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腦香,又名羯布羅香、片腦、冰片、瑞腦、梅花腦等,為龍腦香科植物中的龍腦香樹的樹脂凝結形成的一種近於白色的結晶體。
┃ NO.1 龍腦樹的產地 ┃
龍腦樹為常綠大喬木,多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原產於蘇門答臘、印度尼西亞到馬來亞的婆羅洲(今加裡曼丹島)及馬來半島。
龍腦香樹
《酉陽雜俎》就記錄下婆利國所產龍腦香的情況:
「龍腦香樹,出婆利國,婆利呼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國。樹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圍,葉圓而背白,無花實。其樹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出龍腦香,肥者出婆律膏也。香在木心,中斷其樹,劈取之,膏於樹端流出,斫樹作坎而承之。入藥用,別有法。」
而在張燮《東西洋考》一書中,也引《海上耳錄》曰:
「腦樹出東洋汶萊國,生深山中,老而中空,乃有腦,有腦則樹無風自搖。入夜,腦行而上,瑟瑟有聲,出枝葉間。承露日則藏根柢間,了不可得,蓋神物也。夷人俟夜靜,持革索就樹柢鞏束,震撼自落。」
龍腦香的果實
┃ NO.2 龍腦香的傳入時間及路徑 ┃
龍腦香至遲於隋代便已傳入中國,《隋書》卷八十二「赤土」條中就有赤土國「獻金芙蓉冠、龍腦香」的記載。
在唐代龍腦香還曾作為交趾國的貢品入貢朝廷,這在宋《本草圖經》就被提到:
「龍腦香出婆律國,今惟南海番舶賈客貨之。……唐天寶中,交趾貢龍腦,皆如蟬蠶之形,彼人云老根節方有之,然極難得。時禁中呼為瑞龍腦,帶之衣紟,香聞十餘步外,是後不聞有此。今海南龍腦多用火煏成片,其中亦容雜偽。入藥惟貴生者,狀若梅花瓣甚佳也。」
就此可知時人已掌握了火逼成片的方法,即通過加熱蒸餾的方式從龍腦樹的木材中提取晶體。
龍腦香的花束
┃ NO.3 龍腦香的分等 ┃
古人根據其成色及純度,又將龍腦分為「梅花腦」「金腳腦」「米腦碎」「蒼腦」「腦油」等幾個層級,尤以片大整齊、香氣濃鬱、無雜質者為佳,義大利傳教士艾儒略在《職方外紀》一書中就提到:「渤泥島在赤道下。出片腦極佳,以燃火沉水中,火不滅,直焚至盡。」
龍腦香
┃ NO.4 龍腦香的採集 ┃
而在《諸蕃志》中,亦列有專條,專門分析渤泥所出龍腦香的採集方式及種類,
「腦子,出渤泥國(一作佛尼),又出賓窣國;世謂三佛齊亦有之,非也。但其國據諸蕃來往之要津,遂截斷諸國之物,聚於其國,以俟蕃舶貿易耳。腦之樹如杉,生於深山窮谷中,經千百年支幹不曾損動則䞉有之;否則,腦隨氣洩。土人入山採腦,須數十為群,以木皮為衣,齎沙糊為糧,分路而去。遇腦樹則以斧斫記,至十餘株,然後截段均分,各以所得解作板段;隨其板傍,橫裂而成縫,腦出於縫中,劈而取之。
其成片者,謂之梅花腦,以狀似梅花也;次,謂之金腳腦。其碎者謂之米腦碎,與木屑相雜者謂之蒼腦。取腦已淨,其杉片謂之腦札。今人碎之與鋸屑相和,置瓷氣中以器覆之,封固其縫,煨之以熱灰;氣蒸結而成塊,謂之聚腦,可作婦人花環等用。又有一種如油者,謂之腦油。其氣勁而烈,祗可浸香合油。」
按其「採腦」後所分種類及提取方式來看,尤其是「聚腦」技術的掌握,可知宋人已掌握對龍腦香的相關提純技術。
《諸蕃志》「腦子」條
┃ NO.5 龍腦香的功用 ┃
龍腦香性微寒、味苦辛,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防腐止癢、袪翳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閉證神昏、目赤腫痛、驚癇痰迷、喉痺口瘡、潰後不斂、中風口噤、瘡瘍腫痛、心絞痛等病症。龍腦香還與沉香、白檀香、丁香、鬱金香等被列入密宗的「五香」,是「禮佛」「浴佛」的主要香料之一。
龍腦香手繪圖
龍腦除了有醫藥及薰香之用外,還被用於制茶與美食。古人在製作茶餅時,也會以龍腦窨茶,製作「龍腦茶」;而東南亞地區,當地貴族階層還會在食用檳榔時加入龍腦,也是接待貴客的重要禮儀之一。
參考文獻:
1.(唐)段成式著:《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八•廣動植之三《木篇•龍南香樹》,中國南海諸群島文獻彙編之一,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第100頁。
2.(唐)魏徵等撰:《隋書》卷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七「赤土」,中華書局,1973年,第1835頁。
3.[意]艾儒略著,謝方校釋:《職方外紀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62頁。
4.(宋)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161頁。
5.(明)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卷五,中華書局,2008年,第104頁。
來源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本微信公眾號法律顧問:
廣東迅恆律師事務所 盧銳湘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