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主體花落蘇州工業園區。繼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獲批後,時隔三個月,蘇州工業園區再次成為焦點。
蘇州工業園區是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建設的主陣地。江蘇自貿區蘇州片區掛牌三個月,各項工作火熱推進,成績單不斷刷新。多個世界500強公司在蘇州工業園區布局,為園區國際化創新高地增添新軍。
近日,500強企業道達爾集團(TOTAL)的子公司哈金森投資1.58億,在蘇州工業園區設立哈金森亞洲創新中心。該中心將成為集團亞太地區在汽車、航空、鐵路及一般工業產品等領域開展研發活動的重要陣地。
11月26日,500強德國著名光學製造企業徠卡顯微系統公司在園區設立創新中心。研發設計面向中國及全球市場的智能化產品,預計在五年內整體帶動1到2億美元的銷售規模。
當天,世界500強霍尼韋爾旗下安全與生產力解決方案集團(SPS)蘇州工廠也正式啟動智能倉儲項目,致力於為全國乃至亞太地區提供完整的倉儲自動化系統,加速在園區打造SPS領域的全產業生產基地。
掛牌三個月以來,蘇州自貿片區已推出保稅檢測區內外聯動平臺、園區港增設海關監管作業場所等12項新舉措。截至目前,日均企業註冊數量同比上升了48%,科技研發項目、商業服務項目、高端製造項目佔比超過了75%。
「三高」凸顯蘇州片區特殊定位8月26日,江蘇自貿區獲批。在江蘇自貿區的發展藍圖上,蘇州自貿片區以「三高」引發關注:一是實施範圍全省佔比高,二是功能定位和目標要求高,三是創新政策集成度高。
從實施範圍看,蘇州自貿片區60.15平方公裡,佔到全省自貿試驗區半壁江山,且全部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範圍內,涵蓋了高端製造與國際貿易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金雞湖商務區、陽澄湖半島旅遊度假區等功能區的核心區域。
從功能定位看,蘇州片區定位為「一區四高地」,即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打造全方位開放高地、國際化創新高地、高端化產業高地、現代化治理高地。
從政策創新集成度來看,國務院批覆的江蘇總體方案包括六個方面共20條、113項政策,蘇州參與提出的政策訴求共88項,其中蘇州市單獨提出的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共53項,最終被採用的有31項。這些根據蘇州實際提出的改革措施將極大地改善蘇州市投資營商環境,提升境外投資合作水平,推動蘇州相關產業突破性發展。
隨著此次江蘇自貿區等6個自貿區的加入,我國自貿試驗區陣容擴大到18個。自貿區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新批設立的蘇州片區如何從中脫穎而出,探路在前?
「蘇州片區要脫穎而出,必須更加凸顯自身定位。」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強調。
藍紹敏表示,蘇州工業園區要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疊加聯動的優勢,更大力度輸出園區品牌、園區經驗,輻射帶動全市各板塊加快高質量發展,條件成熟時探索建設自貿片區聯動創新區。
蘇州市委常委、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吳慶文在11月25日召開的自貿片區工作推進會上也表示,要以自貿片區建設為「第一抓手」,在制度創新、產業創新、自主創新、綜合改革方面發揮試驗示範作用;要把蘇州自貿區的定位和標杆再提高,要推進思想再解放、開放再出發、目標再攀高。
「園區將充分利用中新合作的平臺,每年請新加坡專門機構開展營商環境評估,積極爭取國家部委相關政策在園區先行先試,務實推進自貿區建設後發先至、後來居上,積極打造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蘇州樣板』。」吳慶文說。
不斷開展突破性制度創新,為企業創紅利謀發展漫步環金雞湖區域,幾乎隨處可見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這裡已成為國內樓宇與金融機構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自2007年第一家新加坡銀行--星展銀行落戶園區,園區在金融服務領域創新的實踐一直未停歇,此次加入自貿區「朋友圈」,意味著園區將再次承擔起先行先試的使命,深化中新在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科技產業、金融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創新合作。
《江蘇自貿區總體方案》對金融創新也作出了重要部署。作為一個產業基礎雄厚的開放型經濟高地,蘇州工業園區把環金雞湖10平方公裡分布的近千家金融機構作為創新突破口,以「金色經濟」點亮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之路。
就在江蘇自貿區公布當天,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中國銀行蘇州分行就為蘇州自貿區某客戶辦理了進口開證、單一窗口保函、出口交單、國際匯款、跨境人民幣匯款、結售匯、貿易融資等業務,實現了蘇州自貿片區多項業務首發。中國銀行蘇州分行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銀行已服務滬津閩粵等10多個自貿區,對於其金融業務在蘇州自貿片區的發展,他們充滿期待。
蘇州自貿片區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有力支撐,同時也為金融創新發展提供了一片熱土。
自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建設啟動以來,為全方位支持自貿區蘇州片區建設發展,蘇州金融機構主動對接,積極籌備迅速成立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網點。截至目前,共有12家銀行、保險機構成立了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網點。他們積極創新,率先推廣對公移動綜合開戶,通過智能化信息採集和自動化交易處理,將開戶時間從原來的1小時縮短到現在的25分鐘,大幅度提升了客戶體驗感和滿意度,進一步優化了園區的營商環境。
同時,園區通過建立「關助融」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完善進出口企業誠信體系,助力進出口企業提高信貸額度、降低融資成本。據了解,關助融項目以「企業自願、海關推動、徵信助力、銀行讓利、政府支持」為原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申請,將企業從海關獲取的相關信用信息與蘇州市企業徵信數據有效融合,構建更全更廣的企業融資分析數據池,進一步降低貸款或擔保分析成本,提升企業在銀行機構的信用貸款或保函額度。
據了解,截止10月底,通過「關助融」項目,24家企業已獲得授信額度5.89億元,有效緩解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多家企業採用空運直通港物流新模式,貨物時效較原有模式提速6小時以上,實際節約物流成本15%-25%左右。
「關助融」項目是蘇州自貿片區首批改革創新舉措之一,蘇州自貿片區掛牌以來,已推出了12項創新舉措。包括全國首家試點打造保稅檢測集聚區、進口研發(測試)用未註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市場準入本級事項「證照分離」改革、空運直通港、「關助融」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光伏項目備案容缺審批、住所信息聯網查驗、建設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心、供地雙合同監管等。
得益於自貿區成立優勢,園區的人才紅利也逐步上升。園區開通「人才服務一網通辦」平臺,通過集成人才工作、優化辦事流程、精簡辦事材料,將涉及人才的政策、服務、評審、信息等「一網打盡」,實現了人才創新創業各類事項「一網受理、只跑一次、一次辦成」。
目前,已有人才引進落戶、人事檔案託管,畢業生就業協議鑑證等人才公共服務,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等外籍人才服務,博士後工作站等青年人才服務,海鷗計劃申報、留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等海外人才服務等模塊上線。
發揮中新合作優勢,以「規則開放」為引領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新集團)作為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和中新合作載體,為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園區開發建設的品牌經驗。2006年起,中新集團將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的經驗複製到江蘇蘇北乃至安徽、浙江、我國西北部等地,讓「園區經驗」遍地開花。此次中新集團獲批上市,證明蘇州工業園區市場化的開發模式再次獲得認可,將更加有助於蘇州工業園區提高開發建設的力度和質量,加快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產業園區,同時也為全國開發區開發運營提供中外合作市場化模式。
已故的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曾經表示:「園區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是中新集團的上市,這才最能證明蘇州工業園區市場化的開發模式是成功的。」現在,他的美好願景終於成為現實。
蘇州工業園區建設25年來,依託中新合作優勢和產業開放的優勢,服務貿易保持穩步增長,2016至2018年連續三年排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考評第一。自貿區在這個階段落地園區,既能為園區提供其他地區的成熟經驗,也為園區實體經濟轉型創新提供了一個關鍵機會。
今年9月,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正式揭牌,10月,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升級議定書》正式生效,標誌著蘇州工業園區在金融服務領域創新、「製造+服務」業務創新、高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與新加坡新一輪合作正式展開,這將有力地推動園區服務貿易行業集聚發展,促進園區服務貿易結構的有序升級。
一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依靠「親」「清」型政商環境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和高端人才,並在今年2月發布了省內首個規範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單,為政商「親」「清」交往提供了清晰的標準,以期為園區機關工作人員在服務企業過程中,在規範政商交往的基礎上,營造良好的「親商」氛圍。
這一探索無疑有利於園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打響「親商」服務品牌。而進入「自貿區」時代,更高水平的開放和更高質量的發展會「倒逼」現有規則升級,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園區營商環境的優化將會更上一層樓。
過去,一個地方要吸引項目,一般主要依靠減免稅費、降低土地租金等優惠政策。業內人士認為,自貿區最大的不同,是通過規則的開放來吸引資源要素的集聚。對於一些形成規模、想要謀求更大發展的企業而言,直接的政策優惠吸引力並不強。「規則開放意味著某些領域、某些制度有更大的空間。不管對內還是對外,這都會釋放相當大的能量。」蘇州大學自由貿易區綜合研究中心主任、蘇大東吳商學院教授、蘇大東吳智庫專家王俊說。
以在華跨國公司和「走出去」企業為例,規則開放一方面意味著在中國的跨國公司有一處規則「緩衝地」,能夠降低進入中國水土不服的概率;另一方面,一些想要參與國際競爭的本土企業有了「緩衝帶」,進入國際市場也會更加順利。「新加坡是全球公認的三大自由貿易港之一。未來,園區可以充分發揮中新合作優勢,持續豐富學習借鑑內涵,拓展與新加坡在自貿區建設方面的合作。」王俊表示。
規則開放的另一端是釐清政府職責,意味著要對現有體制機制進行優化升級。在《江蘇自貿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要求各地進一步將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下放給自貿區,對現有行政審批效率再次「提速」。行政審批的「園區速度」一直是讓園區人驕傲的一塊「金字招牌」,針對《方案》這一要求,園區制定公布了《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提出30條主要任務。目前,園區已實現行政審批"1220"目標,即開辦企業1個工作日、不動產登記2個工作日、工業建設項目施工許可20個工作日內完成,在全國行政審批效率中居於領先地位。未來園區將持續推進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促進更多新企業開辦和發展壯大。
當自貿區擁有更多自主權限,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個便利化、自由化的貿易體系。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自貿區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不管是高端人才、源頭創新中心還是創新企業,各種要素都有望流向規則更加開放、自由的園區。
隨著蘇州正式進入「自貿區時代」,打造「一區四高地」的發令槍已經打響,一個個涉及產業轉型、物流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和降低融資成本等的制度「大紅包」正惠及轄區企業。蘇州工業園區一幅投資更自由、金融更開放、貿易更便利、物流更快捷、創新更活躍、人才更充沛、辦事更高效、空間更廣闊的美好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今後,園區將探索更多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打造自貿區建設的『蘇州樣板』,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改革紅利、開放紅利、創新紅利,以實際行動交出一份優秀的『答卷』。」吳慶文表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