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90後是「史上最愛辭職的一代人」?
隨著90後、95後逐漸成為職場的主力軍,「這幫嬌生慣養的小祖宗難伺候」的說法就一直熱度不減,「愛辭職」似乎成了他們身上的標籤。
「90後離職」的新聞常常登上熱搜榜,有媒體援引數據稱,90後員工越多的地方離職率越高:2016年,90後員工離職率達30.6%,高出平均水平5%,95後甚至「平均7個月就換一份工作」。有50%的90後在工作半年內離職,而且近九成是主動辭職,在同一個工作崗位幹滿兩年的不到40%。
90後身上還有其他標籤:「最垮的一代」「最不能吃苦的一代」「不高興的一代」「玩世不恭」「不思進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要求還高」……
一些別出心裁的辭職理由屢屢登上頭條。「我失戀了,心情不好」「你們這兒晚上要加班,還不發錢」「你們的工作和我以為的不一樣……」某位辭職女教師的「名言」「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也屢次被引用。除此之外,公司環境不好、電腦太爛、午餐難吃、人際關係複雜、感覺不順心、累了想歇歇等,都可以成為他們「秒辭」的理由。
針對這一情況,《青年參考》採訪了若干位90後職場「新人」,他們都表示不能理解。
「我認為這事(某位女教師辭職去看世界)非常扯,就是在炒作。」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的朱先生對《青年參考》表示,「聽說那個女的辭職之後開了間民宿,還環遊世界去了,證明她根本就不缺錢,換我我也辭職。」
朱先生認為,在這些博人眼球的案例中,不少初涉職場的90後是「富二代」,家境優渥,不指望工資度日,對工作也未必有興趣,所以態度較為敷衍,「秒辭」便不難理解。但用這些個案佐證整個90後群體的工作態度,純屬「標題黨」行為。「現在的新人全是90後了,你不用90後用誰啊?」朱先生笑著說。
90後四川妹子劉小姐辭職了,但她不認為自己屬於「秒辭」族。劉小姐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金融學碩士,2014年畢業後進入金融街一家頂級私募基金公司上班,工作能力和態度有目共睹,升職加薪隨之而來,生活令人豔羨。但2017年,劉小姐辭職了。同為90後的丈夫預見到新的「風口」,小兩口南下深圳創業。如今,劉小姐的事業風生水起,還新晉為「辣媽」,實現了「家庭事業兩不誤」。
讓90後敬重的不是權威,而是專業素養
小蔣是劉小姐的碩士同學,不過所學專業不同。畢業後,他在海南一所高校做行政,但工作頗不順心,不到兩年就辭職了。目前,他在當地一家事業單位工作。雖然對現狀仍然不滿意,但他不敢輕易辭職。
小蔣對《青年參考》表示,他在兩家單位都不愉快的根本原因是「辦公室政治」。小蔣性格樸實、不善言辭,在「官場」混不開,複雜的人際關係和一些不良風氣讓他苦不堪言。他的學歷在上一家單位數一數二,但領導對他各種挑剔,甚至讓他代寫論文。一怒之下,小蔣炒了對方魷魚。
沒想到,第二家單位比第一家有過之而無不及。「部門就5個人,3個領導1個前輩,所有的活兒都是我一個人幹。」他對《青年參考》抱怨道,3個領導的意見經常不統一,讓他左右為難,落得「裡外不是人」。更難以接受的是,當初許諾的分房遙遙無期,如今只靠每個月的住房補貼勉強維持。
但小蔣選擇咬牙堅持,因為大環境的變化讓他不敢輕易跳出體制。「不少跳出體制的人又跳回來了。我意識到,還是保住飯碗要緊。」他說。
小蔣認為,他離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工作中與領導和同事「格格不入」。這也是社會輿論對90後的主要抱怨之一:相對於70後和80後,一些90後不那麼吃苦耐勞、努力奮鬥,而是更注重表達自我感受、順應個性,不願將就。跟前輩相比,許多90後不太願意「一心撲在事業上」,沒日沒夜地加班,犧牲健康和個人生活。
一些90後對領導不再無條件服從。對於「權威」,他們有不同的理解,你不能僅僅通過「頭銜」就讓他們尊重你,而必須在平等的對話中展示出被90後認同的價值。因此,一些「業務上不那麼精幹」的領導會發現自己說話不再「好使」,遭到90後員工怒懟是家常便飯。
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工作的胡小姐對此深有體會。她自己也是90後,但還是忍不住對《青年參考》抱怨她以前的單位「新來的小孩」多麼「個性十足」。「你好心好意教他們怎麼做,人家連句謝謝都不說,覺得這是應該的。」不僅是前輩,這些「孩子們」連領導的話也不怎麼聽,「我跟領導說話都畢恭畢敬,用『您』稱呼,他們可好,直接『哎』『你』這麼招呼領導。」
不久前,胡小姐上一家單位的一名90後離職了。當時她入職還不到一年,連試用期都沒過完。「人家就撂下一句話,『銀行不是我想的那樣』,然後就走了,真理解不了。可能是銀行的實際工作跟社會的印象差距確實太大吧。」她說。
不過,這些畢竟是個案,大批90後畢業後仍舊奔向銀行和事業單位等較為穩定的機構,雖然與想像中落差較大,也未必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但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有沒有」比「好不好」更重要。
「像文案、策劃這樣的工作,流動性本來就強,誰也不會一幹好幾年。這種工作可替代性也特別強,誰來都一樣,缺了誰都能轉,所以你愛走就走。」在成都一家國企上班的小袁對《青年參考》說。
不過,儘管小袁整日在朋友圈裡對單位種種弊端大發牢騷,可誰也沒見他「憤然辭職」。
「前途」和「錢途」都重要
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的一項調查,年輕員工離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得到足夠的職業發展機會。如今,第一批90後已接近而立之年,雖然已經是職場上的主力,但大部分都是最底層的員工。
在不少僱主眼中,70後閱歷豐富,經驗老到,是當之無愧的掌權者;80後入職多年,勤勤懇懇,是職場上的中層力量;而90後難以擔當大任,能做的也就是「搬磚」這種重複、單調卻又佔用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基礎工作。
職業上升遇到天花板,看不到希望,外面的世界又風雲變幻,沒有安全感。與其繼續待下去,讓青春成為「沉沒成本」,不如及早跳出去,趁年輕尋找新的機會。
胡小姐跳槽就是如此。她對《青年參考》表示,原單位極其不想失去她這員幹將,為了挽留她沒少「封官許願」,許諾只要再待兩年,就將破格提拔她為團隊主管。「我其實也挺不捨得的,畢竟在這裡學到的東西以後都沒用了,好不容易熬到這一步了。」但是整天做著重複的事,難免會想:「難道我這輩子就一直這樣下去?那人生的意義何在?」加上銀行對私業務不太景氣,胡小姐2018年年初離開老東家,開始在新領域打拼。
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公務員小姚倒不愁前途。不久前,因為專業對口,又能「來事」,他被借調到部裡的辦公廳,職業前景一片大好。但他對《青年參考》表示,他從去年開始就一直惦記著辭職,原因是待遇太低。
小姚算了一筆帳:一個月工資到手8000元出頭,雖然單位提供廉租房,不用為北京日益高漲的房租擔心,但每月1000元的租金對他來說仍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這筆錢雖然夠用,但承擔不起結婚買房的開銷。小姚表示,他一直都在積極拓展人脈,打算跳槽到企業,「年薪至少要有60萬元」。
跟前輩不同的是,自出生以來,90後群體普遍沒經歷過幾天苦日子,對待遇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而水漲船高,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節節攀升的生活成本迫使他們不得不更多地考慮現實因素。
「90後辭職多可能是一種統計學上的誤差。」朱先生對《青年參考》說,「現在單位的主力是90後,辭職的肯定也就都是90後。就他們這待遇,換成70後、80後也得辭職。」根據某專業校園招聘平臺公布的《2018全國應屆畢業生薪資報告》,北京畢業生平均薪資領跑全國,為7114元;上海緊隨其後,為6662元。
對90後來說,除了「前途」和「錢途」,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也很重要。胡小姐對《青年參考》說,她上一家單位有一位80後同事,今年37歲,在單位工作10多年了,是絕對的業務骨幹。她每天工作極其辛苦,基本沒有早於晚10點下班的時候,有時加班到深夜一兩點,乾脆住進單位附近的賓館。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她至今沒有男朋友,身體每況愈下,患了嚴重的角膜炎,再不靜養就有失明的危險。但就在去醫院的當天,她仍然加班到深夜。
「你說她圖什麼啊?」胡小姐對《青年參考》感嘆。她的年薪超過30萬元,可胡小姐還是覺得,收入和她的付出不成正比。「如果說90後要像她這樣才算『能幹』『吃苦耐勞』,那我們還是垮著吧。」
(摘自《青年參考》報2019年01月24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