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飄》斯嘉麗和梅蘭妮,才明白寶釵黛玉為何能「釵黛合一」

2020-12-21 閒話名著

脂硯齋在四十二回留下一條令人費解的批語:

釵、玉名雖兩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今書至三十八回時,已過三分之一有餘,故寫是回,使二人合而為一。請看黛玉逝後,寶釵之文字,便知餘言不謬矣。

俞平伯先生將此批語總結為四個字——釵黛合一。

讀了《紅樓夢》多年後,我一直無法理解,何為「釵黛合一」?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姑娘,是如何「名雖兩個,人卻一身」的呢?直到再次讀到《飄》,看到斯嘉麗和梅蘭妮時,我才明白該如何去理解「釵黛合一」。

從原著《飄》來解析斯嘉麗和梅蘭妮「合一」的關係。

《飄》是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寫的長篇小說。斯嘉麗和梅蘭妮是這部小說的兩個女主角。和《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薛寶釵一樣,斯嘉麗梅蘭妮也是兩個有著天壤之別的女子。

斯嘉麗起初很看不慣梅蘭妮,她甚至當著艾希禮的面,說梅蘭妮是「愚蠢的小傻瓜」。直到梅蘭妮死前,她才明白自己多喜愛梅蘭妮,多依賴梅蘭妮。她祈禱上天讓梅蘭妮活著,她付出什麼代價都行。她覺得失去梅蘭妮,自己就沒法活了。這時候的她,仿佛和梅蘭妮融為一體。

而梅蘭妮,從一開始就很喜愛欣賞斯嘉麗。她瘦弱的身體裡,裝著一顆善良的心,和一顆睿智的大腦。她很了解斯嘉麗,就像了解她自己一樣。她真心喜愛、信任、理解斯嘉麗,也依賴著斯嘉麗,同時也保護著斯嘉麗。

這兩個天差地別的女子,其實早就合而為一了。這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她們看似天差地別,實際上骨子裡是一樣的人。

梅蘭妮看似柔弱,骨子裡其實和斯嘉麗一樣叛逆,勇敢,不為世俗束縛。她從沒在乎別人如何評價她。當所有人都嫌棄妓女貝爾時,她卻把貝爾當作朋友一樣對待;當所有人都鄙視斯嘉麗放蕩時,她始終和斯嘉麗親密無間;當所有人都信不過白瑞德時,她力排眾議,堅決信任他。

她所有的言行,一直跟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社會如何看待她。她這一點和斯嘉麗一樣,甚至比斯嘉麗做得還更徹底。

除了叛逆,梅蘭妮也很勇敢。當聽到樓下槍聲響起時,她立刻拖著產後虛弱的身子,拎著把長刀,艱難挪到樓下去救斯嘉麗。這和斯嘉麗在炮火中守候她生產,又把她從炮火中帶回塔拉一樣勇敢。

斯嘉麗表面上自私殘忍,但骨子裡也流淌著善良的血液。所以她才能在最危險時刻,一直守護著梅蘭妮和孩子;才能在多年後,供養曾經把她和梅蘭妮拋棄在危險中的姑媽,她第一任丈夫的姑媽;才能在最困難時,都沒有拋棄任何人,甚至發誓哪怕去偷去搶,也絕不讓自己和家人挨餓。她做到這些,絕不只因為勇敢和責任,本質上還是因為她骨子裡是個善良的人。

另一方面是,她倆是彼此心中的寄託。

梅蘭妮一直很欣賞斯嘉麗的活潑,充沛的精力,勇敢,以及敢愛敢恨的性格。可她自己身子骨弱,不能像斯嘉麗那樣活潑,光芒四射,所以她把自己喜歡的女孩模樣,寄托在斯嘉麗身上。

斯嘉麗從小就崇拜母親艾倫,每當她遇到不順的事情時,總是找母親庇護。小時候,她甚至以為母親是聖母瑪利亞。母親對她來說,就代表絕對的安全。她一直想學母親的樣子,只是骨子裡父親那狂野的血液,讓她總無法抗拒。可她依然認為,總有一天,她會做一個像她母親那樣的女人。

而梅蘭妮恰好就像斯嘉麗母親艾倫一樣。所以斯嘉麗把對母親的崇拜,以及母親過世後的思念,都寄托在梅蘭妮身上,就不難理解了。

只可惜她被愛情蒙住雙眼,才沒意識到自己早就喜歡梅蘭妮。直到梅蘭妮去世前,她才知道自己對梅蘭妮的愛,早就超過了對艾希禮的愛。她才知道,梅蘭妮對她來說多麼重要。

梅蘭妮和斯嘉麗,這兩個看似天差地別的人,因為骨子裡有著同樣的叛逆和勇敢、善良和責任,因為彼此相互欣賞,所以她們才能合而為一。

從小說創作來看,梅蘭妮和斯嘉麗為何能「合一」。

《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把自己的形象分別注入了兩個女主的身體裡。她把自己瘦小的身材給了梅蘭妮,把自己僅有的一點淑女形象也給了梅蘭妮,把自己認為最完美高貴的女性氣質給了梅蘭妮,就像當時的本寧夫人一樣。

同時,她把自己狂野不羈的一面,給了斯嘉麗。並且她還在斯嘉麗的角色中,融入了她外祖母的經歷。

也就是說,梅蘭妮和斯嘉麗這兩個人物,都有著作者自己的影子,還有著作者最欣賞的本寧夫人的影子,以及她最親近的外祖母的影子。所以最終梅蘭妮和斯嘉麗能夠「合一」,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她們本來就源自一個人。

接著,我們就按分析斯嘉麗和梅蘭妮「合一」的方式,來分析「釵黛合一」。

從原著《紅樓夢》,來解析「釵黛合一」。

林黛玉薛寶釵,天差地別的兩個女孩兒。

從外表來說,釵黛二人一個環肥,一個燕痩。從性格上說,黛玉隨性,寶釵順勢。從為人處世來說,黛玉率真,寶釵圓融。從愛情觀來說,黛玉看重內心交流,她要的是寶玉懂她的心;而寶釵則更看重現實生活,除了人品外,她還希望寶玉讀書上進,能承擔起家族大任。

而且黛玉前期處處看不慣寶釵,甚至認為她「內心藏奸」,這都是因為寶玉。就像《飄》裡面,斯嘉麗看不慣梅蘭妮,都是因為艾希禮一樣。總之,釵黛二人天差地別。但天差地別的釵黛,最終卻「合一」了。

「釵黛合一」的五個表現。

釵黛合傳:共用一首判詞【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釵黛兼美:寶玉初次在夢中雲雨的情人,警幻仙姑的妹妹可卿,就兼有林黛玉和薛寶釵之美。

釵黛同命:釵黛最終命運一樣,主要體現在兩個細節上。一是判詞裡「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這句。以及判詞配的那副畫——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這都暗示了釵黛同樣薄命的結局。

另一個體現釵黛同命的細節是,劉姥姥講的「雪下抽柴」。這個故事裡的女孩兒名叫「茗玉」,很顯然暗指黛玉。而「雪下抽柴」其實就是「雪抱柴」,諧音就是薛寶釵。也就是說,劉姥姥這個故事暗示了黛玉和寶釵同樣悲慘的結局。

釵黛和好:黛玉在四十二回之前,一直對寶釵持有成見。這都是因為她還不了解寶釵的為人,以及怕寶釵「搶」了寶玉。四十二回,寶釵私底下悉心教導黛玉不要讀雜書,以免壞了閨閣小姐的名聲。寶釵還把自己小時候淘氣看雜書的事告訴黛玉。黛玉因此深深感念寶釵,並且從此和寶釵冰釋前嫌。

四十五回,寶釵去瀟湘館看望黛玉。二人又掏心掏肺,互訴衷腸。黛玉當面向寶釵道歉說,往日竟是我多心了,一直誤解你是私心藏奸之人。黛玉又把自己在賈府的處境告訴寶釵,寶釵也把自己的煩難告訴黛玉,二人猶如親姐妹。

後來,寶釵還給黛玉送去燕窩,叫黛玉好好調養身體,黛玉十分感念。黛玉自從母親去世,自己寄養於外祖母家,就再沒人像寶釵那樣教導她,也沒人像寶釵那樣聽她傾訴寄人籬下的煩難。

在黛玉心裡,此時的寶姐姐,猶如母親一樣關愛她,也像親姐姐一樣給她溫暖。黛玉把對母親的思念,和對姐妹親情的渴望,都寄托在寶釵身上了。這就像斯嘉麗把對母親艾倫的感情,寄托在梅蘭妮身上一樣。

從此後,我們再不見黛玉刻薄寶釵。相反,我們見到的是黛玉和寶釵親密無間,連寶玉都問出「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來。黛玉後來處處和寶釵一唱一和,感情儼然同胞姐妹,比和別的姐妹都親密。她還直接叫寶釵為「姐姐」,叫寶琴為「妹妹」,叫薛姨媽為「媽」。劇情發展到這裡,「釵黛」已經完全「合一」。

釵黛共茶:有一回,寶釵和黛玉單獨在一處坐著,襲人端了一杯茶來。襲人本來只給黛玉端茶,沒想到寶釵也在。見了二位姑娘都在,襲人忙說,哪位渴了哪位先喝,我再倒去。寶釵就說,我也不渴,只要一口漱口便罷了。說完,她就端過茶去,喝了一口漱口,然後把茶杯遞黛玉手裡。襲人看寶釵把剩茶遞給黛玉,倒有些尷尬,忙說我再倒去。

黛玉忙攔著說,不用倒了,這半杯盡夠了,你也知道,大夫說我這病不許多喝茶。說完,她端起茶杯,一飲而盡。看到黛玉如此,不僅襲人不解,我們讀者也十分不解。

黛玉如此喜潔,怎麼能喝寶釵剩茶呢?

有讀者說,寶釵也太壞了,居然逼著黛玉喝剩茶。黛玉太有涵養了,為了不讓寶釵難堪,居然喝了剩茶。

其實此處情節是曹雪芹的神筆,他只用一杯茶,就寫出了「釵黛合一」之美。這裡沒有彎彎繞繞,沒有心機城府,沒有委曲求全,有的只是姐妹情深。

寶釵公然把自己的剩茶給黛玉,就表明她和黛玉已完全沒有芥蒂。她把剩茶遞給黛玉,表達的是她對黛玉的親密和信任。

黛玉接過寶釵的剩茶,一飲而盡,表達的也是她對寶釵的親密和信任。此時的釵黛,感情好得如同一人,又何必分什麼你我?「釵黛合一」在此處升華了到最美的境界,就像一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唱到了高潮部分。

「釵黛合一」的原因。

釵黛二人骨子裡也是一樣的人。

黛玉待在賈府那麼多年,和迎春惜春都沒多深厚的感情,只和探春還略聊得來。另外她和湘雲也算關係不錯。但她對這幾位姐妹,完全沒有她對寶釵那種親姐妹的感情。原因之一就是她和寶釵骨子裡都是一樣的人。

表面看黛玉不食人間煙火,但其實黛玉也默默算著榮國府的人間煙火帳。從不管事的她,也能把榮國府主僕一千多人的帳算得清清楚楚。正因為會算煙火帳,所以她才對寶玉說,咱們家也太花費了,若不趕緊儉省起來,必至後手不接。原來她也是個接地氣的女孩兒,和寶釵一樣務實。

黛玉骨子裡也爭強好勝。和寶玉一起看《西廂記》,她也不忘比一比:你能一目十行,我就不能過目不忘?

元春省親時,她還想藉機好好表現一番,只可惜後來元春只命每人作一首詩就罷了。後來她替寶玉作了一首《杏簾在望》,元春說這首比寶玉作的那三首都好,她十分高興。

那晚和湘雲在凹晶館聯詩,她還驕傲地告訴湘雲說,「凹晶館」這名字還是我取的呢。她還說,她擬的名字,元春和賈政都很喜歡,一個字都不改就用了。

黛玉其實是有志向,有追求的,她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她的爭強好勝,其實和寶釵那句「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何其相似?只是寶釵比她更懂得隱藏鋒芒罷了,實際上二人都是不甘示弱,有志向有追求的好女孩兒。

而寶釵呢,表面看似少年老成,可她也曾忘情撲蝶。當她拿著扇子,歡快地追著一對蝴蝶時,她的少女活潑之感立刻就展現在眼前了。她不是沒有少女的活潑爛漫,而是她為了適應家庭的變故,故意隱藏起來罷了。

寶釵也曾在性情中,當眾刻薄寶玉黛玉,就像黛玉刻薄別人那樣。寶釵還曾忘情坐在寶玉床邊繡肚兜,不小心就流露出她對寶玉的愛。

寶釵的內心裡,其實也黛玉一樣,是個性情中人,天真爛漫活潑,同時她也愛著寶玉。但因為家庭變故,年齡漸長,她就把這些真性情都隱藏起來了。曹雪芹把她這種隱藏真性情的舉動,寫成了她吃「冷香丸」。

釵黛二人表面天差地別,骨子裡卻是一樣的人,這就是她二人能夠「合一」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釵黛二人也是彼此心中的寄託。

黛玉把對母親的思念,對姐妹親情的渴望,都寄托在對她呵護備至的寶姐姐身上。寶釵把曾經天真爛漫的自己,都寄托在黛玉身上。而且她倆都有著寄人籬下的共同感受。所以她們能格外惺惺相惜。

寶釵對黛玉的了解和包容,就像梅蘭妮對斯嘉麗的了解和包容一樣。黛玉在認識到寶釵的好之後,就立刻冰釋前嫌,把寶釵當親姐姐,就像斯嘉麗意識到梅蘭妮的好之後,就願意為梅蘭妮付出任何代價一樣。

從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來解析「釵黛合一」。

《紅樓夢》不像《飄》那樣,很容易找到人物原型。但從小說創作的共性來看,我們不難理解,曹雪芹會把現實生活中,某一個人的特徵放到了好幾個人身上,也會把好幾個人的特徵,放到某一個人身上。

那麼釵黛二人的原型,就有可能是來源於同一個人。林黛玉也許就是某個原型人物的童年和少年,所以她任性,尖酸刻薄;而薛寶釵也許就是這個原型的成年,所以她成熟穩重隱忍。

我們也能感受到,後期的林黛玉不再尖酸刻薄,漸漸向寶釵的方向發展。有一回趙姨娘去看探春,順腳就去看了黛玉。黛玉一見了趙姨娘,就知道是順路人情,但她依然熱情招呼,又是說姨娘怪冷的,難為親自來看我,又是吩咐倒茶搬椅子。這和她之前連正眼都不看趙姨娘,完全天壤之別。

等黛玉漸漸成熟,長成寶釵後,她就要面臨死亡,就像寶釵的童年和少女時期逝去一樣。而寶釵卻要吃「冷香丸」,來壓抑自己爛漫的天性。

這就像斯嘉麗和梅蘭妮,都承載了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某些特點和願望一樣,黛玉和寶釵可能也承載了同一個原型的特徵。如此,「釵黛合一」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她倆本就來自一人。

結語:

《飄》裡面的斯嘉麗和梅蘭妮,二人看似天壤之別,卻成了生死閨蜜。

從原著角色來說,是因為她倆骨子裡是一樣的人;也因為斯嘉麗把對母親的思念,寄托在了梅蘭妮身上,而梅蘭妮則把自己喜歡的女性樣子,寄托在斯嘉麗身上。

從小說創作手法來說,是因為瑪格麗特·米切爾把自己的特點,分別給了斯嘉麗和梅蘭妮。同時她又把自己喜歡的女性特徵,放到了梅蘭妮身上。

《紅樓夢》裡的黛玉和寶釵,也是兩個看似天差地別的姑娘,最後卻「合一」了。

從原著角色來說,是因為釵黛二人骨子是一樣的人;也因為黛玉把對母親的思念,對姐妹親情的渴望,寄托在寶釵身上。而寶釵則把對童年少女時期的天真爛漫,寄托在黛玉身上。她倆相互理解,惺惺相惜。

從小說創作手法來說,曹雪芹可能把同一個原型的童年少女時期,寫成了黛玉,把這個原型的成年期,寫成了寶釵。所以最終釵黛肯定要合一。

相關焦點

  • 黛玉和寶釵為什麼合用一首判詞?硃砂痣和白月光,真得好難選
    只是黛玉和寶釵,《紅樓夢》裡最重要的兩個女孩,卻共享一首判詞:那一段是這樣寫的:頭一頁上便畫著兩株枯木,木上懸著一圍玉帶,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詞,道是: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這其中兩株枯木,自然是「林」字,「玉帶」,反過來就是「黛玉」;「雪」,諧音「薛」, 「金簪」,意思是「寶釵」。那麼,黛玉和寶釵,為什麼會合用一首判詞?
  • 寶釵黛玉探春,誰的管理能力更高一些?
    對於賈府這些公子小姐們,王熙鳳跟平兒評議過,還算非常客觀,小說裡的原文很長,不全部引用了,單說鳳姐對釵黛的評價是「再者林丫頭和寶姑娘她兩個倒好,偏又都是親戚,又不好管咱家務事。況且一個是美人燈兒,風吹吹就壞了;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幹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也難十分去問她」,從鳳姐的口中可以看出,鳳姐對釵黛的能力是非常讚許的,只是薛寶釵有力無心,而林黛玉有心無力。又因為都是親戚,不好管賈府內務事。唯獨探春心裡嘴裡都來得,也是雷厲風行的性格。
  • 《紅樓夢》:詩書俊逸,風流婉轉,黛玉致死早有預兆
    黛玉人物形象脫胎於《西廂記》《牡丹亭》,熟悉《紅樓夢》的讀者都多少能看出《西廂記》對它的影響,元春省親時點的《離魂》一齣戲下批註:《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離魂》為《牡丹亭》二十回《鬧殤》之舞臺版,這說明黛玉人物形象跟《牡丹亭》也有著深厚淵源,這個批註進一步證明了《紅樓夢》本身是個創作。
  • 為什麼《飄》裡梅蘭妮一直喜歡情敵斯嘉麗?女人間的情感太微妙
    電影《亂世佳人》和《飄》原著似乎是雙生姐妹,就像是梅蘭妮和斯佳麗一樣。每次看這部電影的感受都有不同感受。第一次看斯嘉麗和艾希禮,白瑞德的感情故事。第二次看斯嘉麗的個人成長史。因為完全不同的女性之間,其實除了反感,還有一種可能是妒忌和羨慕之心。這是人性的七宗罪之一。正因為自己做不到完全善良,不做防備,所以斯嘉麗可能會羨慕和妒忌梅蘭妮。梅蘭妮也是一樣,她缺少斯嘉麗的坦誠和真實,也可能會妒忌斯嘉麗。
  • 寶釵與黛玉結成「金蘭契」,是假意還是真心?
    在來到賈府之初,寶釵和黛玉有點隔閡,當然,是黛玉主動的。但是寶釵並沒有努力尋求和解。相反的,這段時間她對寶黛二人,多少有點酸溜溜的醋意。黛玉和湘雲鬥嘴,寶釵相勸:「我勸你兩個看寶兄弟分上,都丟開手罷。」兩個女孩子鬥嘴,為什麼要看「寶兄弟分上」?寶釵實際是暗示湘黛二人都對寶玉有特別的情愫,其實也正是自己有情愫的反應。
  • 《紅樓夢》:鳳姐真的喜歡黛玉,不喜歡寶釵?
    這種大家族主母素養,在她的兩個姑姑王夫人和薛姨媽身上也能看到。她們待人心裡都有一本小帳,但從不會輕易流露遠近好惡。薛姨媽曾對黛玉說:我心裡很疼你,但是外頭不想帶出來的。你們這裡人多口雜,說壞話的人又多,我若真表現出來,只說我們看老太太疼你了,我們也 " 洑上水 " 去了。" 洑上水 ",意即巴結有權勢者。
  • 香菱學作詩捨近求遠拜師黛玉,而沒有拜師寶釵,曹公為何這麼寫?
    香菱學詩拜師林黛玉,而沒有拜師自己家中的薛寶釵,這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在香菱學詩這裡,不僅藉機塑造了香菱的形象,還刻畫了林黛玉性格的另一面,她還是個內心善良、有耐心,願意和人分享的林黛玉。寶釵黛玉等人香菱學作詩之時,並非不想求教於薛寶釵,而薛寶釵故意岔開自己不願意當她老師的話頭,而將香菱引入大觀園,說她貪戀在大觀園裡玩耍。
  • 《亂世佳人》可憐斯嘉麗愛瑞德卻不自知
    不論好壞 我只是對她愛瑞德卻不自知最後勞燕分飛這件事深感遺憾……昨晚無聊又把《亂世佳人》電影又看了一遍,其實也買了書回來《飄》無疑在瑪格麗特的深動描寫下美輪美奐,但還是更喜歡看電影版 第一次看還是個小女孩,只是單純的喜歡劇中的服飾,沒有關注劇情……
  • 黛玉與寶釵結為金蘭,她們的友誼是否牢靠?黛玉秋之絕唱裡有透露
    是的,此刻病中的黛玉亟需有個知己來給她解解愁悶。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看準時機後,寶釵決定主動向黛玉伸出友愛之手,前來瀟湘苑望候病中的黛玉。在瀟湘苑與黛玉的交談中,城府頗深的寶釵一張一弛間,極好地控制了與黛玉談話的節奏,用自己豐富的中醫知識和善解人意的真誠,針對黛玉病情答應送燕窩給黛玉調補身體,徵服了黛玉的心,二人結成金蘭好姐妹:黛玉忙笑道:「東西事小,難得你多情如此。」寶釵道:「這有什麼放在口裡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於應候罷了。
  • 紅樓夢的終極糾結,從黛玉和寶釵,看曹雪芹的入世之情與出世之空
    自有了紅樓夢一書就有「擁黛派」和「挺釵派」之爭。愛黛玉的人喜歡她的孤高自許目下無塵,討厭寶釵的圓滑世故;愛寶釵的人正好相反,認為寶姐姐情商高,與這樣的人相處才舒服,而黛玉氣量小尖酸刻薄。而在「出世」之人眼中,內心的感受,個人的情操才是最欣賞的重要的關注點,不在乎今昔何年,正如不為五鬥米折腰,而歸隱田園怡然自得的陶淵明。而紅樓中的黛玉與寶釵不正是代表了這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嗎?
  • 寶釵吃的冷香丸不簡單,曹雪芹藏了許多深意在裡面
    第一、「冷香丸」的來源暗示著寶釵與黛玉、香菱的緣分「冷香丸」的秘方不是憑空出現的,從第七回薛寶釵的話中,我們可以得知:「後來還虧了一個癩頭和尚,專治無名的病症,因請他看了……又給了一包末藥作引子,異香異氣的。他說犯了時吃一丸就好了。倒也奇怪,這倒效驗些。」
  • 為寶釵發聲,她是活在現實裡的奇女子
    可我們看不見寶釵的美,只看見「臉若銀盆」,望文生義,用現在的語境和審美來評論寶釵,那麼大的臉,長得不好看。甚至於寶釵低調,在著裝上「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都被人看作是假裝的,或者是薛家是貧窮才到賈府的,她們一家就是來躲難的,而她是來選秀的,是想靠著元春在宮裡的庇蔭才來的。
  • 黛玉進賈府,和寶釵進賈府,有什麼區別?不止迎接不迎接這麼簡單
    黛玉進賈府,是自己走進來的。寶釵進賈府,是王夫人帶著紈鳳探春等人,聲勢浩大地出門迎接的。可以這樣說,從進賈府來看,寶釵在氣勢上完勝黛玉。但是,且慢!別忘了,寶釵可不是一個人來的,而是跟著母親和哥哥。王夫人帶著「媳婦、女兒人等,接出大廳」——是「接出大廳」,到院子裡迎接,不是到大門外——迎接的是薛姨媽,而不可能是專為晚輩的寶釵。也就是說,作為晚輩的寶釵,進賈府時並沒有自己獨立的身份。不像黛玉,雖然是自己進了院子,但「臺磯之上,坐著幾個穿紅著紅的丫鬟,一見他們來了,便忙都笑迎上來……一面聽得人回話:『林姑娘來了』。」
  • 《亂世佳人》:像斯嘉麗這樣活著才算不枉此生,為愛而生
    高中的時候就看了原著書,然後,斯嘉麗就成了我人生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女性。敢愛敢恨,無所畏懼,肆意灑脫,很羨慕她敢於去做自己的真性情。這沒什麼好批判的,比那些終其一生都沒有突破自己的人好太多。女主她高傲又善良,她堅強卻又自卑。
  • 《紅樓夢》裡林黛玉與薛寶釵的判詞為什麼會合在一起呢?
    (一)賈寶玉心中的釵黛合一寶釵是豔冠群芳的牡丹。所以這句唐詩自然應以羅隱的《牡丹花》來解似乎沒有任何爭議。不過,跳過這句唐詩,先看一首秦觀的宋詞如何?妙手寫徽真,水剪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
  • 寶釵待在怡紅院不想走,寶玉雨夜去探望黛玉,黛玉為何催他快走?
    寶釵夜探怡紅院,是對寶玉有點小情愫,但絕對沒有「勾引」的意思。而且寶釵也沒有「不想走」,僅僅是因為晴雯沒好氣,在那裡抱怨「有事沒事,跑了來坐著,叫我們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覺。」是晴雯遷怒,不是寶釵失禮。理由很簡單:黛玉在同一天同一晚來也怡紅院,來得比寶釵還晚。難道兩個女孩,一個失禮,另一個不約而同地在同一時刻失禮?
  • 紅樓夢:寶釵為何匆匆搬離大觀園,你看她發現了啥秘密?
    這一點不但王善保家的明白,就連鳳姐也明白,這次宅鬥,主要是源於賈府內部的矛盾,是王夫人與邢夫人的鬥法,邢夫人是想借著這件事狠狠打一下賈母和王夫人的臉,說她們家教不嚴,以至於令賈寶玉跟自己的丫頭和表妹私通。
  • 紅樓系列之一:寶釵入世VS黛玉出世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瑩雪兩人最大的不同點:黛玉是「出世」的,而寶釵是「入世」的。黛玉根本未曾融入周圍的環境中且不通世務,所以顯得目下無塵,清高而具叛逆性,使她避免受社會的汙染,她從不勸寶玉追求功名,也不會得逆著自己的性子做事,顯得「真」。但也由於她的「出世」,使她局限於「自我」的小圈子裡,導致她過多地關注自己而忽略了外界,所以陷入自憐自傷裡不能自拔。
  • 賈寶玉給晴雯捂手不避黛玉 林黛玉為何不吃晴雯的醋?
    這時黛玉來了。寶玉就說,你看看這三個字哪個好。黛玉看到寶玉握著晴雯的手,完全不生氣。黛玉從來不吃她的醋,她只吃寶釵的醋。黛玉就跟寶玉、晴雯一起看,還誇那三個字個個都好。(白天寶玉黛玉一起在薛姨媽家吃酒,黛玉對寶釵一頓指桑罵槐之後,)寶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