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盛夏時節,走進宣州區寒亭鎮通津村成片的葡萄棚裡,一排排葡萄架排列整齊、錯落有致,顆顆飽滿的葡萄在陽光下更是嬌豔欲滴。
盛夏時節,走進宣州區寒亭鎮通津村成片的葡萄棚裡,一排排葡萄架排列整齊、錯落有致,顆顆飽滿的葡萄在陽光下更是嬌豔欲滴。據了解,面積300畝的綠品果園家庭農場主營無公害葡萄種植、繁育、銷售以及休閒採摘,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農場主要種植富硒葡萄。
精耕細作富硒葡萄
作為宣城市首批「四帶」鄉土農業新秀稱號的綠品果園農場主李久平,自2014年在安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指導下,與安徽硒谷公司開展技術合作,重點發展富硒葡萄種植,在2016年8月通過安徽硒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檢測:綠品果園家庭農場的葡萄含硒指標已達0.0182,完全符合富硒健康標準,目前已申請商標註冊《軒通津》,產品銷往宣城、蕪湖、南京等大超市和水果專營店。
今年47歲的李久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2010年,一次偶然機會,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葡萄種植培訓班,就迷上了葡萄種植,李久平先後數次自費到外地學習先進種植技術,系統地學習並掌握了育種、授粉、培育等實用技術。2015年,他種植的葡萄淨賺24萬餘元。
「葡萄種植可不是一勞永逸。」李久平說。為了種植好葡萄,這些年來自己一直加強學習、不斷取經。他看到有的地方農戶為了讓葡萄外表個大色美,就狠施肥料,但這樣的葡萄卻因化肥含氮多,只長果實,不增甜度,往往葡萄味不甜、香氣少、口感差,而且時間久了土地板結,這樣的葡萄看著好看但根本賣不出去。
於是,不追求數量,只追求質量成了李久平種植葡萄的「甜蜜」秘訣。種植中,他用有機肥替代了化肥,並逐年淘汰品質差的葡萄樹,只做精品。誠如斯言,在別人的畝產能達到四五千斤的時候,他的葡萄一畝地產量只有兩三千斤。「精耕細作」的種養方式,讓葡萄的硒含量通過了安徽硒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認定。
富硒葡萄香飄十裡,吸引了不少人開車來通津村訂購葡萄。葡萄架下的甜蜜事業,已經從零星種植,發展到目前的150多畝,品種包括浪漫紅顏、陽光玫瑰等數十種。
與貧困戶抱團發展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扶貧成為農村的重要一項工作。2017年,國家出臺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政策,李久平依託自己的綠品果園家庭農場,採取抱團發展,貧困戶自貸入股的方式,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以一個農村企業的身份參與到國家的大扶貧工程之中,我感到十分有幸!」李久平說,自己還採用「家庭農場+貧困村民」的經營模式,帶動貧困村民32人發展葡萄種植。通津村的村民也很高興,很多人在這裡找到了一份工作。農場日常需要十幾個工人,比較忙的時候需要三四十人。「我們優先用貧困戶,一人一天平均100塊錢左右。」貧困戶馬蘭西說,他有信心通過這個家庭農場帶動村裡的貧困戶陸續脫貧。
貧困村民許世文曾經是個完全不懂葡萄種植技術的門外漢。「現在對葡萄的生長習性,我算是『門門通』,而這多虧了李老闆。」許世文說,開始自己和其他幾個貧困村民對葡萄種植一竅不通,但李久平每天早早起來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栽培、修剪,還經常分享他的種植筆記,隨時隨地給大家上農技課。在李久平的幫助下,葡萄的種植數量、每棵葡萄的產量都嚴格控制,每串葡萄都能達到味美多汁的目標。依靠葡萄種植的貧困村民,每年至少擁有固定收入3000多元,脫貧自然有了依靠。
「我的目標不僅是要帶動32戶貧困村民脫貧,還要帶動大家致富。」李久平充滿期待地說,目前自己打算延伸葡萄產業鏈,打造原生態農家樂,將葡萄種植引向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並將葡萄直接輸送給周邊城市的超市,讓兄弟城市的居民都能嘗到富硒葡萄的甜蜜,讓葡萄產業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同時,儘自己的一份力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