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是由宮崎駿導演,於20世紀80年代創作並上映的一部經典動畫影片。影片不僅以優美的畫風、悠揚的音樂、鮮明的人物特徵和跌宕起伏的情節贏得了觀眾們的青睞,其中蘊含的反戰思想和對美好和平的讚揚更是帶來了深刻影響。
在影片中宮崎駿塑造了很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有純真、善良與勤勞的希達,勇敢、機智與質樸的巴魯以及小鎮駕駛蒸汽火車送貨的老爺爺,賣包子的攤販抑或是幫助希達和巴魯攔截海盜的普通市民這些在作品中純正面的形象。也有貪婪,最後因同情、感同身受等複雜因素而與希達、巴魯站在同一戰線的海盜們的中間人物,更是塑造了貪得無厭、擁護軍國帝國主義思想的穆斯卡等大反派。
在宮崎駿的諸多作品中,政府軍方總是不那麼討人喜歡,甚至不如海盜的形象來的積極正面,在《天宮之城》中更是如此,軍方直接成了大反派。無論是鼠目寸光、貪婪錢財的穆羅將軍以及手下搜羅拉普達各色金銀珠寶時恨不得把支撐大廳的柱子都扛回去帶走的軍隊;還是坐擁帝國主義思想,想要佔領拉普達,利用其高深的科技佔領統治人類世界的穆斯卡,這些代表軍方思想及行動的角色展示出來的人性之惡是宮崎駿反戰思想的直接體現。
希達和巴魯,在影片的末尾念出了毀滅咒語,然而毀滅咒語並沒有毀滅一切,只是毀掉了拉普達下半部分代表高超科技的半圓球,上半部分的生命之樹得以留存。生命之樹是宮崎駿對於美好事物和和平的嚮往,是對自然的讚歌。
拉普達整體呈圓球狀,由有著強烈反差的兩部分構成。上半部分圓球是一片祥和,鳥語花香的和平、綠色、自然的世界,機器人充當園丁的角色,小鳥在機器人的身體上蹦來蹦去;下半部分圓球則是陰暗、荒蕪,散發冰冷金屬光澤,內部一片漆黑不見天日的沉睡的科技世界。
對和平、自然的讚美和對貪婪、戰爭的厭惡的強烈對比是宮崎駿《天空之城》及其它諸多作品中的情感主線。宮崎駿塑造了沒落的拉普達這樣一個美好、靜謐的自然世界,高超的科技也是為了守護和平、愛與溫暖而存在。
微風吹拂的綠色靜謐和平世界中,巨大的機器人手捧嬌嫩的鮮花送給希達,輕輕移挪飛行器只為保護小鳥巢穴的輕柔無不讓人動容。反觀拉普達下方散發暗黑金屬光澤的半圓球體中,軍隊肆意掠奪大量金銀財寶,士兵們的瘋狂與醜態層出不窮。不得不說穆羅將軍的貪婪與精明程度比起穆斯卡是小巫見大巫,雙方的「窩裡鬥」更是進一步表現了人類的貪婪。
影片的最後,拉普達的生命之樹在巨大飛行石的作用下不斷上升,消失於天際,希達、巴魯及海盜一行人滿載而歸,而穆斯卡隨著亂石一起淹沒在了廣闊的大海之中。這正是宮崎駿純粹的反戰思想——和平一定會以某種形式永存,邪惡必將湮滅。在《天空之城》的結尾,以平等、善良和愛來達到文明與自然之間的平衡。
使用文獻:論宮崎駿作品中的反戰思想——以《天空之城》為例(韓清秀、沈斌清)
特別聲明: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