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以後沿線不僅有
玫瑰花海相伴,還會有專門的
跨汾河自行車道,怎麼樣?小夥伴們是不是
超級期待?下面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太原濱河自行車專用道到底
怎麼建?
太原濱河自行車專用道工程北起柴村橋,南至迎賓橋以南2公裡,總長66公裡,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淨寬5米,雙向通行。以「一軸一環多脈絡」的自行車網絡系統,完善城市騎行功能,綜合構建汾河道橋綠色多功能出行交通體系,滿足市民短途通勤、接駁公共運輸、綠色出行、運動健身、方便賞景的需求。 河東部分南中環街以北段線路,
主要沿濱河東路西側10米綠化帶或汾河景區外側綠化帶布設;南中環街以南段,沿汾河防洪堤堤頂布設。河西部分長風街以北段線路,
主要沿濱河西路西側10米綠化帶或汾河景區外側綠化帶布設;長風橋以南段,利用汾河防洪堤堤頂布設。
自行車專用道與河道、出入口天橋、管線橋、汾河防洪堤機動車出入口相交處,以及局部空間較為侷促段,
採用高架形式;
河西與長風商務區大平臺相交處,接長大平臺,自行車專用道自大平臺下穿過;其餘均採用地面行駛。自行車專用道橋梁為輕型鋼結構,橋下空間可用來設置
休閒長凳、綠化景觀帶、少兒活動場所等,以及點綴活潑有趣的雕塑類設施,豐富汾河景區的景致,並為人們提供休憩放鬆場所。
線路共設置跨河橋梁18座,其中利用13座現狀機動車跨河橋梁,2座現狀步行跨河橋,改造1座現狀管線橋,規劃新增2座跨河橋梁。 沿線出入口分為兩級設置,聯繫城市跨河主幹路的為一級出入口,其餘為二級出入口。河東設置一級出入口13處、二級出入口17處,平均間距約1140米;河西設置一級出入口13處、二級出入口12處,平均間距約1375米。
通過一級出入口,濱河自行車專用道可聯繫北大街——興華街、南中環街——南中環西街等13條東西向主幹路;通過二級出入口,濱河自行車專用道可跨越濱河東西路,聯繫柳溪街、水西關街、雙塔西街、九豐路、紡織街、健康北街等城市道路,實現濱河自行車專用道與城市腹地的順暢銜接。
自行車專用道下穿跨河橋梁,設置匝道與跨河橋梁非機動車道進行聯繫,同時將現狀人行梯道接長或內移,避免非機動車與行人衝突。
沿線利用現狀汾河景區內停車場部分空間,設置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停車位;
沿線結合自行車專用道出入口、天橋及汾河景區現狀建築、橋下空間,設置自行車專用道驛站,內設自行車停放、休閒座椅、餐飲休閒等區域,方便騎行者休息、觀景。
沿線以
「玫瑰之城、浪漫之都」為目標,打造玫瑰花簇、玫瑰花帶以及玫瑰花海,豐富自行車專用道景觀的同時,為汾河景區增加新的亮點。玫瑰花簇主要用來點綴景觀節點,玫瑰花帶間斷性點綴自行車道兩側,
玫瑰花海主要設置於迎澤橋頭、南中環橋頭,形成標誌性大地景觀。
▲圖為玫瑰花種植效果圖
為體現綠色、低碳的設計理念,濱河自行車專用道橋梁段局部採用光伏照明。
在玻璃欄板中加入光伏片,並設計不同的圖案和色彩,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騎行路面局部採用夜間發光材質,白天吸收太陽能,夜間釋放光能,用以照明,形成城市獨特的夜景,
持續時間可達10個小時以上。
自行車驛站休息區點綴使用光伏板,巨大的光伏葉片可提供USB充電等服務,兼做遮陽,晚上照明效果也很獨特。
圖文 | 來源網絡、太原新聞網
編輯 | Flora
排版 | 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