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由河南省中醫管理局、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河南省中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承辦的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分會年會暨第26屆河南中醫高層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會議邀請了對中醫傳統經方頗有研究的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黃煌教授、河南中醫藥大學李發枝教授講解經方在消化系統疾病上的應用,乾貨多多,讓與會者收穫滿滿。
河南中醫藥大學校長許二平教授、河南省中醫院院長崔應麟教授、河南省中醫院毛德西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徐小元教授、陸軍總醫院盛劍秋教授、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王端權秘書長、河南省中醫院業務院長鄭福增教授、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病分會主任委員牛學恩教授及河南省中醫院張勤生教授、黨中勤教授、李鮮教授等參加了會議。□ 記者 王方方 文 記者王震 圖
黃煌:應用廣泛的三大經方
黃煌教授以經方醫學流派的研究為主攻方向,現致力於經方的普及推廣,主持全球最大的公益性經方學術網站——經方醫學論壇。會上,他為大家詳細講解了廣泛應用於消化系統疾病的寒溫配伍三奇方:黃連湯、附子瀉心湯和烏梅丸。
黃連湯:是古代治療寒熱夾雜嘔吐腹痛的專方,有清上溫下、和胃降逆的功效,具有降血糖、控制異常心律、促進胃排空、鎮靜等作用,適用於腹痛嘔吐者。易醉酒者、飲酒後吐瀉者均可考慮此方。其配方為:黃連8g、甘草5g、乾薑10g、肉桂8g、人參10g、半夏12g、大棗12枚。水煎溫服。黃煌教授提醒:1.黃連湯儘量用原方,加減後往往會破壞藥效。2.嘔吐嚴重者宜少量頻服。3.連桂比例可以調整。4.注意與半夏瀉心湯的鑑別。
附子瀉心湯:不僅對胃炎、胃潰瘍以及手足厥冷、畏寒怕冷、皮膚溼冷等很有效,而且是腦中風、急性心梗的急救良方,對多囊卵巢症候群患者也適用。
烏梅丸:是古代治療蛔蟲病的專方,有通陽止痛、止嘔利、除煩等功效,適用於厥冷腹痛絞痛、煩躁、嘔吐腹瀉為特徵的寒熱虛實交錯的病症,對於潰瘍性結腸炎、多發性大腸息肉、結腸腺瘤、糖尿病性胃輕癱及腹瀉、胃食管反流、腹型過敏性紫癜等消化道疾病及抑鬱症、厥症有效。
李發枝:病證、方證辨準確
李發枝教授說,《金匱要略》中治療消化系病證的方劑頗多,散見於痰飲、腹滿、嘔吐噦下利、虛勞、胸痺心痛等病,他在臨床上採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及方證辨證的方法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
李發枝教授詳細介紹了「甘遂半夏湯方證」「大黃附子湯(溫脾湯)方證」「附子粳米湯方證」「大建中湯方證」「半夏瀉心湯方證」「人參湯合四神丸方證」「大柴胡湯方證」「黃芪建中湯方證」等八大經方的臨床應用經驗,通俗易懂。
牛學恩:方證辨證是中醫的最高境界
牛學恩教授表示,經方如何巧妙使用一直是困擾很多中醫的問題,李發枝教授八大經方的講述為大家解惑,不僅對消化道疾病有效,其對於方證對應的講解對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牛學恩教授說,中醫名家往往重視經方、善用經方。方證辨證是中醫臨床的最高境界,既是經方的魅力所在,也是中醫的魅力所在。臨床上處方用藥決不能是中藥有效成分的堆砌,否則將失去中醫藥的靈魂。臨床療效是中醫的生命力,發展和運用經方,如果能結合經方產生的背景,就可以大大提高醫生對經方的理解,這是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一個重要方向。會上,毛德西教授、徐小元教授、盛劍秋教授分別介紹了各自寶貴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