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中功能樞紐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20 中國科學院

動物所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中功能樞紐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8 動物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卵母細胞在減數分裂成熟的過程中積累大量的母源RNA和蛋白質,這些母源RNA和蛋白質在合子基因組激活前調控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過程,即早期胚胎發育的母源調控。受研究材料和方法的限制,哺乳動物胚胎發育母源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相對滯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磊研究組長期從事相關過程的分子機制研究。

  2008年,李磊研究組以小鼠為模型,鑑定出哺乳動物功能性母源蛋白複合體SCMC(subcortical maternal complex),發現該複合體至少由MATER、FLOPED、TLE6以及FILIA四種蛋白組成,且SCMC的缺失導致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停滯於2-細胞階段。此後,李磊研究組以SCMC為基礎開展了系列研究:證明Tle6是哺乳動物中一個新的母源效應基因,TLE6通過穩定SCMC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中行使功能,並進一步證實SCMC通過調控F-actin動態變化維持受精卵均等分裂;對SCMC組分蛋白質結構進行解析,發現其中FILIA的N-端包含一個非典型的KH結構域,並證明其具有RNA結合能;發現在人類卵母細胞和著床前胚胎中,MATER、FLOPED、TLE6和FILIA形成人類 hSCMC(human SCMC)。國內外同行加入SCMC相關研究,陸續報導人類SCMC基因突變與女性生殖疾病密切關聯。

  近日,李磊研究組鑑定了SCMC的一個新組分ZBED3,並證明Zbed3為新的小鼠母源效應基因,它通過調控卵母細胞和受精卵中細胞器的重排進而調控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該工作還探討了SCMC與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和著床前胚胎中特異存在的結構-胞質晶格(cytoplasmic lattices,CPLs)之間的關係,有望為很早發現但組成和功能一直未知的CPLs做出新的詮釋。相關結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

  研究表明,SCMC已成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過程中的關鍵功能樞紐之一。近日,李磊研究組以A Maternal Functional Module in Mammalian 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為題的綜述論文,發表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上。論文介紹了SCMC的發現和最新研究進展,並表述了上述觀點。該觀點的提出不僅有助於對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還可為人類生殖醫學等提供參考。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1 2 

SCMC在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過程中的功能

  卵母細胞在減數分裂成熟的過程中積累大量的母源RNA和蛋白質,這些母源RNA和蛋白質在合子基因組激活前調控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過程,即早期胚胎發育的母源調控。受研究材料和方法的限制,哺乳動物胚胎發育母源調控的分子機制研究相對滯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磊研究組長期從事相關過程的分子機制研究。
  2008年,李磊研究組以小鼠為模型,鑑定出哺乳動物功能性母源蛋白複合體SCMC(subcortical maternal complex),發現該複合體至少由MATER、FLOPED、TLE6以及FILIA四種蛋白組成,且SCMC的缺失導致小鼠早期胚胎發育停滯於2-細胞階段。此後,李磊研究組以SCMC為基礎開展了系列研究:證明Tle6是哺乳動物中一個新的母源效應基因,TLE6通過穩定SCMC在小鼠早期胚胎發育中行使功能,並進一步證實SCMC通過調控F-actin動態變化維持受精卵均等分裂;對SCMC組分蛋白質結構進行解析,發現其中FILIA的N-端包含一個非典型的KH結構域,並證明其具有RNA結合能;發現在人類卵母細胞和著床前胚胎中,MATER、FLOPED、TLE6和FILIA形成人類 hSCMC(human SCMC)。國內外同行加入SCMC相關研究,陸續報導人類SCMC基因突變與女性生殖疾病密切關聯。
  近日,李磊研究組鑑定了SCMC的一個新組分ZBED3,並證明Zbed3為新的小鼠母源效應基因,它通過調控卵母細胞和受精卵中細胞器的重排進而調控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該工作還探討了SCMC與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和著床前胚胎中特異存在的結構-胞質晶格(cytoplasmic lattices,CPLs)之間的關係,有望為很早發現但組成和功能一直未知的CPLs做出新的詮釋。相關結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
  研究表明,SCMC已成為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過程中的關鍵功能樞紐之一。近日,李磊研究組以A Maternal Functional Module in Mammalian Oocyte-To-Embryo Transition為題的綜述論文,發表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上。論文介紹了SCMC的發現和最新研究進展,並表述了上述觀點。該觀點的提出不僅有助於對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理解,還可為人類生殖醫學等提供參考。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1 2 

SCMC在哺乳動物卵母細胞向胚胎轉變過程中的功能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動物所揭示胚胎背腹軸發育穩定性的奧秘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強研究組近年來在脊椎動物胚胎不對稱性建立的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多項進展。該研究揭示了胚胎左右不對稱發育中細胞周期進程與纖毛形成之間關聯的分子機制,提示在胚胎的原腸期,背部先驅者細胞的增殖不僅為左右不對稱器官的建立提供了足夠數目的細胞,更為下一階段纖毛生成儲存了足夠多的Foxj1a蛋白(PLOS Biology, 2019)。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胚胎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2】Science:我國科學家揭示靈長類動物胚胎發育之謎doi:10.1126/science.aax7890等原腸胚形成(gastrulation)是發育中的裡程碑事件,它涉及早期胚胎發生中出現的一系列複雜的分子、物理和能量重塑轉變。不同物種間的這種轉變過程各不相同,導致地球上動物形態的多樣性。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重要研究成果解讀人類胚胎研究新進展!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在人類胚胎研究領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近期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研究者Qiaolin Deng說道,能夠追蹤每個細胞的分化過程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聖杯」,這項研究中我們鑑別出了胚胎附著在子宮到形成第一個解剖軸這一過程的新細節,在這期間胚胎細胞就開始分化為前後兩側的身體了;這是整個身體解剖平面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進展不順利的話可能會引發胎兒畸形或死亡。
  •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科學家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3:02 日本九州大學Katsuhiko Hayashi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利用轉錄因子重建卵母細胞轉錄網絡。
  • 「歷史上的今天」1990年4月21日,首例山羊卵核移植後代在陝出生
    1990年4月21日,世界首例山羊卵核移植後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生,這是該校張湧教授繼山羊胚胎分割、半胚冷凍和凍胚分割之後取得的又一項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張湧一直專注於哺乳動物培育生物工程的理論及技術研究。讀碩士期間,他負責完成的「小鼠胚胎分割方法及同卵雙生試驗」被譽為開創我國哺乳動物胚胎分割成功先例;隨後,他負責完成的「山羊胚胎分割及同卵雙生試驗」,被同行專家鑑定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科研成果。
  • 中國科學家全球首次實現哺乳動物孤雄生殖
    研究發現,孤雄單倍體幹細胞既保持了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和分化潛能,又同精子一樣僅具有1套染色體。更為神奇的是,科學家們利用孤雄單倍體幹細胞成功地替代精子完成了卵母細胞受精的使命,繁育獲得了後代。 ,來自雌鼠A的卵母細胞先被激活、之後完成了性別逆轉,並被再次注射進來自雌鼠B的卵母細胞中。
  • ...鄧宏魁團隊的重大研究成果——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轉「發育時鐘」
    哺乳動物細胞只有在胚胎的早期發育階段具有分化為各種類型組織和器官的「多潛能性」,而隨著生長發育成為成體細胞之後會逐漸喪失這一特性。人類一直在尋找方法讓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逆轉,使之重新獲得類似胚胎發育早期的「多潛能性」,並將其重新定向分化成為有功能的細胞或器官,應用於治療多種重大疾病。
  • 從細胞到胚胎,人類生命之源研究難越倫理
    有些女性捐獻過卵細胞,而現在她們不需要再進行體外受精了,研究人員就用這些卵細胞展開胚胎研究。研究小組將細胞浸泡在一種特殊的培養基中,並將其安置在保溫箱中,這和之前研究小鼠胚胎的方法是一樣的。因為樣本必須放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中,所以科學家每天只能將這些樣本取出一兩次,以在顯微鏡下追蹤進展。日子一天天過去,6天、7天,到了第8天,胚胎仍在繼續茁壯成長。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
    在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卵細胞受精形成具有全能性的受精卵,並經過細胞分裂與分化形成囊胚,後者包含具有多能性的內細胞團。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
  • 【盤點】細胞重編程領域研究進展一覽
    目前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的方法有多種,比如核移植、細胞融合、細胞提取物誘導、化學誘導以及分子調控誘導等。近日,來自日本的研究人員在iPSC臨床研究領取取得了最新的進展,研究者利用重編程技術,成功培育出複雜的皮膚組織,其中包括完整的毛囊和皮脂腺,這項研究有望用於開發燒傷及嚴重皮膚病的新型療法。
  • 科學家重編程胚胎幹細胞成功擴展其潛在的細胞...
    研究者指出,這些全能樣的幹細胞不僅能夠產生發育胚胎中所有的細胞類型,還能夠產生一些特殊類型的細胞,這些細胞能夠促進胚胎和母體之間的營養交換。這項研究或將幫助研究人員理解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分子決策,同時也將擴展幹細胞所產生的組織類型的「目錄」,對於後期再生醫學研究以及基於幹細胞療法的開發也至關重要。
  • 克隆獼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有助於解決人類疾病 減少實驗中...
    「克隆」+「基因編輯」猴子,儘管關鍵詞惹人聯想,但研究成果是單純用於解決人類疾病。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的進展入選。
  • 【教學參考】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
    體細胞克隆羊的誕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動物克隆熱,它表明了動物體細胞的細胞核具有發育全能性;幹細胞研究的突破使人們對細胞的發育全能性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即成熟組織中也存在具有全能性的幹細胞,那麼細胞全能性和細胞核全能性是否具有相同的含義呢?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年來胚胎幹細胞研究領域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近年來在胚胎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分享給大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人體包含200多種不同類型的特化細胞。所有這些細胞都可以由胚胎幹細胞(ESC)分化而來。胚胎幹細胞不斷地自我更新,同時保留了分化為成年動物中任何一種細胞類型的能力,這種狀態稱為多能性。科學家們已知道細胞代謝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還不清楚細胞的內部線路究究竟如何起作用以保持這種狀態並最終決定幹細胞的命運。
  • CNS三大雜誌解讀基因組研究新進展!
    【5】Nature:新研究揭示胚胎發育早期基因組的組裝特徵doi:10.1038/s41586-019-1233-0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卵母細胞受精後立即會出現DNA活性和非活性區域的分化,該現象甚至在基因被激活之前就已經出現。該研究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單個受精卵母細胞發育成由許多不同細胞類型組成的完整生物體的機制。
  • 人才強校 | 生物學院吳森教授、趙要風教授團隊在哺乳動物克隆胚胎...
    本網訊 近日,我校生物學院吳森教授和趙要風教授團隊在哺乳大動物早期流產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NAS》,文章題目為「Silencing of Retrotransposon-derived Imprinted Gene RTL1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研究組與美國馬塞諸塞州州立大學韓鋼研究組合作,結合視覺神經生物醫學與創新納米技術,利用可吸收紅外光並轉化為可見光的上轉換納米材料,導入動物視網膜中使其靶向錨定在感光細胞上,首次實現動物裸眼紅外光感知和紅外圖像視覺能力。
  • 中科院動物所:大鼠小鼠「碰出」新型幹細胞—新聞—科學網
    但由於這些細胞都是由體細胞融合產生,因而都是四倍體並且基因組不穩定,往往出現大量的染色體丟失,而且幾乎沒有分化能力。此類培養皿中的「進化」似乎走入了死胡同。 沒錯,只是似乎,科學家們總會絞盡腦汁來進行突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院士就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創造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異種雜合二倍體胚胎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