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初見白楊心沉重
我叫周麗清,是萬源市融媒體中心駐大竹鎮白楊溪村第一書記,去年4月,我告別的年幼的女兒,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來到了這個距萬源城區80公裡的邊陲山村—大竹鎮白楊溪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工作。剛來到這裡時,一眼望不到邊的青山,群眾充滿渴求的眼神衝擊著我的內心,白楊溪村是大竹鎮第一個脫貧的村,村莊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大竹鎮白楊溪村第一書記 周麗清:通過近幾年的脫貧攻堅,白楊溪村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如玉帶纏繞山間,一一棟棟小洋房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一盞盞路燈為群眾帶去光明,群眾住房、教育、醫療等都得到了保障。
雖然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但由於這裡山高坡陡,居住分散,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百姓祖祖輩輩依然過著廣種薄收,晨耕幕息的生活。產業發展較為薄弱,群眾缺乏長期穩定的增收渠道。如何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讓白楊溪村產業旺起來,我在心中默默的盤算著。
第二部分 撥開迷霧定方向
大竹鎮白楊溪村第一書記 周麗清:山依著河,河繞著山,白楊溪如其名,我身後就是旖旎迷人的白楊湖庫區,我們境內還有天然氧吧野豬尖,三家寨高山平壩景色怡人。同時還毗鄰全國三大富硒區之一—陝西省紫陽縣。
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老百姓卻還在靠天吃飯,我的心情無比的沉重。白楊溪村山林茂盛,氣候溫涼,土壤天然富硒,非常適宜散養舊院黑雞。有了這個想法後,說幹就幹。在和村支兩委會商達成一致意見後,我立即將這個想法向幫扶單位市融媒體中心匯報。單位對我這個想法非常支持,有了幫扶單位這個堅強後盾,我信心更足。白楊溪村有養殖土雞的習慣,那他們能否接受黑雞養殖呢?我在心中打了一個問號。今年26歲的黃靜通過辛勤努力,在2016年成功甩掉貧困戶的帽子。但一直在在外務工,家中老人和孩子都無法照顧。我就想到去說服她在家養殖黑雞,不僅能增加收入,還能照顧家庭。
大竹鎮白楊溪村村民黃靜:談我最開始去給他做工作,他對這個產業不看好,不想養黑雞。
一番好意卻碰了一鼻子灰,我的心一下子沉到谷底。萬事開頭難,要發展產業,根源還是要轉變群眾的思想,我利用院壩會、農民夜校等機會宣傳產業發展思路。經過我們的宣傳,終於有了效果,我們確定的庭院小規模散養黑雞發展模式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群眾從最開始的不願發展黑雞到養殖積極性高漲,我感覺離我的目標又近了一些。同時,這邊我又加緊與幫扶單位協調,通過幫扶單位的積極爭取,中國工商銀行捐贈的2300隻舊院黑雞雞苗於今年7月份落戶於我們村。
第三部分 白楊黑雞初長成
雞苗發下來了,科學飼養是關鍵。為保證老百姓餵養出生態健康的舊院黑雞。從沒搞過養殖的我當起了黑雞養殖監督員。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每天去給農戶宣傳黑雞飼養、疾病防治知識。從炎熱的夏季到斑斕的秋天,山間道路留下了我的串串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