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
北方的七月,刺眼的陽光就這麼毫無頭緒地烘烤著大地,高溫預警掛了撤、撤了掛,已經成了稀鬆平常,再也無法成為談資。一陣罡風吹過,窗簾不經意間就扯起了老高,攪擾了朦朧的睡意,眼縫中忽就喚起一片煙雨清濛的春色。那真是一季不可多得的春天,一切都還顯得生機勃勃。
彼時,手握著兩天半的假期,無意中,看到了一趟從寶雞南發往太原的動車,點開之下,一個熟悉的地名赫然在列——平遙古城,古城竟然專門設站,往返時間也合適,這還說啥,果斷地訂了車票、客棧,還有那場演出——《又見平遙》。
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
平遙曾是晚清時期中國的金融中心,走進這座曾經繁華的古城,處處可以感受到晉商文化的氣息。
平遙,也是一座生活在歷史與現代之間的城市,過去和現在的影響在這座城市中清晰重疊,如果說麗江是位純美的少女,那平遙,就是位底蘊深厚的亂世佳人。
下午三點乘車,預訂的客棧安排了接站,抵達古城已是晚間八點半左右,安置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走向了古城的街道。
青石鋪就的街巷,早已被遊人踩得鋥亮,映襯著各色商鋪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各色酒吧的門臉、招牌極盡所能地展示著各自的個性,但終逃不過門前服務生執著攬客的情景所透露出的千篇一律;各式古建在燈光的勾描下,講述著古城今日的繁華;同樣的小攤賣著同樣的旅遊用品,敲著同樣的鼓,掛著同樣的燈;一頓味道欠佳,且稍顯貴的晚餐;深夜繞行至靜悄悄的本地居民生活的小巷,可以突聞犬吠、大驚失色……這就是平遙的第一印象。
然而,我知道這不是它的全部,入住「五臟俱全」的客棧,感受著古樸的氣息,我仍然期待著明天它能帶給我不一樣的精彩。
清晨,尋得一家有賣鍋貼、米粥等非常大眾化的早餐的鋪面,簡單應付完畢,便去買了景點通票,開始了一天的古城漫遊。
第一站,南門城牆。
文廟
城隍廟
平遙縣衙
太平觀
各號鏢局、票號
日暮,趕在景點關門前,來到了雷履泰故居。門口已無人檢票,自行刷票進去,竟已看不到工作人員的身影。諾大的院落空空蕩蕩、無聲無息。只是不知這些院落中,是否還有著一些不滅的存在,在送走了如織的遊人後,或匆忙地穿行在大廳小室之間,或站在門前、手扶門框,眺望著青石街巷的盡頭,期盼著另一些存在的回歸?
其實,從小的印象中,歷史上的山西,都是一個貧瘠的存在。這或許和民歌《走西口》有關吧,《走西口》山西、陝北都唱,大體是指離開家鄉到「口外」去謀生,如果日子過得下去,為什麼要一把眼淚一把哀嘆地背井離鄉呢?也許還受到了趙樹理和其他被稱之為「山藥蛋派」作家的感染,他們對山西人民貧窮的反抗的描寫,以一種樸素的感性力量讓人難以忘懷。萬曆《汾州府志》卷二也曾記載:「平遙縣地瘠薄,氣剛勁,人多織耕少。」
當然,上述的印象與後來因煤而富的山西,並不在一個時間點上。
真正對山西曾經富裕的認知,來自電視劇《喬家大院》。開始知道山西的票號、鏢局;開始知道在十九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像的那些地區,而竟然是山西!直到二十世紀初,山西,仍是中國堂而皇之的金融貿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裡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最高總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這些大城市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山西平遙、祁縣、太谷一帶,自然條件並不好,也沒有太多的物產,乾隆《太谷縣誌》卷三說,太谷縣「民多而田少,竭豐年之谷,不足供兩月。故耕種之外,鹹善謀生,跋涉數千裡率以為常。土俗殷富,實由此焉」。
山西商人的全方位成功,與他們良好的整體素質有關。山西商人在人格素質上至少有四個方面十分引人注目,坦然從商、目光遠大、講究信義、嚴於管理。正因這些素質,山西的商人撣掉身上的泥土,堂堂正正走入了富豪的行列。
夜幕降臨,腳踩著晉商的輝煌光環,步入了西門外的劇場。
由王潮歌導演,王潮歌、樊躍共同策劃的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講述了一個關於血脈傳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遙古城票號東家趙易碩抵盡家產,從沙俄保回了分號王掌柜唯一的一條血脈。同興公鏢局232名鏢師同去。出發之前,趙東家在鄉親們的支持下選妻留後,全城百姓前來送鏢。七年過後,票號趙東家本人連同同興公232名鏢師全部死在途中,而王家唯一血脈得以延續。這是平遙城的仁德,也是山西人的仗義,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整個演出分為六個片段。
城牆魂歸
232名鏢師魂兮歸來~
選妻
平遙百姓感於趙東家的仗義,紛紛送來自家的閨女,讓趙東家選妻留後。
靈魂回家
趙東家靈魂回家,光陰荏苒,物是人非……
鏢師洗浴
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是鏢師們明知道是死鏢,卻也毅然出鏢,他們的道義令人敬佩
最後那口牙印標記,讓人感觸頗深,故事也隨之進入到了高潮……
全城送鏢
街邊擺出的汾酒,味道不錯!
面秀
令人難忘的還有裡邊講故事的那幾位,不論音色還是感情,都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們語言的感染力堪稱完美,故事的交代也非常到位,往往聽他們的敘述會情不自禁的陷入故事裡邊……
通過這些片段,凸顯了平遙人的道德傳統,及因為這種傳統而闡發的悲壯情懷。可貴而有特徵的是,平遙的道義精神是在對民俗、史實進行了高度提純的基礎上展現的,如「送別」、「選妻」。同時,講述形式不僅有豐富的可視性,在文學上更有深蘊。用城牆上的鬼魂來表現鏢師的精神和靈魂,這是很有創見、很有文學品位的構思。這些片段不僅衝擊了觀眾的情感,更讓觀眾記住了那些人物。
與以往「印象」系列的實景演出有很大不同,《又見平遙》突破了原來利用山水實景的布景,而是挪到了室內,並把古城的元素和演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其行走式觀演獨樹一幟。迷宮般的劇場有著繁複的空間分割:在90分鐘的時間裡步行穿過幾個不同形態的主題空間,隨意撿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遙城,鏢局、趙家大院、街市、南門廣場等,從紛繁的碎片中窺視故事端倪、親歷票號與鏢局的興衰……
看完演出,再次回到古城的南北大街上,心情忽然就會變的沉重,眼前的景物,尤其是那座已經緊閉大門的同興公鏢局,在夜色下,更顯悲壯。於是,這晚的照片,我虛化了古城中的人流。
穿越,還是親歷?至少,我已不再是一個看客!
一個問題,隨即盤繞在腦海,輝煌的晉商,是如何衰落的?
最初的想法,我認為是因為晉商把賺來的錢都在家鄉蓋了房子、娶了小老婆,而形成對比的是,後來繁榮起來的浙商,則是把賺來的錢進行了再投資、再生產。顯然,這個理由是感性的、膚淺的,但不失為一個理由。
回來後,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才發現,晉商敗落的原因,並不能全然歸之於他們自身。單個商戶的興衰,自身的原因可能至關重要;然而山西無數商家的整體敗落,一定會有更深刻、更宏大的社會歷史原因。
政府銀行的組建、國際商業的滲透、沿海市場的膨脹、家族式商業體制,這些似乎都是,但這還不是它們整體敗落的主要理由。積數百年經商經驗的晉商在中國的土地上繼續活躍下去的餘地是很大的。那麼,使晉商整體破敗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裡呢?
「是上個世紀中葉以來連續不斷的激進主義的暴力衝撞,一次次阻斷了中國經濟自然演進的路程,最終摧毀了山西商人。」
一切可讓史料作證。
首先是太平天國運動。史料記載,太平軍逼近天津時,帳局停歇,街市十三行中所有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皆已失業」,受其影響,北京也是「各行業閉歇,居民生活處於困境」。至於全國各地一般中小城鎮,兵伍所及,「一路蹂躪」,「死傷遍野」,經濟上更是「商賈裹足,釐源梗塞」。面對這種情況,山西商號在全國各地的分號只得紛紛撤回。一八六一年一月,日升昌票號總部接成都分號信,報告「賊匪擾亂不堪」,總部立即命令成都分號歸入重慶分號「暫作躲避」,又命令廣州分號隨時觀察重慶形勢,但三個月後,已經必須命令廣州分號也立即撤回了,命令說:「務以速歸早回為是,萬萬不可再為延遲,早回一天,即算有功,至要至要!」一個大商號的慌亂神情溢於言表。
太平天國之後,又一再地經歷英法聯軍入侵、八國聯軍進犯、庚子賠款攤派等七災八難,終於,又遇到了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最終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自有其歷史意義,但無可諱言的是,無窮無盡的社會動亂、軍閥混戰也從此開始,盜賊趁亂搶劫、兵匪一家掃蕩街市,山西商家怎麼也挺立不住了。工商企業關門、巨額貸款無法追回、存款人爭相擠兌、獨立的省份業務中斷、經理夥計相率逃跑、票號商號紛紛倒閉。北洋政府面對晉商的請願,回答說:山西商號信用久孚,政府從保商恤商考慮,理應幫助維持,可惜國家財政萬分困難,他日必竭力斡旋。
但是,北洋政府卻看上了請願團的首席代表範元澍,發給月薪二百元,委派他到破落了的山西票號中物色能幹的夥計到政府銀行任職。
一九一五年三月份的《大公報》上發了這樣一篇報導:
彼巍巍燦爛之華屋,不無鐵扉雙鎖,黯淡無色。門前雙眼怒突之小獅,一似淚涔涔下,欲作河南之吼,代主人喝其不平。前月北京所宣傳倒閉之日升昌,其本店聳立其間,門前尚懸日升昌招牌,聞其主人已宣告破產,由法院捕其來京矣。
以日升昌的倒閉為標誌,「走西口」的旅程,終於走到了終點。
次日清晨,我起了個大早,古城靜謐、祥和,有些微寒意。這個沒有遊人的時刻,想必才與曾經那個繁榮的平遙清晨,最是相似……
與古城告別,我拍下了一家鋪面的牌匾——如果不旅行,永遠是本地人。
平遙古城——寂寞標本鏤刻的古晉散文!
本文由十月原創,並在微信公眾號【千渭之匯】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