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句話說的其實是一種和平的博弈。然而,我們還有另外一個世界的博弈,那就是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
從1964年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有彈無槍就一直是初生牛犢的中國核力量所面臨的困境,也正是在這一前後時期,我國先後遭到美蘇多達5次實際動用核武裝的軍事威脅,面對危如累卵的戰略局面,讓飛彈飛得更遠就成了中國軍工人的一塊心病。
原子彈試爆的兩年後,我國首次實現了飛彈與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初步具備了核戰能力,這也僅僅是個開始,要知道跨越一萬多公裡的浩瀚太平洋,僅僅憑這1000公裡射程的東風2號飛彈是遠遠不夠的。同一時期,美國已經擁有了射程達到1.2萬公裡的第一代單級火箭結構的洲際彈道飛彈。針對這一情況,中國絕不能坐以待斃。
1965年,錢學森主持的《地地飛彈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要在1965年到1972年八年的時間裡,研製中近程彈道飛彈、中程飛彈、中遠程飛彈和洲際飛彈,這就是俗稱的「八年四彈」計劃。其中東風2號近程彈道飛彈、東風3號中程彈道飛彈、東風4號遠程彈道飛彈,分別於1964年、1966年、1970年發射成功,實現了7000公裡射程內的全覆蓋,然而此射程依然夠不著美國本土,所以八年四彈的第四彈至關重要。
東風5號的發展歷程是頗為坎坷的,1965年8月,一院副院長屠守鍔主持進行了洲際飛彈方案論證。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背景,「東風-5」號的定位是一種發射井基,二級、液體推進的洲際彈道飛彈。由於東風5屬於9000公裡以上射程的彈道飛彈,彈頭再入大氣層要承受更高溫度的摩擦燒蝕,彈載計算機需要全面更新算法以確保導航精度從彈體設計到、彈載計算機、新型彈頭外殼材料等等都是全新的課題。
比如東風5號的尾部我們能看到,它與東風4號、東風3號都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那就是取消了彈翼,這是一個技術成熟的體現,這幾個彈翼過去的作用是修正姿態航向,要知道飛彈射程的增加,誤差也會隨之增加。而東風5號屬於洲際飛彈再用過去的導航技術顯然是行不通的。於是,東風5號就啟用了全平臺計算機技術,這在當時是屬於跨代性質的。君不見,印度時至今日,在發射已經定型服役的彈道飛彈時還能發生找不到飛彈的事跡,就能說明當年我們的不易。
東風5號的意義其實已經超越了飛彈本身,現在很多航天的運載火箭的技術基礎都是來自於東風5,包括發動機、伺服機構、箱體、平臺計算機、級間分離、熱分離等核心關鍵技術全部都是。這裡面任何一個環節的攻關都事關航天大業的成敗,這裡面許多問題時至今日都在限制著某些想要發展航天事業的國家。
1980年,5月18號上午10時整,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傳來了力拔山兮的轟鳴聲,我國遠程運載火箭拔地而起,目標直指南太平洋,這就是東風5號洲際飛彈全程發射試驗。三十分鐘後,東風5號飛彈橫跨南北半球,穿越6個時區準確命中目標海區。
為了這次試驗我們幾乎進行了全國性的總動員,我們建成了第一個跨洲際測控網,為今天的中國航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了這張網,我們建立了能夠進行遠洋活動的大洋艦隊,中國海軍第一次大規模遠洋軍事行動也是始於此次發射活動。
為什麼要動用如此之巨的資源來發展東風5號,乃至進行全程發射試驗?只是因為我們要有一根能打狗的棍子。張愛萍感嘆:「洲際飛彈這個東西,你們叫他殺手鐧也好,叫他核王牌也好,我是叫它打狗棍。有了它,任何人就奈何不了我們了。」
東風5號的發射試驗怎麼評價都不為過,但鮮為人知的是1980年發射的東風5號並非是最初設計的目標型號。從一開始東風5瞄準的射程就是1.3萬公裡以上覆蓋美國全境,同時具備分導式彈頭打擊能力。這一工程目標分別通過兩個後續型號得以實現。
東風5A在基本型的基本型的基礎上增加了射程和打擊精度,東風5B又新增了多彈頭打擊能力,也就是分導式多彈頭技術。而最新型的東風-5C則將分導式多彈頭提高10枚以上,也就是一枚東風5能向十個不同的地區目標進行戰略打擊。
目前東風5號依然是中國戰略打擊中堅力量,即使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服役也不會影響東風5繼續發揮戰略價值。例如俄羅斯火箭兵在擁有完善的陸基機動戰略飛彈體系的情況下,也正在研發新一代重型液體燃料洲際飛彈就可見一斑。
俄制RS-28「撒旦-2」飛彈號稱能突破幾乎所有現役反導系統,計劃於明年服役。
就連服役時間,東風-5C似乎都與RS-28頗為類似。結合數年來不時出現的一個傳聞:烏克蘭有意向中國出售其擁有的「撒旦」飛彈或技術,東風-5B(C)就很有點中國版「撒旦」飛彈的意思了。
聲明:本文由入駐荔枝網、荔枝新聞拍拍平臺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荔枝網、荔枝新聞、荔枝軍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