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硯齋在四十二回留下一條令人費解的批語:
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矣。
俞平伯先生將此批語總結為四個字——釵黛合一。
讀了《紅樓夢》多年後,我一直無法理解,何為「釵黛合一」?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姑娘,是如何「名雖兩個,人卻一身」的呢?直到再次讀到《飄》,看到斯嘉麗和梅蘭妮時,我才明白該如何去理解「釵黛合一」。
從原著《飄》來解析斯嘉麗和梅蘭妮「合一」的關係。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寫的長篇小說。斯嘉麗和梅蘭妮是這部小說的兩個女主角。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一樣,斯嘉麗梅蘭妮也是兩個有著天壤之別的女子。
斯嘉麗起初很看不慣梅蘭妮,她甚至當著艾希禮的面,說梅蘭妮是「愚蠢的小傻瓜」。直到梅蘭妮死前,她才明白自己多喜愛梅蘭妮,多依賴梅蘭妮。她祈禱上天讓梅蘭妮活著,她付出什麼代價都行。她覺得失去梅蘭妮,自己就沒法活了。這時候的她,仿佛和梅蘭妮融為一體。
而梅蘭妮,從一開始就很喜愛欣賞斯嘉麗。她瘦弱的身體裡,裝著一顆善良的心,和一顆睿智的大腦。她很了解斯嘉麗,就像了解她自己一樣。她真心喜愛、信任、理解斯嘉麗,也依賴著斯嘉麗,同時也保護著斯嘉麗。
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女子,其實早就合而為一了。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她們看似天差地別,實際上骨子裡是一樣的人。
梅蘭妮看似柔弱,骨子裡其實和斯嘉麗一樣叛逆,勇敢,不為世俗束縛。她從沒在乎別人如何評價她。當所有人都嫌棄妓女貝爾時,她卻把貝爾當作朋友一樣對待;當所有人都鄙視斯嘉麗放蕩時,她始終和斯嘉麗親密無間;當所有人都信不過白瑞德時,她力排眾議,堅決信任他。
她所有的言行,一直跟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社會如何看待她。她這一點和斯嘉麗一樣,甚至比斯嘉麗做得還更徹底。
除了叛逆,梅蘭妮也很勇敢。當聽到樓下槍聲響起時,她立刻拖著產後虛弱的身子,拎著把長刀,艱難挪到樓下去救斯嘉麗。這和斯嘉麗在炮火中守候她生產,又把她從炮火中帶回塔拉一樣勇敢。
斯嘉麗表面上自私殘忍,但骨子裡也流淌著善良的血液。所以她才能在最危險時刻,一直守護著梅蘭妮和孩子;才能在多年後,供養曾經把她和梅蘭妮拋棄在危險中的姑媽,她第一任丈夫的姑媽;才能在最困難時,都沒有拋棄任何人,甚至發誓哪怕去偷去搶,也絕不讓自己和家人挨餓。她做到這些,絕不只因為勇敢和責任,本質上還是因為她骨子裡是個善良的人。
另一方面是,她倆是彼此心中的寄託。
梅蘭妮一直很欣賞斯嘉麗的活潑,充沛的精力,勇敢,以及敢愛敢恨的性格。可她自己身子骨弱,不能像斯嘉麗那樣活潑,光芒四射,所以她把自己喜歡的女孩模樣,寄托在斯嘉麗身上。
斯嘉麗從小就崇拜母親艾倫,每當她遇到不順的事情時,總是找母親庇護。小時候,她甚至以為母親是聖母瑪利亞。母親對她來說,就代表絕對的安全。她一直想學母親的樣子,只是骨子裡父親那狂野的血液,讓她總無法抗拒。可她依然認為,總有一天,她會做一個像她母親那樣的女人。
而梅蘭妮恰好就像斯嘉麗母親艾倫一樣。所以斯嘉麗把對母親的崇拜,以及母親過世後的思念,都寄托在梅蘭妮身上,就不難理解了。
只可惜她被愛情蒙住雙眼,才沒意識到自己早就喜歡梅蘭妮。直到梅蘭妮去世前,她才知道自己對梅蘭妮的愛,早就超過了對艾希禮的愛。她才知道,梅蘭妮對她來說多麼重要。
梅蘭妮和斯嘉麗,這兩個看似天差地別的人,因為骨子裡有著同樣的叛逆和勇敢、善良和責任,因為彼此相互欣賞,所以她們才能合而為一。
從小說創作來看,梅蘭妮和斯嘉麗為何能「合一」。
《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把自己的形象分別注入了兩個女主的身體裡。她把自己瘦小的身材給了梅蘭妮,把自己僅有的一點淑女形象也給了梅蘭妮,把自己認為最完美高貴的女性氣質給了梅蘭妮,就像當時的本寧夫人一樣。
同時,她把自己狂野不羈的一面,給了斯嘉麗。並且她還在斯嘉麗的角色中,融入了她外祖母的經歷。
也就是說,梅蘭妮和斯嘉麗這兩個人物,都有著作者自己的影子,還有著作者最欣賞的本寧夫人的影子,以及她最親近的外祖母的影子。所以最終梅蘭妮和斯嘉麗能夠「合一」,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她們本來就源自一個人。
接著,我們就按分析斯嘉麗和梅蘭妮「合一」的方式,來分析「釵黛合一」。
從原著《紅樓夢》,來解析「釵黛合一」。
林黛玉薛寶釵,天差地別的兩個女孩兒。
從外表來說,釵黛二人一個環肥,一個燕痩。從性格上說,黛玉隨性,寶釵順勢。從為人處世來說,黛玉率真,寶釵圓融。從愛情觀來說,黛玉看重內心交流,她要的是寶玉懂她的心;而寶釵則更看重現實生活,除了人品外,她還希望寶玉讀書上進,能承擔起家族大任。
而且黛玉前期處處看不慣寶釵,甚至認為她「內心藏奸」,這都是因為寶玉。就像《飄》裡面,斯嘉麗看不慣梅蘭妮,都是因為艾希禮一樣。總之,釵黛二人天差地別。但天差地別的釵黛,最終卻「合一」了。
「釵黛合一」的五個表現。
釵黛合傳:共用一首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釵黛兼美:寶玉初次在夢中雲雨的情人,警幻仙姑的妹妹可卿,就兼有林黛玉和薛寶釵之美。
釵黛同命:釵黛最終命運一樣,主要體現在兩個細節上。一是判詞裡「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這句。以及判詞配的那副畫——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這都暗示了釵黛同樣薄命的結局。
另一個體現釵黛同命的細節是,劉姥姥講的「雪下抽柴」。這個故事裡的女孩兒名叫「茗玉」,很顯然暗指黛玉。而「雪下抽柴」其實就是「雪抱柴」,諧音就是薛寶釵。也就是說,劉姥姥這個故事暗示了黛玉和寶釵同樣悲慘的結局。
釵黛和好:黛玉在四十二回之前,一直對寶釵持有成見。這都是因為她還不了解寶釵的為人,以及怕寶釵「搶」了寶玉。四十二回,寶釵私底下悉心教導黛玉不要讀雜書,以免壞了閨閣小姐的名聲。寶釵還把自己小時候淘氣看雜書的事告訴黛玉。黛玉因此深深感念寶釵,並且從此和寶釵冰釋前嫌。
四十五回,寶釵去瀟湘館看望黛玉。二人又掏心掏肺,互訴衷腸。黛玉當面向寶釵道歉說,往日竟是我多心了,一直誤解你是私心藏奸之人。黛玉又把自己在賈府的處境告訴寶釵,寶釵也把自己的煩難告訴黛玉,二人猶如親姐妹。
後來,寶釵還給黛玉送去燕窩,叫黛玉好好調養身體,黛玉十分感念。黛玉自從母親去世,自己寄養於外祖母家,就再沒人像寶釵那樣教導她,也沒人像寶釵那樣聽她傾訴寄人籬下的煩難。
在黛玉心裡,此時的寶姐姐,猶如母親一樣關愛她,也像親姐姐一樣給她溫暖。黛玉把對母親的思念,和對姐妹親情的渴望,都寄托在寶釵身上了。這就像斯嘉麗把對母親艾倫的感情,寄托在梅蘭妮身上一樣。
從此後,我們再不見黛玉刻薄寶釵。相反,我們見到的是黛玉和寶釵親密無間,連寶玉都問出「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來。黛玉後來處處和寶釵一唱一和,感情儼然同胞姐妹,比和別的姐妹都親密。她還直接叫寶釵為「姐姐」,叫寶琴為「妹妹」,叫薛姨媽為「媽」。劇情發展到這裡,「釵黛」已經完全「合一」。
釵黛共茶:有一回,寶釵和黛玉單獨在一處坐著,襲人端了一杯茶來。襲人本來只給黛玉端茶,沒想到寶釵也在。見了二位姑娘都在,襲人忙說,哪位渴了哪位先喝,我再倒去。寶釵就說,我也不渴,只要一口漱口便罷了。說完,她就端過茶去,喝了一口漱口,然後把茶杯遞黛玉手裡。襲人看寶釵把剩茶遞給黛玉,倒有些尷尬,忙說我再倒去。
黛玉忙攔著說,不用倒了,這半杯盡夠了,你也知道,大夫說我這病不許多喝茶。說完,她端起茶杯,一飲而盡。看到黛玉如此,不僅襲人不解,我們讀者也十分不解。
黛玉如此喜潔,怎麼能喝寶釵剩茶呢?
有讀者說,寶釵也太壞了,居然逼著黛玉喝剩茶。黛玉太有涵養了,為了不讓寶釵難堪,居然喝了剩茶。
其實此處情節是曹雪芹的神筆,他只用一杯茶,就寫出了「釵黛合一」之美。這裡沒有彎彎繞繞,沒有心機城府,沒有委曲求全,有的只是姐妹情深。
寶釵公然把自己的剩茶給黛玉,就表明她和黛玉已完全沒有芥蒂。她把剩茶遞給黛玉,表達的是她對黛玉的親密和信任。
黛玉接過寶釵的剩茶,一飲而盡,表達的也是她對寶釵的親密和信任。此時的釵黛,感情好得如同一人,又何必分什麼你我?「釵黛合一」在此處升華了到最美的境界,就像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唱到了高潮部分。
「釵黛合一」的原因。
釵黛二人骨子裡也是一樣的人。
黛玉待在賈府那麼多年,和迎春惜春都沒多深厚的感情,只和探春還略聊得來。另外她和湘雲也算關係不錯。但她對這幾位姐妹,完全沒有她對寶釵那種親姐妹的感情。原因之一就是她和寶釵骨子裡都是一樣的人。
表面看黛玉不食人間煙火,但其實黛玉也默默算著榮國府的人間煙火帳。從不管事的她,也能把榮國府主僕一千多人的帳算得清清楚楚。正因為會算煙火帳,所以她才對寶玉說,咱們家也太花費了,若不趕緊儉省起來,必至後手不接。原來她也是個接地氣的女孩兒,和寶釵一樣務實。
黛玉骨子裡也爭強好勝。和寶玉一起看《西廂記》,她也不忘比一比: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過目不忘?
元春省親時,她還想藉機好好表現一番,只可惜後來元春只命每人作一首詩就罷了。後來她替寶玉作了一首《杏簾在望》,元春說這首比寶玉作的那三首都好,她十分高興。
那晚和湘雲在凹晶館聯詩,她還驕傲地告訴湘雲說,「凹晶館」這名字還是我取的呢。她還說,她擬的名字,元春和賈政都很喜歡,一個字都不改就用了。
黛玉其實是有志向,有追求的,她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她的爭強好勝,其實和寶釵那句「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何其相似?只是寶釵比她更懂得隱藏鋒芒罷了,實際上二人都是不甘示弱,有志向有追求的好女孩兒。
而寶釵呢,表面看似少年老成,可她也曾忘情撲蝶。當她拿著扇子,歡快地追著一對蝴蝶時,她的少女活潑之感立刻就展現在眼前了。她不是沒有少女的活潑爛漫,而是她為了適應家庭的變故,故意隱藏起來罷了。
寶釵也曾在性情中,當眾刻薄寶玉黛玉,就像黛玉刻薄別人那樣。寶釵還曾忘情坐在寶玉床邊繡肚兜,不小心就流露出她對寶玉的愛。
寶釵的內心裡,其實也黛玉一樣,是個性情中人,天真爛漫活潑,同時她也愛著寶玉。但因為家庭變故,年齡漸長,她就把這些真性情都隱藏起來了。曹雪芹把她這種隱藏真性情的舉動,寫成了她吃「冷香丸」。
釵黛二人表面天差地別,骨子裡卻是一樣的人,這就是她二人能夠「合一」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釵黛二人也是彼此心中的寄託。
黛玉把對母親的思念,對姐妹親情的渴望,都寄托在對她呵護備至的寶姐姐身上。寶釵把曾經天真爛漫的自己,都寄托在黛玉身上。而且她倆都有著寄人籬下的共同感受。所以她們能格外惺惺相惜。
寶釵對黛玉的了解和包容,就像梅蘭妮對斯嘉麗的了解和包容一樣。黛玉在認識到寶釵的好之後,就立刻冰釋前嫌,把寶釵當親姐姐,就像斯嘉麗意識到梅蘭妮的好之後,就願意為梅蘭妮付出任何代價一樣。
從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來解析「釵黛合一」。
《紅樓夢》不像《飄》那樣,很容易找到人物原型。但從小說創作的共性來看,我們不難理解,曹雪芹會把現實生活中,某一個人的特徵放到了好幾個人身上,也會把好幾個人的特徵,放到某一個人身上。
那麼釵黛二人的原型,就有可能是來源於同一個人。林黛玉也許就是某個原型人物的童年和少年,所以她任性,尖酸刻薄;而薛寶釵也許就是這個原型的成年,所以她成熟穩重隱忍。
我們也能感受到,後期的林黛玉不再尖酸刻薄,漸漸向寶釵的方向發展。有一回趙姨娘去看探春,順腳就去看了黛玉。黛玉一見了趙姨娘,就知道是順路人情,但她依然熱情招呼,又是說姨娘怪冷的,難為親自來看我,又是吩咐倒茶搬椅子。這和她之前連正眼都不看趙姨娘,完全天壤之別。
等黛玉漸漸成熟,長成寶釵後,她就要面臨死亡,就像寶釵的童年和少女時期逝去一樣。而寶釵卻要吃「冷香丸」,來壓抑自己爛漫的天性。
這就像斯嘉麗和梅蘭妮,都承載了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某些特點和願望一樣,黛玉和寶釵可能也承載了同一個原型的特徵。如此,「釵黛合一」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她倆本就來自一人。
結語:
《飄》裡面的斯嘉麗和梅蘭妮,二人看似天壤之別,卻成了生死閨蜜。
從原著角色來說,是因為她倆骨子裡是一樣的人;也因為斯嘉麗把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了梅蘭妮身上,而梅蘭妮則把自己喜歡的女性樣子,寄托在斯嘉麗身上。
從小說創作手法來說,是因為瑪格麗特·米切爾把自己的特點,分別給了斯嘉麗和梅蘭妮。同時她又把自己喜歡的女性特徵,放到了梅蘭妮身上。
《紅樓夢》裡的黛玉和寶釵,也是兩個看似天差地別的姑娘,最後卻「合一」了。
從原著角色來說,是因為釵黛二人骨子是一樣的人;也因為黛玉把對母親的思念,對姐妹親情的渴望,寄托在寶釵身上。而寶釵則把對童年少女時期的天真爛漫,寄托在黛玉身上。她倆相互理解,惺惺相惜。
從小說創作手法來說,曹雪芹可能把同一個原型的童年少女時期,寫成了黛玉,把這個原型的成年期,寫成了寶釵。所以最終釵黛肯定要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