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北京報導
國企改革持續發力。
12月3日,國資委主任郝鵬主持召開部分央企負責人座談會。會上,郝鵬強調,要堅持新發展理念,突出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統籌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全力以赴實現全年目標任務,在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現在到年底還有不到一月的時間,要緊盯全年目標任務,全力以赴實現『兩個力爭』目標任務,確保『十三五』圓滿收官,為『十四五』起好步」。郝鵬說。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日前也表態,我們將結合「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的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對於需要「進」的領域,以做強做優做精為明確的目標,支持相關的企業進行併購和專業化整合,提高效率和整體競爭力;在「退」的方面,對那些不具備競爭力的非主營業務和不良資產堅決退出。
「儘管前十月國有企業已經實現了營業總收入增速轉正,但央企營業總收入與利潤總額都還處於負增長區間,離全年實現正增長還有一定差距。從目前增長態勢看,央企營業總收入與利潤全年效益正增長完全有可能實現;但也要看到問題所在,目前的增長可能更多還是受益於整體發展環境的改善,內生活力不足與盈利能力不強等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12月6日,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1-10月,央企利潤下滑幅度大於營業總收入,而營業總收入下滑幅度則大於營業總成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中央企業成本管理水平不高,在營業總收入下滑的同時,沒能有效管控住成本的增長。
「如果央企即使只是保持今年百元收入成本與去年同期持平,利潤也將增加2000億元左右,加上這2000億元的利潤,基本上可以實現利潤總額與上年同期持平。」劉興國說。
實現「兩個力爭」
《華夏時報》記者從國資委了解到,日前國資委召開部分央企負責人座談會,研究分析企業經濟運行情況,提出全力以赴實現「兩個力爭」目標任務,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這裡的「兩個力爭」是指:力爭做到絕大多數中央企業效益持續較快增長、力爭中央企業總體效益實現正增長。
郝鵬在會上介紹說,今年1至11月份,中央企業營業收入、淨利潤降幅持續收窄,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防範風險能力提升。「各央企要堅持問題導向,緊密結合企業實際謀劃下一步工作舉措,保持戰略定力,以更大力度抓好提質增效升級,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要紮實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動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要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堅決守好安全穩定底線。」他說。
稍早,11月27日,國資委副主任翁傑明就透露,國資委監管的央企,需改制的68家集團公司全部完成改制,除極少數需清理整合的企業,央企子企業全面完成改制。「地方國資委所監管的國企公司制改革取得積極進展,96%完成公司制改革。」翁傑明說。
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必須堅持創新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地位。12月6日,著名國企研究學者、長江商學院大企業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國有企業在「十四五」期間應該繼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聚焦主責主業,把國有資本集中到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領域,發揮國有企業在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資源合理高效配置等方面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徐工集團時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要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使國有企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骨幹力量」。
在李錦看來,「高質量發展」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十四五」主題。「高質量發展是國有企業興旺發達的關鍵因素,國企必須追求規模效應走向質量效應。」他說。
「有進有退」
本報記者梳理,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四十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推進『十四五』期間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顯得尤為重要,還必須以改革的動力激發國有企業的內生發展活力。」劉興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幾年來,經濟增速下滑,國有企業增長壓力加大;尤其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企業發展環境更加不如以前,企業家對未來發展的預期並不樂觀,投資信心明顯不足,需要採取有效舉措,包括深化改革、做好服務、減輕負擔和創造需求等。
從當前發展情況看,「國有經濟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進一步完善國資國企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化國資國企監管,調整國有資本布局,規範國有企業治理等。從總體上看,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向優勢企業集中的程度還不夠,國有企業業務重疊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劉興國說。
此外,劉興國還認為,央企創新發展的能力也有待加強,應更多依靠創新來強化競爭優勢、增加附加價值、提升盈利能力與盈利水平,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無論是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還是創新能力的增強,歸根到底,都有待於改革的深化推進,因此必須抓緊抓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落實,從而有效激發內部發展活力,最終實現效率效益增長。」劉興國說。
受訪專家認為,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一直是本輪深化國企改革的目標和方向,譬如《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
李錦表示,在「十三五」時期,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國有資產規模和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明顯提高。他預計,「十四五」期間,國有資本將更多投向重要行業、關鍵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競爭力、創新力及抗風險能力。
正因為這樣,11月2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除審議通過《關於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外,在部署推進新發展階段下的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方面更是筆墨濃重。此次會議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當前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存在的問題,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更好地把國企做強做優做大,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