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廈門日報發布於:2013-07-26 15:02
「西馬侖」過後,市民紛紛到水邊撈魚。(資料圖)
可以
食用
海鮮來源:
廈門海域周邊沒有工業汙染的區域
水庫
不建議
食用
海鮮來源:
廈門部分生活區附近海域
篔簹湖
來歷不明的
記者 曾嫣豔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 25日,廈門日報報導了海邊千人挖花蛤一事,受到讀者的關注。其實最近這段時間,「從天而降」海鮮,並非單個現象。
「超級月亮」讓海水撤出了一公裡,花蛤、蝦蛄、螃蟹在大片溝壑狀的海灘上啪啪跳;「西馬侖」又讓鷺島變身「威尼斯」,湖魚、水庫魚、塘魚紛紛走街串巷集體逃逸;悶熱的天氣猶如大蒸鍋,令篔簹湖裡的小魚終抵不住高溫,翻著大白肚暴斃……
近期的天氣讓一連串的「怪事」發生,有人趁機賺了把「海鮮橫財」,跟幾年前湖東橋下挖出的花蛤一樣,但這些「天上掉下的海鮮」最終到哪裡去了?能吃嗎?請專家為您解答。
從哪來?
颱風、天氣變化、天文大潮
導致近期海鮮頻頻「上岸」
農曆六月十五和十六,「超級月亮」引力下,五緣灣及環島路等處的海水「後撤」到離海岸一兩公裡處,裸露出大片溝壑狀的海灘,花蛤、蝦蛄、螃蟹紛紛現身。
本報24日《趕海啦》報導了上千「趕海」群眾下海挖花蛤的壯觀場面,讓老一輩人憶起了當年廈門的小漁村。
今年7月19日與廈門擦肩而過的颱風 「西馬侖」,再次給廈門的排水系統做了一次深刻的測試。颱風天上街摸魚,成了茶餘飯後的消遣,湖濱南、鬥西路、廈大、曾厝垵水位漸退之後,市民已經開始在網上曬各種「戰績」。
這一天,篔簹湖水位暴漲,湖濱南故宮路口、鬥西路口,有市民蹚水撈魚,長40釐米左右以上的大鯰魚,足足撈了5條,個頭一般的非洲鯽魚,有人撈了四五斤;廈大芙蓉湖水漫校園,湖中放養的魚群趁機「越獄」,廈大學子持水盆等工具加入捉魚行列,有人懷抱30釐米長的鯰魚;而位於黃厝村某觀賞魚養殖場,10萬多隻觀賞魚蝦都被衝沒,3萬多隻名貴的大型觀賞魚「日本錦鯉」,被衝進排水溝,集體遊向大海;園博苑開閘放水,集美海堤上淡水魚遇到海水全都浮出水面,進入鹹水後不出1小時「全軍覆沒」;同安老伯在朝元路的下水道窨井邊,徒手制服了一條金燦燦的大錦鯉,引得不少人在下水道旁「守洞待魚」。
從以上情況看,三大因素:颱風、天氣變化、天文大潮(農曆六月十六、十七)導致近期海鮮頻頻「從天而降」。三大來源主要是:水庫、湖泊、海裡。三種情況:有悶死的,如篔簹湖天氣變化魚浮起來;有水土不服的,如集美水庫放水魚被衝到海堤;有擱淺的,如環島路和五緣灣的千人挖花蛤、抓螃蟹甚至撿海螺。
往哪去?
有人大批收購
路邊廉價海鮮
蒸鍋似的天氣讓篔簹湖死魚成群,大雨過後大潮退去,魚的去向成謎,擱淺、趴窩的死魚哪去了?有網友曝猛料,有的市民熱衷發海鮮橫財,有人上百斤上百斤地收購路邊廉價海鮮,疑似餐館囤貨。
這不禁讓人想起篔簹湖的「花蛤」。湖東橋下的水域,常常上演挖花蛤的場景。幾年來報紙、網絡頻曝光,這現象對於不少廈門百姓來說,早已不是新鮮事了,但這些可能重金屬超標的「毒花蛤」,曾以一斤3元的價格流入市場。
能吃嗎?
篔簹湖水產品不能吃
來路不明的魚不要碰
「來路不明的魚不要碰,篔簹湖裡的水產品不能吃!」對於白撿的海鮮,廈門水產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盧小寧和經營海鮮的莫船長都給予了一致的建議。
盧小寧認為,廈門海域周邊沒有工業汙染的區域,水質不錯,現在很多市場上的花蛤也是從翔安等海域養殖戶手中進入市場,所以吃沒有什麼問題,但篔簹湖汙染歷史長,治理前汙染嚴重,所以至今仍不允許群眾在裡邊捕魚、撿花蛤。至於水庫裡的活魚,也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因為「廈門的一些水庫不存在嚴重汙染的問題」。但莫船長則提醒,廈門部分生活區附近海域會受到排汙的影響,這些區域的海鮮不建議食用。
盧小寧和莫船長建議,市場上的魚大多通過批發市場進入流通環節,有部門把關檢驗,但一些來路不明的魚死因不明,不排除可能部分流入市場,他們建議市民不要為撿便宜冒風險,水產品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