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請關注、轉發支持。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在古人樸素的地理環境知識中,每一處選來建房屋、宮殿乃至村莊、城鎮的地方,古人大都會根據選址的大致形狀,比如龍形、龜形、鳳凰形、蓮花形等等,賦予一定的吉祥寓意,並把它叫做風水寶地。
今天胡哥就帶領大家看一個這樣的古村落。這個傳統村落就是平順縣石城鎮的牛嶺村,整個村莊俯瞰圖形類似不規則狹長三角形,在古人眼中,它被看成鳳凰展翅形,是一處風水寶地。
它和山西平順縣石城鎮諸多傳統村落一樣,深藏在太行山南麓的峰巒疊嶂之間,雖然隸屬長治市管轄,卻位於晉冀豫三省交界處,確切地說,它到河北涉縣、河南林州都比到平順縣近得多。
牛嶺村位於平順縣北部,濁漳河南岸的蓋堖嶺上,是一個明末形成的小山村。別看它在太行山南麓的一個山嶺頂上,其實海撥高度只有540米左右。
這裡氣候適中,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有山有水,環境優美宜居,在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上,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廟宇建築、明清古民居以及古井、古樹等物質文化遺產,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磚木、土木結構的四合院矗立在山嶺頂上,高低錯落中營造出了古樸的風貌,見證了村莊數百年發展歷史中形成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成為研究濁漳河流域歷史文化的寶貴實物載體。
讓人想不到的是,胡哥一行走訪牛嶺村,竟然是先出省境到河南省,再繞到牛嶺村。為啥呢?因為當時從石城鎮恭水村通往牛嶺村的道路正在擴修,不通車,要想去牛嶺村只能從河南繞行。
一路穿村過寨,路過一個叫做牛嶺山村的村子,一問,不是此行的目的地,人家是河南省的。再往前不遠才是牛嶺村,倆村其實距離不遠,名字也相近,卻分屬兩省。
據資料記載,牛嶺村最先是河南林州馮家口村馮姓人家來此落腳,居住在村莊中心鳳凰的腹部。
後來陸陸續續有張姓從石城鎮恭水村遷來,落腳村子西北部鳳凰左翅處;王姓從石城鎮王家莊遷來,落腳村子東南部鳳凰右翅處。
這樣,一隻鳳凰展翅的村莊逐漸成形。因為緊挨著河南的牛嶺山村,為了區別,村莊名字就叫牛嶺村。
整個村莊南北綿延約1000米,村中心鳳凰的腹部大都是古民居。大街小巷縱橫交錯,連接了每一處古民居和每一座廟宇。
古民居以清代為多,或土木結合,四梁八柱懸山頂;或者青磚灰瓦,一進兩進四合院,還有那古老滄桑的石板瓦配土坯牆,各時代、各種材質的古民居高低錯落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街巷兩邊,看著很隨意,卻儘可能遵循著儒家禮制嚴謹的建房規制——能方則方,儘量規整;坐北朝南,主房為尊;依山就勢,墊低整平等等。
因為建在山頂坡地上,平面空間有限,所以四合院都不大,且以二層樓房居多,形成了粗看大小高矮不齊,細看院院方正的格局。
也正是因為建房遵循儒家禮制的規範,這些大小四合院四面相圍,牆高院小,形成了大門一關,外面世界紛紛擾擾全部擋在門外,院內安然和諧的宜居環境。
由東南而來的道路貫穿村子,往西而去,通向河南省的牛嶺山村。這條主線兩側,就是後來陸陸續續蓋起的新式民居。
如果說,古人看中的建村地理環境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那麼,從古到今在這兩隻翅膀上建起的民居,就像那一片片羽毛,逐漸豐滿,逐漸硬氣,幾欲騰飛。
一個傳統村落的物質文化遺產,首推連片成形的古民居。這個300多人的小山村,保留下來的明清古民居各式各樣的有幾十院。
古樸滄桑的石板瓦土屋就有十幾院,而且其中部分院落至今還有村民居住。普通的四梁八柱懸山頂的土木青瓦屋同樣有十幾院,有的殘破、有的改建。
胡哥走訪時,還看到正有一戶人家將數百年的老屋推倒重建新樓房。褐色的粗大梁柱歪倒在院內,土坯磚破碎了一地。
這些歷經了三百多年的風雨滄桑而不倒的老屋,在現代人追求新享受的行動下,再也無法堅持挺立了,院牆外的一株古樹在夏風中搖曳著枝葉,似乎在低吟著一首輓歌。
看這些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老屋被無情地拋棄,胸中不由得黯然一嘆。沒有永世的事物,任誰也逃不過命運的雙手。古村落的殘缺美,也許正是它的宿命。多看一眼,多留一個念想。以後,也許只能在老照片中回憶了。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6米多高的農村窯洞你見過嗎?分兩層、不用梁、號稱無梁殿
山西省長治市發現一座完整的400年歷史明代古堡
明代山西農村裡一個地主,為什麼被稱為五穀神?
古代主管天花的神仙是哪一位?山西農民獨獨信她
自駕遊山西,黑夜住宿國家自然保護區沁源靈空山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