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到失落疲憊,但還要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2020-12-12 騰訊網

喜馬拉雅/愛發電APP關注深焦Radio

蘋果播客/小宇宙訂閱深焦DeepFocus Radio

---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

導演: 賈樟柯

主演: 賈平凹 / 餘華 / 梁鴻 / 蘇童 / 莫言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20-02-21(柏林電影節)

片長: 110分鐘

作者

圓首的秘書

編輯

parallel

前言

今年年初,賈樟柯執導的最新紀錄長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第70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進行了全球首映。作為整個電影節的第一部展映影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可以說是有分量的:它關乎政治社會,關乎時代變遷,關乎人的生存境況,可以說緊緊扣住了柏林電影節一直強調的政治性主題。以它來為電影節「剪彩」,一方面似乎是新任藝術總監對柏林電影節一貫發展方向的隱晦說明,另一方面也無疑體現了賈樟柯在國際影壇的重要地位。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劇照

在片中,賈樟柯借幾位作家自己的個人生活經歷鋪展出建國後整個國家的社會歷史畫卷。影片最早名為《一個鄉村的文學》,但在拍攝過程中,其中一位受訪作家餘華提及了自己當年在海中遊泳,並希望可以遊出渾濁的黃色海水範圍,一直遊到藍色海水當中的故事。賈樟柯當時就向餘華表示想用「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當作片名,而餘華本人也欣然同意。

影片用四個作家(或家屬)的經歷構成主線,這四位包括馬烽(《呂梁英雄傳》)、賈平凹(《秦腔》)、餘華(《活著》)和梁鴻(《中國在梁莊》)。四位作家都以書寫鄉土而聞名,從這裡也能看出導演在遴選受訪者時的某種取向。於導演而言,城市已經被知識分子過多地關注和書寫,鄉土則是一片正在被人們遺忘卻也更值得關注的地方。影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就是從賈樟柯的故鄉,同時也是馬烽常年工作和生活的賈家莊起步,一路走到其他三位作家居住和生活過的陝西、浙江和河南;四個人經歷所涉及的時間跨度從建國後延伸到改革開放以後,由此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時空序列。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劇照

每個作家分處不同時代,對個人生活表述也不盡不同:馬烽的女兒回憶了當年父親前往延安、書寫呂梁英雄的過程;賈平凹主要講述了父親在文革期間被打倒、自己在下鄉過程中罹患肝炎的經歷;餘華聲情並茂敘說了自己睡在「涼爽的太平間」以及自己第一次前往北京修改稿件的故事,引發影院裡國際媒體記者陣陣笑聲;梁鴻則始終無法真正解開對自己的父母和姐姐的心結。他們講述自己,與此同時也表徵著某種時代普遍性。在聆聽他們的過程中,觀眾不免縱向地對比這些年代,從而得出自己對中國歷史發展和演變的結論。

與作家構成的主線相對,普通人的面孔和各地的地方戲曲則形成了影片中的暗線。實際上,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鏡頭都會首先去尋找那裡的面孔和戲曲——影片一開頭也是從一張張雕塑的面孔開始的,而中國人所經受的一切,似乎也都明白無誤地蝕刻在這些面孔之上。在訪談中賈樟柯也表示,面孔所要形成的是一種群像式的書寫,而戲曲則是一種保留歷史的有效方式。與之相對,影片中加入了一系列西方古典音樂和樂曲,這些樂曲的使用和中國傳統的地方戲曲形成了一種非常高調的反差,賈樟柯自己表示,之前所有作品中從未出現過西方古典音樂的用法,這些音樂一方面可以給電影加入了新鮮豐富的質感,另一方面也為具體的個人經歷提供了統一、抽象的連接點。

《海上傳奇》劇照

影片的結構讓人想起10年之前的《海上傳奇》——這部影片裡有18個與上海有密切關聯的受訪者,而《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也分為18個章節。雖然僅僅出於巧合,但難免還是讓人聯想這兩部電影,以至這部新作與其之前的作品存在什麼樣的關聯。在全片最讓人感動的一個段落中,梁鴻的兒子表示自己已經徹底忘記了鄉音,幾乎完全失去了說河南話的能力,但就在此時,畫外的梁鴻突然表示自己要現場教學。於是,鄉音一句句吐露,一點點拾起,關於故鄉的記憶開始一點點恢復。這難免讓人想起《山河故人》裡的兒子到樂對著海面呼出的一聲濤,就在這裡,當下與未來、現實與虛構形成了一種有趣而精準的互文。

當然,梁鴻的兒子,或者說這一代年輕人所拾起的,絕不僅僅是關於家鄉的記憶,它也關乎整個中國,關乎各個時代。影片結尾,餘華說自己曾經一直在海中遊泳,想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而這也確乎是對國人命運的一個精闢隱喻——所有人都在滾滾浪潮中沉浮,儘管浪潮時而向前時而回湧,但作為個體的我們似乎別無選擇,唯有拼命翻起自己的手臂。

深焦 X 賈樟柯

○○○ ○○○

深焦:拍攝這部電影的緣起是什麼,為什麼要以作家為受訪者,最終又是因何選取了目前片中的四位作家?

賈樟柯:紀錄片的構思總在改變,最初我就是想找一些有鄉村經驗的人來談他們對鄉村的感受,因為現在越來越城市化,大家對城市的了解比對農村多很多,城鄉似乎成為對立的存在,生存感受方面的流動就更少了。所以就想拍一部影片,關於鄉村和小城記憶的,但同時也想讓它有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間,看一看幾十年背後有怎樣的變遷,因為我知道政治的改變、社會的動蕩對個體都是有影響的。拍作家是因為我想把他們作為人物拍攝,不是談論他們的作品,而是作為感受者、體驗者和表達者去拍攝他們。

而且作家會有更強的洞察力和表述力,於是就開始做資料收集,開始尋找小城經驗、鄉村經驗的作家,最後就鎖定了四個人,馬烽跟我老家汾陽賈家莊關係很密切,他在那裡住了很多年,留下了很多作品。他創作的活躍時期正好是五六十年代,也就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同時代的老人家有一些還在。接下來的三個人分別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末,這樣連起來就是一個很長的時間變化。另外,我認為講述者本身還有一種開放性,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但不一定人人願意說,作家不太一樣,他們必須坦誠面對自己。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劇照

深焦:除了四位作家的主線之外,影片裡也用到了很多面孔和地方戲曲,為什麼對它們情有獨鍾?

賈樟柯:關於面孔我的想法是,主線人物是四個,但他們所談論的生活,包括他們作品裡的人,我希望用一種抓拍的、街頭的方法,用一種群像式、肖像式、短切的方法來捕捉,可以想像他們就是這些作家筆下的人物。關於戲曲,首先這些戲曲都是方言演唱的,而片中的這些作家也都用方言來寫作,這裡有一種對應;更主要的是,中國很多的歷史經驗就是用戲曲來傳承的,當代作家做的工作跟戲曲一樣,也是把生存經驗一代代講述下來,你可以把戲曲當作是口述的歷史,不停地傳承,也不停地再演繹和虛構。

深焦:戲曲之外,片中也使用了很多西方音樂/歌曲,似乎您以前的作品裡從來沒有過,這是出於什麼考慮?

賈樟柯:這個是從結構來的。當時並沒有18個章節這樣一個結構,只是有採訪提綱,按歷史時期往下做。與我合作的腳本寫作者很年輕,這裡面就涉及很多問題她都不是很懂,比如糧票怎麼使用我要告訴她,後來我就發現這裡面有很多中國社會獨特的東西。另一方面,我在過程中發現能夠提煉出很多普遍的關於人的問題,不管什麼國家還是歷史背景,比如每個人都提到了吃飯,包括戀愛、生病等等,從這個時候我開始想這個電影要高度結構化,應該具有某種提煉性,於是就出現了18個篇章。

這種情況下,我突然覺得應該用古典音樂,因為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是抽象性的,不像流行音樂,或者比如《梁祝》,它雖然是抽象的,但我們都知道它的故事是什麼。至少對於我作為一個中國人來說,它呈現我需要的抽象性和結構性,所以就嘗試使用了,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劇照

深焦:之前的創作裡也沒有出現過18個章節這麼多,為什麼這回使用這麼多章節?《海上傳奇》裡有18個人物,這是一個巧合嗎,兩部電影有什麼關聯?

賈樟柯:這是一個巧合,可能在於電影的容量就是這麼大。對於這部電影,我想紀錄片有一種內在的對立性,這種對立性在於素材的拍攝是真實記錄的,但同時也是經過結構的,這和故事片有些區別,故事片要儘量流暢,忘掉剪輯感,而在這個紀錄片裡,我希望它可以留存某種編輯的痕跡,所以比如街頭抓拍的群像、文字、詩朗誦等等,都具有結構的感覺,再包括章節字幕的出現,有一種閱讀感,這樣形成一種相對立體的結構感。

深焦:那麼是開始就有18個章節,還是不斷剪輯的過程中變成這樣?

賈樟柯:四個作家是最開始就確定的,但整體結構是剪著剪著變成這樣的,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最初有了這個想法,很快剪出了「吃飯」和「戀愛」,我都不知道還能總結什麼,但很快會發現還有很多,包括遠行、回鄉、疾病,以及一些基本的人際關係。

餘華和賈樟柯

深焦:梁鴻教兒子家鄉話的一段令人動容,您如何看待這種代際上的變化?

賈樟柯:梁鴻的兒子是我在拍攝的過程中知道他正在上學,就想看看他是怎麼看待這些事情,結果我就發現他對方言很陌生,對媽媽的生活也很陌生,他所知道的都是從他媽媽的書裡看到的。這也讓我思考,整個社會一直在說年輕人沒興趣了解過去,或者歷史已經斷裂了,但這個片子讓我意識到,更主要的是記憶的擁有者應該有一種熱情,要把我們的經歷講出來。首先是有過歷練和經驗的人,有責任把自己的經歷講出來,其次才是怎麼樣讓年輕人感興趣,而不是反過來。

深焦:您以「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作為片名,其實我們一直在遊,但海水到現在似乎也沒有變藍。從這些作家的經歷而言,您覺得出路在哪裡?

賈樟柯:餘華講完片子裡的這個故事之後,我現場就跟他說要用「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作片名,他也很開心。為什麼它會打動我呢,因為就我自身的體驗來說,我也經常會感到失望、失落、疲憊、無力,因為在這樣的環境裡總會覺得沒有如我們所願。但看到這麼多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慢慢你會發現其實它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儘管未如我們所願。只能說目標當然是海水變藍,但不要失望,把自己能做的、該做的堅持下去。

相關焦點

  • 賈樟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一部是由我自己導演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原來計劃2月參加柏林國際電影節,3月底4月初發行。但疫情發生後,發行就取消了,之前準備工作只能停止,等影院恢復後,我們會重新考慮在一個恰當的檔期來發行。說實話,疫情對影片宣發造成了很大的投資損失,很多準備工作都需要有投入的。另外一部是我們公司出品、由我監製、年輕導演宋方執導的《平靜》,原來也安排在春節進行商業發行,如今取消了。
  • 賈樟柯新作正式更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的鄉村場景 網易娛樂10月11日報導 知名導演賈樟柯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開幕式中正式宣布自己執導的新作《一個村莊的文學》正式更名為《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前導預告於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新增的「平遙期待」環節首度正式公開,該環節入選影片代表著現階段世界電影的新思路,也是電影人對未來的期待。其他幾部影片分別為《不浪漫》(程耳執導)、《不止不休》(王晶執導)、《記憶》(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執導)、《白色大廈》(Kavich Neang執導)。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首映 演員主創暢談鄉土情懷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首映 演員主創暢談鄉土情懷  10月17日,賈樟柯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不負國內影迷期待,在本次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從山西出發」單元迎來亞洲首映,導演賈樟柯,監製趙濤,影片講述者梁鴻、段惠芳、王亦梁,藝術顧問林旭東、歐陽江河、廉毅銳共同出席,並在映後與現場影迷親切互動。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平遙首映 主創暢談鄉土情懷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平遙首映 主創暢談鄉土情懷 月17日,賈樟柯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不負國內影迷期待,在本次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從山西出發」單元迎來亞洲首映,導演賈樟柯,監製趙濤,影片講述者梁鴻、段惠芳、王亦梁,藝術顧問林旭東、歐陽江河、廉毅銳共同出席,並在映後與現場影迷親切互動。
  • 賈樟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首映 曝國際海報
    賈樟柯攜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亮相柏林國際電影節1905電影網訊當地時間2月21日下午三點,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進行全球首映,導演賈樟柯、腳本作者萬佳歡及出品方代表朱瑋傑等主創出席了紅毯儀式及映後見面會
  • 賈樟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已過審 上映日期待定
    網易娛樂9月23日報導 9月23日,導演賈樟柯在社交平臺曬出《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公映許可證,影片已過審,上映日期待定。《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此前入圍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並在電影節進行了全球首映。影片還位列《紐約時報》評選出的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十部必看佳片。7月上海電影節大師班上,賈樟柯談到《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稱影片前半部分是汗水的味道,後半部分是海水的味道。
  • 中國導演賈樟柯攜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首映
    片方提供中新網太原2月22日電 (記者 胡健)記者22日從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片方獲悉,中國導演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22日(北京時間)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進行全球首映,片方同時公布一款國際版海報,詮釋「過去是照亮今天的燈塔」這一深遠意境。
  • 從文學到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浪漫與現實
    本屆電影節國產影片在主競賽單元未能延續上屆的好成績,不過在特別展映單元賈樟柯導演的作品《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收穫了熱烈反響 。電影節將本片安排在第一天放映,甚至搶走了開幕片的風光。作品以中國幾位當代知名作家為主角,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而這也是賈導繼《二十四城記》和《海上傳奇》十年之後的又一部紀錄電影。
  • 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獲評「紐約電影節必看佳片」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國際版海報近日,《紐約時報》評選出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十部必看佳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位列其中。《紐約時報》評價,賈樟柯的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幾十年前的社會狀態與隨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喧囂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在中國社會進步與失去的複雜交織中,在這些刻畫變化的臉孔的認真講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中國社會發生這些改變的答案。」
  • 賈樟柯柏林談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尋找歷史證人
    片方提供中新網太原2月23日電 (記者 胡健)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正在德國柏林展映,主創一席人先後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全球首映式及新聞發布會等活動。23日,記者從片方了解到電影遠赴柏林的故事,賈樟柯表示,《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在尋找「歷史的證人」。
  • ...片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展現70年心靈史 –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訊 今日,導演賈樟柯親自確認他導演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過審拿到龍標,確定與2020年上映。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一部紀錄片,原名《一個村莊的文學》,主角是賈平凹、餘華等知名文學家,他們來講述社會的變遷。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等片展映 建築電影跨界對話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等片展映 建築電影跨界對話 1905電影網訊 10月
  • ...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
    新華社柏林2月25日電專訪: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訪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新華社記者田穎 張遠「應當用更加國際化的電影語言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攜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來柏林參加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的中國導演賈樟柯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賈樟柯時隔十年再次創作的紀錄片。該片追憶了已故作家馬烽,並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反映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賈樟柯希望藉由這部紀錄片談論過去到現在的鄉村經驗,片中選取的作家具有鄉村和小城鎮經驗。
  • 賈樟柯談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呈現更加核心的中國敘事
    攜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來柏林參加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的中國導演賈樟柯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賈樟柯時隔十年再次創作的紀錄片。該片追憶了已故作家馬烽,並通過賈平凹、餘華、梁鴻三位作家對個人生活及記憶的講述,反映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賈樟柯希望藉由這部紀錄片談論過去到現在的鄉村經驗,片中選取的作家具有鄉村和小城鎮經驗。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選紐約時報 「紐約電影節十部必看佳片」
    9月17日,《紐約時報》評選出2020年第58屆紐約電影節(New York Film Festival)十部必看佳片,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位列其中。十佳片單中還包括洪尚秀的《逃走的女人》,史蒂夫·麥奎因的《情人石》,斯派克·李的《大衛·伯恩的美國烏託邦》,以及今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得主、趙婷導演的《無依之地》等影片。
  • 到底還是沒有遊到海水變藍
    而在頭一天晚上,他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平遙電影宮的「小城之春」影廳舉辦了亞洲首映。影迷們感慨,平遙影展沒能撐到海水變藍。    浙江嘉興海鹽縣的堤壩邊,作家餘華回憶起兒時去海裡遊泳的場景,「記得海水是黃色的,可上學的課本裡又說大海是藍色的」。有一天,他隨海浪順流遊了好遠,心想著,要一直往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逃走的女人》《風平浪靜》展映 建築電影...
    10月17日,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進入第八日,賈樟柯導演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得主、韓國導演洪常秀最新作品《逃走的女人》與觀眾見面,中國導演張力的影片《冰下的魚》全球首映。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柏林連映 賈樟柯新片獲贊
    當地時間2月25日,賈樟柯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進行了重複場放映。柏林電影節期間,該片共放映三場,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國內外觀眾都被電影中講述的中國70年變遷,以及歷史洪流中的人事沉浮所感動。
  •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一直遊,一直遊,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秋葉蕭瑟,是很多人對秋天的感受。北方開始寒涼,玉米苞谷裸露在天地之間,遺落的酸棗和柿子孤零零掛在寒風裡。
  • 海報設計師黃海操刀設計《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海報火了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是由賈樟柯執導的電影,於2020年2月21日上映。通過18個章節講述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作為最重要的敘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