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山這城市的感情特別深。20多年前,60年一度的小欖甲戌花會,讓當時還是幼兒的我大開眼界。
中山,一代偉人的故鄉,「廣東四小虎」之一,工業發達,經濟繁榮,讓我這個與中山隔江相望的新會人羨慕不已。
特色產業鎮更是讓人讚嘆:石岐的繁華商業,小欖的五金和完善產業鏈,古鎮的燈飾照明,沙溪的休閒服裝和涼茶,大湧的紅木家具,南頭、東鳳、黃圃的家電,港口的展示用品和遊戲遊藝……依靠特色產業鎮,中山一度成為珠三角最耀眼的明星小城之一,與東莞、南海、順德合稱「廣東四小虎」。
岐江夜景(圖片來源於網絡)
近幾年來,東莞在深圳帶動下,承接產業轉移,順利邁入產業升級。中山卻陷入了泥沼,除了房價炒高了幾倍,產業升級遲遲不開張。
2019年適逢全國經濟普查,中山在上半年正常領先的優勢下,下半年GDP大擠水,結果全年統計下降到全省第九,令人咋舌。
中山市2019年GDP及廣東省內排名
是什麼讓中山落後了?房地產泡沫是一個原因,地緣經濟是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觀念跟不上時代,不求進取。
1、房地產泡沫
記得2013年,城軌中山北站附近片區,距離市區石岐只有一個站的距離,那一帶的房價才4000元/㎡,比鄰居江門的房價還要低。2016~2019,中山的房價像坐上了過山車,直線上升。
這不得不提開發商對概念的炒作。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要地、深中通道、翠亨新區,這些政策重要名詞一炒,就引來了一大批資本,廣州與深圳的炒房客組團而來,房價一下子就上去了。
然而,跟環深的東莞不同,東莞房價上升,短期內是有價有市;中山房價上升,短期內是有價無市。
畢竟對於東莞來說,深圳就在眼前,而且產業擴能和升級必然引來更多人口。但對於中山呢?產業升級停滯不前,翠亨新區才剛啟動,深中通道要等幾年才開通,靠房地產推高的GDP,終究比不過珠江口東岸。
商業步行街(圖片來源於網絡)
2、地緣經濟
地緣經濟十分重要。香港八九十年代迎來產業升級,深圳恰到其時地接收香港的產業轉移,以經濟特區的政策優勢,吸引了大量香港企業來深開廠,又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來務工。
而後,這個試點城市成功了。深圳已成為與北上廣同一量級的一線城市,而且成功從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轉型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於是東莞迎來了深圳產業轉移的機遇,旁邊的惠州也搭上了這趟快車。
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華為要在東莞開總部、為什麼十年前和江門同一量級的惠州這幾年已超過中山了。
反觀中山,與廣州經濟核心的距離不及佛山,與深圳的距離不及東莞,深中通道還沒開通,毗鄰的廣州南沙也才剛開局。可以說,廣州和深圳的產業轉移暫時還夠不著中山。香港就更不用說了,與中山隔了一片海,港珠澳大橋的落點在珠海,這資源也不好搶。
中山紀念中學(圖片來源於網絡)
3、觀念落後,不求進取
如果說房地產泡沫、地緣經濟都是身不由己,那麼觀念落後、不求進取就是咎由自取。
七年前,我大學畢業,在廣州的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任職。應中山方面邀請,公司將對中山進行實地考察。出於對中山的熱愛,我主動請纓,再度踏上中山的土地。
經過三個多月的考察,走遍了中山每一個鎮,造訪了各類大中小企業。當時發現很多小公司的人資建制都很奇特,比如採購員基本都要求要有駕照,因為公司需要他開車到現場,直接現金採購;甚至有些採購員還要兼顧倉管的工作。但這些公司並不缺錢,為什麼不搭建專業的採購團隊呢?
這些是我在廣州不敢想像的,畢竟像他們這樣的組織架構,早已不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也不符合中山的經濟地位。
如果說中小企業的老闆格局有限,那還情有可原。問題是,當時許多大企業的老闆,大多數不看好移動電商的發展前景,也不相信供應鏈管理帶來的高效作用。在廣州很多大品牌投放大量資金建立電子倉庫的同時,中山的企業主還在炫耀自己的工廠規模有多大。
我回到廣州後,寫了一份報告,將電商供應鏈的合作重心調整到南番順。
大灣區跨海大橋(圖片來源於網絡)
接下來的劇情就印證了我的先見之明:中山以LED為首的幾大行業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產能過剩導致大量企業倒閉;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砸重金請來鳳凰傳奇代言品牌的鳳光傳奇照明,老闆欠款7千萬跑路了。
同一時期,當年的歐普照明與華藝燈飾,號稱中山LED產業雙子星,享譽國內。歐普照明為了更好地面向國際市場,將總部從古鎮搬遷至上海,自此開啟了連續6年「雙11」銷冠的輝煌歷程。反觀留守古鎮的華藝燈飾集團,當時還有好一部分營收,來自於幫飛利浦貼牌代工。
而對岸的東莞,在經歷了一次「和諧」的整改之後,觸底反彈。在深圳老大哥的帶飛之下,東莞迎來了轉型升級的關鍵幾年。
東莞旁邊的惠州,也抱著「東莞吃肉,惠州喝湯」的信念,接收深圳、東莞的產業溢出。
再後來的歷史進程就很清晰了,廣東各市GDP的坐席,惠州升到中山之上。中山、惠州、江門、珠海等迎來了炒房時代,房地產泡沫下,中山依然沒有改變觀念。於是,GDP一擠水,排名就降到第九了。
孫中山紀念館(圖片來源於網絡)
GDP的排名,未必說明一切,但還沉浸在往日成就的中山,也該醒醒了。時代變了,玩法變了,觀念和模式也應該跟著改變。要知道,廣州的產業資源投放重心是南沙和佛山,深中通道要待2024年才正式通車,未來這幾年,中山難道打算坐著等?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孫中山先生的這句名言,很適合現在的中山。或許,再多的岐江新城、翠亨新區,都比不上調整產業結構,順應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