往會被說謊者忽視。對於說謊者自身和被欺騙者而言,這些謊言往往具有同樣的隱蔽性。從精神病學的範疇來看,這種謊言也是一種「自欺行為」。
【四】
紅色謊言:我愛你
英國詩人阿爾弗雷德在他的作品《悼念》中,將某種人性描述為「尖齒與利爪之間的赤紅」。自此,這句詩成為人們對於自然選擇中激烈競爭行為的簡單描述。後來,人們就將這種為謀取潛在生存、繁衍後代利益時運用的謊言,稱為「紅色謊言」。
進化生物學家在對說謊者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進行研究後發現,人類在智人階段就已經將說謊這一行為固化為天性了。但科學家們認為,這一行為之所以是天性,是因為許多其他種類的動物在通過欺騙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從而使欺騙行為成為人類在生存遊戲中必須的技巧。因此,說謊就成為了一項先天優勢。也有研究稱:說謊者,智商高。真是這樣?
哈佛商學院對此做過一個研究,研究人員對參試志願者們分別進行了兩項試驗,一項實驗測謊,一項測智商。結果發現,說謊的人在智商測試中取得的分數普遍偏高。
科學家認為,創新會鼓勵人們打破常規和脫離思維束縛,而撒謊也會讓人感覺可以不被規則束縛,正是這種不被束縛的感覺提高了創造力。因為說謊時要用到大腦中的「高端」零件,比如背外側前額葉,它是負責記憶、判斷、思考和調節情緒的高級中樞。
你可以想像,說一個謊,再用100個謊去圓謊,是不是很考驗一個人的創造力呢?
【五】
藍色謊言:我總是勇於承認錯誤
有時候,我們會在明知錯誤的情況下給出一個答案,卻僅僅是因為,我們相信這個錯誤的答案比真實答案在本質上更接近正確的一方。「真實的藍色」是這一類謊言的象徵。
對以上兩個問題給出口是心非答案的人們,往往對真實的答案心知肚明,但謊言看似具有一定的正當性,所以人們下意識地選擇了說謊。然而,這實際上只是一種自我寬恕。說得客觀一點,這種謊言就是說謊者希望受眾對其產生好感所採取的策略。這種策略被社會心理學家稱作「印象整飾」。
在一些沒有多少迴旋餘地的問題中,很多人便企圖通過印象整飾來提高自己受歡迎的程度。就好比人們問你年齡、身高、體重時,你會作出的反應一樣。
印象整飾已經成為調查工作中廣為人知的問題。這種由印象整飾所導致的調查數據扭曲非常嚴重,以至於科研人員不得不設計出一些策略,來辨別和剔除那些為了向外界營造良好形象,從而在調查中對信息進行整飾的受試者。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研究者們就會在調查的問題中加入一些是非選擇元素。
在上述三個問題上選擇肯定答案的,就有印象整飾的嫌疑。因為如果在足夠坦誠的前提下,大部分人的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畢竟時刻保持風度的人,總是罪己而不及他人的人,或是絕對誠實之人,尤其是在出入境時申報可能給他們帶來額外金錢損失,而不申報時海關又無法檢測出問題時。
社會學家們認為,那些承認自己在通過海關時有隱瞞行為的人,比宣稱自己從未隱瞞的人更值得信任。
【六】
重新審視你的誠實度
讓我們再次回到調查中提到的問題:當回答他人問題的時候,你有多少次給的是一個明知錯誤的答案?你的回答還是「從來沒有」嗎?
誠實是一種被高估的美德,如果你願意向你的朋友們坦露所有缺點,並以同樣的方式指出其他人的不足,就很容易被社會孤立。因此,人們往往會用白色謊言來應對這一問題,或者以藍色謊言的形式來掩飾,通過給自我感覺良好的提問者一面能夠審視自我的鏡子,並表示贊同。
過於誠實而讓提問者們感到自尊受損,是社交大忌。社會生活中,人們要不斷地接收這些重複的、大量的謊言作為潤滑劑,才能保持生活的每一個互動齒輪順暢地轉動。
無傷大雅的謊言偶爾說說也無妨,但是,嚴重違背原則或道德法律的謊言,我們不僅要極力避免,更要勇於拆穿。但不易識破的,偏偏卻是這類有害的謊言。下面來看一個案例。
權威媒體英國廣播公司曾經有這樣一則報導:
據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稱,天生金髮碧眼的人種會「正式滅絕於2202年」。
這條新聞在當時傳得沸沸揚揚。最後,世界衛生組織不得不就此鄭重闢謠:本組織從未就此課題進行過任何研究。也從未發布過這樣一份預測天生金髮碧眼的人種會在2202年滅絕的報告。那麼,有多少人懷疑或相信了這則新聞?精讀對此做過一個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結果顯示:無法識破謊言者仍然佔了將近一半(紅色和白色區域共佔比45%)。看來,識謊技巧的學習勢在必行。
【七】
如何識破謊言?
為什麼那麼多人會相信金髮碧眼人滅絕的謊言?因為新聞報告中存在捏造的數字。這種似乎非常真實、精準地描述了最後一個金髮碧眼人的出生時間的語言,給整份報告加上了似乎合理的特殊光環,並成功地矇騙了那些本來應該更明事理的新聞工作者。用數字妝點謊言,就像給演員穿上了實驗室人員專用的白大褂。乍一看頗具「科學性」,實際上什麼也說明不了。
那麼,除了注意數字,還有哪些識謊技巧是我們可以學習的?看看《識破謊言》一書的作者帕米拉是怎麼說的。
①了解你心中的欲望
有一個叫亨利的人,是一個高明的騙子,一位英國高官說他「有能力破壞整個西方世界的銀行體系」。他在一次採訪中說:「我有一條原則,也是亨利的原則——每個人都願意給你某樣東西,只要能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他們就心甘情願地拿東西來交換。」
同樣,如果你渴望金錢利益,就很容易因為貪小便宜而上了許多高明詐騙犯的當。
②注意正式的否定句和遙指性的措辭
柯林頓總統在否認與萊溫斯基小姐的性醜聞事件時,用到了一個十分正式的否定句:Idid nothave sexual relations withthat woman...Miss Lewinsky(我與那個女人,萊溫斯基小姐沒有發生過性關係)。
研究表明,人們在過度強調否認時,喜歡使用較為正式的語言。另外,說謊者往往會不經意地疏遠話中的主語,借用語言來達此目的,所以「那個女人」這樣的遙指性的措辭,也透露了總統的不誠實。
③注意肢體語言
弗洛伊德說過:「沒有人能保守住秘密。他的嘴閉上了,他的指尖卻在說謊。」歐巴馬在與經濟學家史特勞斯會面時,他的指尖就出賣了自己。
④注意微表情
我們以為寒暄和微笑傳達的是真誠,但是一個訓練有素的識謊者,一眼就能認出假笑和真笑。
你能看出上面哪個是假笑嗎?
⑤注意說謊者的態度
當你想要從誠實的人口中了解真相時,他們會很合作,並表現出熱情,讓你感覺他們站在你這一邊。如果感覺自己被誣告,他們會把怒氣貫穿整個談話過程。當你問一個誠實的人:應如何懲罰造假支票的人,他們更可能會建議嚴懲不貸,而不是寬大處理。
而你在和一個不誠實的人交談時,他們就會有些疏遠,下意識地往下看(如圖中穿粉色襯衣的男士),降低音量,幾字一頓,話不連貫,並且在一些不著邊際的地方透露過多細節。接著他們會嚴格按照時間順序陳述,這時候,一個受過訓練的質詢者,就會在問詢的過程中,旁敲側擊,讓那個人用倒敘的方式來陳述,然後觀察他如何說謊,並記錄嫌疑人在回答哪個問題時音量最大。
如果你看到一連串這樣掩飾謊言的動作,就要警覺了。若想要察覺蛛絲馬跡,就要仔細觀察、傾聽、並不斷提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但不要咄咄逼人,而是提高點自尊,並尊重對方。
【八】
真實和謊言的魔力
為什麼說,魔術才是世界上最誠實的職業?
Marco Tempest是如何利用三臺ipod,讓薔薇花在你眼前盛開?
為什麼《月光曲》的作曲者德彪西認為,藝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欺騙?
想要成為識謊高手嗎?先練就一下你的傾聽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