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遊第六站---南投
環島遊已經第六天了,雖走馬觀花,卻也馬不停蹄的玩了好多的景點,隊友們慢慢熟悉了,互相成了朋友,全陪、地陪及領隊老師都非常的認真負責,照顧著每一位隊友,跟團隊旅遊很辛苦,也很快樂,每天一大早出發,跑四五個景點,二個購物點,然後除去吃飯的時間,拍照的時間,其餘的全在車上、路上了,差不多晚上九點以後才能到賓館休息,一天之勞累,一天之快樂,最後的成果全在微單及手機裡保存著。
非常佩服夕陽團的老同志,年齡比我大,走路比我快,吃飯比我多,拍照比我好,購物比我爽,外加脫口秀英文,自感慚愧不如啊,心態如此之佳,身體如此之健,是我學習的榜樣,也是此次旅行的一大收穫。
我們從臺北來到了南投,住在了南投縣的一個農莊,清山綠水很似親切,第二天清晨,沿著盤山公路一路盤旋在山嵐之中,山路有些崎嶇,也有些陡峭,大約2小時,到了山頂,映入眼帘的卻是一座充滿著美麗風光,具有歐洲風情的清境農場,它位於仁愛鄉,約有760公頃的面積,坐擁在群山之間,視野廣闊,可欣賞日出的奇景,遠眺積雪,山嵐雲霧飄渺,夕陽晚霞的繽紛萬變,夜晚仰望燦爛的銀河星空,有「霧上桃源」之美稱。
來到美麗的農場,心情格外的舒暢,行走在六大步道,翠湖步道、蓄牧步道、柳杉步道、落日步道、步步高升步道及瑪格麗特步道,恍若置身於紐西蘭或瑞士的原野間,頭頂藍天白雲,遠眺山巒疊翠,呼吸清新空氣,伴隨綠草綿羊,細細品味,靜靜享受這好山、好天、好風光,觀賞這樣的農場我又是第一次,這次的環島遊,有著太多太多的第一次情結,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每一條步道都有著獨特的美景,走著走著,忍不住想高歌一曲,「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哎耶」。
剛剛享受了高山牧場的自然美景,便來參觀中臺禪寺,立刻被這金碧輝煌的高樓大廈所震撼,這座高過百米的現代化佛教建築,氣勢宏大,直聳雲霄,全然沒有中國傳統寺廟之感覺,頂部是金光閃耀的蓮花座,上端是球狀金頂,就如一位修行者澄心靜坐於群山之中,具有包容大千世界之磅礴氣勢。
中臺禪寺自「民國」83年創建後,又於西元1994年至2000年開始重新規劃改建,如今的中臺禪寺建築外觀莊嚴宏偉,惟覺老和尚與名建築師李祖原居士對於中臺禪寺的建築內涵融合了中西工法,並且運用「直了成佛」的頓悟法門「因次第盡」的漸修精神,還有古代叢林的風格,將藝術、學術、宗教和文化融為一體,卻不失禪宗的風格,令人為之讚嘆,中臺禪寺除了建築令人讚賞,硬體設備也相當完善,有禪堂、四天王殿、菩薩殿、三世佛殿、講堂、知客室、大寮、齋堂讓信眾參拜、使用。
在這裡看到了家鄉的三潭印月濃縮版美景,杭州朱炳仁大師的銅雕藝術作品再現中臺禪寺,陽光下的銅橋更是金燦燦,亮閃閃,登上這座銅橋,仿佛腳下鋪滿了黃金,成了一「格格」,藝術與宗教的完美結合,讓眾人欣喜萬分,都要上這銅橋走一走。
新認識的朋友田老師。
著名的日月潭是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是臺灣的「天池」,臥伏在玉山和阿里山之間的山頭上,比杭州的西湖略大,且水深超過西湖10倍,環湖皆山,湖水澄清,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日月潭又名雙潭,原本為兩個單獨的湖泊,後因發電需要,在下遊築壩,水位上升,兩湖就連為一體了,中間有一小島,以這個小島為界,湖的北半部分圓圓的像太陽,湖的南半部分彎彎的像月牙,這就是日月潭名字的來源。
日月潭美景如畫,春夏秋冬,晨昏晴雨,景色變幻無窮,尤其是秋天夜晚,湖面輕籠著薄霧,明月倒映湖中,景色更為佳麗動人,每年中秋圓月當空時,高山族的青年男女扛著又長又粗的竹竿,帶著彩球,來到潭邊跳起古老的民間舞蹈,他們重演著徵服惡龍的民間故事,把太陽和月亮頂上天,讓日月潭永遠享有日月的光輝。
我們來到日月潭繁忙的碼頭,坐上遊輪,飛駛在風光明媚的湖面上,泛起了層層浪花,欣賞著日月潭美麗的景色,感受著山中有水,水中有珠的奇觀異景,只是時間有限,只登山遊覽了玄光寺。
環島遊第七站---嘉義
旅行中有驚喜也有遺憾,環島遊接近尾聲,最後一天的行程是登阿里山,都說不到阿里山,遺憾終身,到了阿里山,終身遺憾...可是前一天阿里山發生了火災,第二天又下著大雨,寒冷的天氣讓我們只能來到阿里山的入口處,感受天長地久的終身遺憾。
天長地久橋其實是兩座單獨的鋼索吊橋,上為天長橋,下為地久橋,兩橋建於昭和12年(1937年)間,合稱天長地久橋,以前,阿里山公路沒開通時,要進阿里山,只能經過這座橋,如今,只因天長地久橋的美好寓意,情人攜手共渡過這兩個橋,便能白頭偕老,永浴愛河,讓愛情與天地同存,人們都會在橋上走一走,圓「天長地久」之緣。
環島遊第八站---臺南
在阿里山的入口處,感受了阿里山的雲霧撩撓,感受了阿里山的細雨朦朧,感受了天長地久橋的美好寓意,品嘗了阿里山的高山茶,我們來到了臺南,古老的城市街景,濃厚的文化底蘊,豐盛的美食小吃,深深的沉浸在古樸傳承的歷史文化之中,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赤崁樓位於臺灣臺南市的中西區,前身為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建築普羅民遮城(稱紅毛樓),曾為全島統治中心,至清代已傾圯,僅留部分殘跡,漢人稍後在原址之上興建中式祠廟,戰後又由他處遷來九座贔屓碑,終成今日樣貌,今日所稱赤崁樓其實是普羅民遮城殘跡,以及海神廟、文昌閣的混合體,列為一級古蹟。
臺南街景,就像回到了舊日的老上海。
遇到了一群天真可愛的臺灣小朋友。
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或鄭成功廟,位於臺灣臺南市(清代臺灣府城油行尾街),為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紀念祠,其前身為民間所建的開山王廟,臺灣日治時期曾改名為開山神社,但現今樣貌實為1963年動工改建的結果,所以該廟長久以來未被列為古蹟,直至2010年將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登錄為臺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
我們繞了臺灣一圈,又回到了高雄,傍晚時分,漫步仁愛河,重溫匆匆那年,愛情美好時光,享受愛河兩岸的美麗風光,當年仁愛河的仁字被颱風吹走了,成了人們喜愛的愛河。
河邊盛開的三角梅,瀰漫著濃濃的愛意,傳遞著幸福的人生,有情人一定要去愛河呵。
十天的臺灣環島遊結束了,大包小包滿載而歸,我們乘坐早班飛機回到了杭州,穿越夏冬時空,飛越臺灣海峽,看到家門口的景色依舊迷人,昨日還是短袖,今日卻是棉衣,分別時依依不捨,團友成朋友,期待著下一次的旅行。
斷斷續續完成了遊記,成了跨年大作,回憶這十天的旅行,有驚喜也有遺憾,團隊旅行每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幾乎都是掐著時間點在行走,4-5個景點,二個購物點,除去吃飯、拍照的時間,其餘的全在路上,每天換一個賓館,行李跟車走,團隊餐八人一桌,八菜一湯,不能算吃好,但肯定能吃飽。
紅珊瑚、玉石、鑽石、土特產、免稅店、高山茶、靈芝片...旅遊購物,養生保健,讓此次的環島遊增添了許多色彩,導遊不斷的推銷,遊客不斷的上鉤,花完兜裡的錢是一種幸福,能欣賞也是一種幸福,試著戴戴過把癮。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我想,如果有機會,還要來臺北,那肯定是自由行了,逛夠臺北的小街小巷,品足臺灣正宗的美食,深度感受臺灣厚重的文化歷史,彌補團隊旅行中的遺憾。
後記:時隔六年,再來品讀臺灣遊記,回憶當年的美好旅程,感慨萬分,「冬季到臺北來看雪」,這樣的期望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兌現,仿佛很遙遠,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