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錦市場是城市生存之道的縮影,摒棄工業化的商品,堅持農業社會的手工業,讓錦市場充滿了人情味。
京都錦市場
日本京都古寺密布,據說有千座以上。別說遊客,估計日本人自己也逛不全,所以落下哪所也很正常。可京都有座錦市場,沒去逛過十分可惜。錦市場是我見過的最奇特的市場,沒有一定規矩,賣什麼的都有,買什麼都讓你高興。今天所看到的錦市場其實是1993年改建而成,彩色玻璃天頂的加蓋,讓市場的經營完全不受天氣影響,並且冬暖夏涼。京都的料理自成一派,高級如懷石,樸實如野菜、豆腐料理,各有精緻風骨三分,如果要了解京都人的日常飲食生活,不用去打探他們的廚房餐桌,只須逛一趟錦市場,就可一窺究竟。而這錦市場,還真被譽為「京都的廚房」。
京都錦市場
從寺町通的錦天滿宮順著錦小路通往西,一直到高倉通,中間先後穿過麩屋町通、富小路通、柳馬場地通、町通,390米的這一段錦小路通就是錦市場的全部,雖然規模只能算是中等,但分散在錦小路通兩側的百餘家店鋪,家家面積都還蠻大,而且各自經營內容相異,從京野菜、京漬物、鮮魚、雞肉、乾貨到料理道具、陶器、雜貨、子、佃煮、酒⋯⋯廚房裡的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雖然叫做市場,其實相當於商店街,沒有傳統市場給人的雜亂之感,相反每家店都有前鋪、店堂、製作區、庫房,整體環境整潔清爽,同時又極富生活氣息。
京都錦市場
從上午開市一直到下午傍晚休市,錦小路通上來買菜購物的京都人和觀光客一直絡繹不絕。若一家家店細細逛來,也得花上三兩個小時,才得以遍賞。看起來面貌很新的錦市場,最早是距今400年前天正年間作為魚鮮肉禽市場而開設,當時這裡就是京都人口密集的中樞區域,有清冽的地下水湧出地面,作為肉類儲藏地非常方便,正式成為魚禽類市場則是在江戶時代之後。賣鹹菜的店鋪旁邊有個花店,你會覺得是最佳混搭,日本拖鞋店旁邊賣著新鮮的海魚,看著就是門藝術;錦市場老店林立,百年以上歷史的比比皆是,而最吸引我的是漬鹹菜的店鋪。一排排日本風格的大木桶,上面擺放著新鮮誘人的鹹菜,顏色豐富,品種齊全,讓人口流涎水,飢腸轆轆。好在每種鹹菜都有試品可吃,我遂下定決心,厚著臉皮每種都嘗嘗,微鹹的,甜味的,酸味的,辣味的,一口一天地,一花一菩提。
京都錦市場
把鹹菜做成生意可能是天下最不起眼的生意了,把鹹菜生意做成藝術估計只有日本人了。我忽然看見一組鹹菜,店主叫花車,裡面裝了十二種鹹菜,組裝成一朵花,十分誘人,我買了一個,心想再去米店買上十斤米,每天熬粥就鹹菜,估計減肥會有成效。
錦市場的確名符其實,貨如繁花,繁花似錦。一個古老的市場,是這個城市生存之道的縮影,摒棄工業化的商品,堅持農業社會的手工業,讓錦市場充滿了人情味。工業化文明一百多年了,原以為它可以替代農業文明的手工業,可時間久了,人們發現個性沒法替代,情感沒法替代,樂趣無法替代。這個世界千變萬化,只是有人投機有人堅守,投機者看堅守,堅守者看投機,都覺得對方愚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