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過臺灣》:發掘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過臺灣》劇組在臺灣彰化鹿港拍攝郊商的兩岸貿易。(資料圖片)

  去年底,由我省多家單位聯合攝製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在央視紀錄頻道一播出,即好評如潮。該片是大陸首部以影像方式全景呈現的臺灣發展史,共14集,每集56分鐘,從臺灣的遠古時期開篇,重點講述從明朝末期到1945年臺灣光復300多年間的臺灣史,展現大陸人民遷移到臺灣、開發臺灣、經略臺灣、保衛臺灣的滄桑歷程,追溯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淵源關係。

  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這部片子使用了非常豐富的史實資料,包括我們長期做臺灣史實研究的人,看完片子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知道的史實。這些史實其實是很難挖掘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鄧孔昭在看完《過臺灣》後大為感嘆。

  「片子貫穿臺灣幾百年歷史,採用什麼形式表現過去時態的東西這是難點。」《過臺灣》總導演鄭宏志告訴記者,最終他們決定把歷史背景簡化,用最短文字交代背景,同時「撒網捕魚」,捕捉最鮮活的鏡頭和新聞素材,用講故事的方法敘述歷史。

  在臺灣拍攝期間,鄭宏志把攝製人員分成幾個小組,深入臺灣鄉間,翻閱一部部族譜,因為它們記載了先人過臺灣的生生死死;撫摸一塊塊墓碑,因為它們鐫刻著原鄉的郡望。在苗慄拍攝期間,攝製組偶然走進銅鑼鄉西湖村劉氏家族的祖厝,打開族譜,他們驚喜地發現,臺灣知名翻譯家劉慕沙家族的開臺一世祖原來來自廣東。而在劉氏宗祠裡,「祖德東傳」赫然在上,這樣的匾額在臺灣乃至福建廣東的許多家廟祠堂裡多有所見,這是慎終追遠的體現,臺灣的俗語叫「吃果子拜樹頭」。

  「很多人以為清朝當時割讓臺灣給日本,並未做抵抗,但事實並非如此。」鄭宏志介紹,查閱歷史資料時他們找到了時任臺灣巡撫唐景崧發布的抗日招兵布告。據史料載,清朝官員俞明震在前線督軍,並向清兵將士泣淚疾呼:「今日之戰關乎全臺存亡。」劉永福率領黑旗軍亦苦撐危局,堅持至最後時刻。

  針對被歪曲了的臺灣歷史,影片也有針對性的澄清。比如,過去有人津津樂道的「臺灣少數民族不是從大陸過去的,而是南太平洋過來的南島語族」,蔡英文還曾到南太平洋各島去尋親。第一集《島天蒼茫》就以紮實的史料和歷史文物證明,史前時代,大陸東南沿海古人類進入臺灣,逐漸繁衍成為臺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在史料豐富的情況下,片中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和故事觸動觀眾的心靈,看過的人禁不住會流淚。有些故事和內容還會引起觀眾心靈強烈的震撼。」鄧孔昭說。

  背後的故事

  2009年4月29日,《過臺灣》在福州舉行開機儀式。8年時間裡,攝製組跨越京、滬、蘇等九省,先後走訪了300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事件當事人及親屬後代,其中三分之二是臺灣人,拍攝素材數百小時。鄭宏志介紹說,攝製組不僅在兩岸的學術機構和鄉土民間發掘出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還從荷蘭、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的博物館、圖書館搜尋到大量珍貴的圖文資料,從而使該片具備文獻價值。製作每一集片子,都需要對上百萬字史料進行閱讀、研究。

  從首度赴臺的十人團隊到兩三人的小分隊,歷時8年,三入寶島……片子完成剪輯後,劇組多次聘請兩岸十幾位著名的文史專家,對其進行嚴格的「挑刺」,確保史實的陳述、史料的引用沒有「硬傷」。《過臺灣》總製片人肖鋒告訴記者,拍攝八年間,資金、人員嚴重吃緊,採訪遭遇阻礙,資料難以收集……攝製進度幾次停滯。在資金嚴重匱乏時,攝製單位之一的福建省東宇影視公司甚至長達一年發不出工資,卻沒有一個人離開。

  拍攝過程中經常碰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鄭成功、施琅、李旦……這些歷史人物,沒有照片,形象如何呈現?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查找資料時,牆上一幅巨幅油畫作品引起了劇組人員的注意,其神形兼備的畫風太適合《過臺灣》的人物塑造了。於是,他們找到畫作作者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李曉偉教授,沒想到李曉偉很快就答應為《過臺灣》創作肖像速寫並擔任美術總監,更讓人感佩的是,300多幅畫作全部分文不取。

  紀錄片拍攝期間,到廈門大學參加學術會議的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看了《過臺灣》的片花,便放棄午休,與肖鋒、鄭宏志等人聊了近3個小時。此前,她已整整10年未接受任何採訪。這不僅是一位臺灣史專家對《過臺灣》劇組的認可,也證明了這部紀錄片的價值所在。

  在拍攝臺灣光復後「臺灣光復致敬團」前往大陸祭謁中山陵、遙拜黃帝陵時,攝製組採訪了「致敬團」健在的最後一個老兵李憲,之後沒多久,李憲就與世長辭了。

  「臺胞粉」效應

  隨著《過臺灣》的熱播,臺灣的《聯合報》、《中時電子報》、中天電視臺等均對此進行了報導。東森網絡平臺東森「新聞雲」完整播出了《過臺灣》。設在紐約的中國留學生社團「白麓社」還專門邀請肖鋒和鄭宏志等人赴美交流。

  《過臺灣》在臺胞中「吸粉」無數。日前,一場《過臺灣》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北大臺籍學生陳宥任表示,通過觀看《過臺灣》可以對中華文化是怎麼進入臺灣這片土地的有一個完整了解。現在臺灣的年輕人很多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過臺灣》進入臺灣最重要就是要打破這個,打好「過去」這個基礎。

  臺灣中國發展促進會成員李復聖說:「我一直在想,臺灣年輕人受了『仇中』『反中』的錯誤教育,到底怎麼樣解這個結?今天看到《過臺灣》,我想這個結可以解了。《過臺灣》不談意識形態,很客觀地把臺灣歷史從源頭娓娓道來,如果讓現在臺灣40歲以下的都看過《過臺灣》,大部分『臺獨』自然就消失了。」

  2017年12月8日,廈門海峽兩岸社區營造工作坊的臺胞邀請《過臺灣》劇組座談。據了解,臺南市文化協會組織在廈門的臺灣中青年每天早上看一小時《過臺灣》,然後再上班,他們稱之為「惡補臺灣史」。臺胞仲緯恩說:「看了第一集之後才知道,南島語系是從大陸的福建等地來的。以前不是說是菲律賓人嗎?現在恍然大悟,才知道原來是錯的,感覺我60年都白活了。」來自臺南的小學老師林倩如如今被聘為海滄區社區助理。她告訴記者,現在很多臺灣青年都被「臺獨」洗腦,而《過臺灣》追溯了整個歷史脈絡,應該趕快在臺灣播放,「解救一下臺灣小朋友」。她表示,該片應該普及到臺灣中小學去,讓臺灣的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還原臺灣歷史真相,重塑兩岸共同記憶
    新華社臺北6月20日電(記者 陳鍵興 石龍洪)為還原長期被島內政治扭曲的臺灣歷史記憶,作家楊渡近來幾乎過著「隱居生活」,每天一早練完書法就開始看資料,下午到傍晚的時間用來寫作,一年多累積了30多萬字。近幾年,他已有多部臺灣史著作在兩岸出版。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一方面,要在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基礎上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臍帶」,是探索「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應遵循的「大一統」和合文化的重要支點,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要重視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共同話語體系建設。抗日戰爭時期臺灣同胞沒有缺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臺灣同胞不該也不會缺席。
  • 紀錄片《過臺灣》央視開播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張盼)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今天19時起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CCTV-9)開播,海峽衛視當日22時28分同步播出。從12月4日至17日,該片將連續14天與全國觀眾見面。
  • 講述海峽兩岸佛緣傳奇紀錄片《龍山寺》在臺灣播出
    電視紀錄片《龍山寺》遍訪海峽兩岸及海外龍山寺。圖為攝製組赴新加坡龍山寺拍攝時,採訪臺灣信眾參訪團。(中國臺灣網發)  中國臺灣網5月28日訊  信仰如光,燭照春秋,一座香火傳承的千年古剎;連接海峽,遠播海外,一部心心相印的佛緣傳奇。  龍山寺已有上千年歷史,它所主奉的觀世音菩薩信仰,由福建沿海延伸到臺灣地區與東南亞一帶,並且被旅居西方發達國家的許多華人所祭拜。
  • 國臺辦: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張信鳳、蘇纓翔)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16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主持發布會並答問。中新社記者提問:近期兩岸分別公布了今年前11個月貿易數據,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至11月臺對大陸(含港)貿易總額為1951.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2.9%,其中出口1367.4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3.8%。對於這個數據,陸委會稱,就增長的品相觀察,是大陸需要及依賴自臺進口,請問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 兩岸同胞在臺灣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新華社臺北12月13日電(記者楊慧 劉斐)13日上午,臺灣新北市滬尾炮臺舊址天色陰沉,陰雨綿綿。「以史為鑑 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此間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
  • 國臺辦發言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國務院臺辦12月16日在北京舉辦例行新聞發布會。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就近期兩岸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朱鳳蓮強調,大陸臺商臺企積極參與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在兩岸融合發展中造福臺灣同胞,為臺灣經濟保持增長作出了不可抹黑的貢獻。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造福廣大臺灣同胞。兩岸貿易誰依賴誰?
  • 海峽兩岸電視媒體攜手製作大型紀錄片《過臺灣》
    中新社福州四月二十九日電 (記者 孫賢迅)重現大陸先民篳路藍縷、拓荒臺灣壯舉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二十九日在福州開機。  臺灣中天電視董事兼中天亞洲臺臺長黃寶慧女士告訴記者:「臺灣與祖國大陸一海之隔,歷史上源遠流長,血脈相連。
  • 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創作的三種力量
    2017年歲末,央視播出的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在海峽兩岸觀眾中引起轟動,許多關心兩岸關係的海外僑胞都想盡辦法追看、找片源。6月11日,第十屆海峽論壇舉辦,《過臺灣》進行重播。從他身上,我看到文化自信的強大基因,以及希望通過《過臺灣》的拍攝,讓觀眾重返臺灣歷史現場,觸摸有溫度的歷史的責任感。在情懷的向心力所感召下,在各地影視同行的一片質疑中,我加盟了製作團隊。此後兩年裡,反覆研討、論證的紀錄片《過臺灣》,終於200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正式開拍。   2017年4月,我一拿到《過臺灣》的央視送審版,就迫不及待反覆細看了數遍。
  • 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兩岸同胞在臺灣舉行公祭
    本報臺灣新北12月13日電(特派記者丁劼)昨天,《以史為鑑民族復興——南京保衛戰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臺灣新北市滬尾炮臺開幕,兩岸同胞共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這不僅是臺灣首次舉行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主題的展覽,也是兩岸同胞首次在臺灣共同公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 人民日報海外版: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
    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望海樓)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廈門、臺北同步舉行,700多位兩岸工商界人士參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向兩岸企業家峰會理事會發來賀信,代表中共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年會召開表示祝賀,向峰會全體會員和與會嘉賓致以問候。
  • 兩岸攜手打造歷史人文紀錄片《過臺灣》
    中國日報網中國在線消息:「橫渡黑水溝,唐山過臺灣」。這一幕大陸先民篳路藍縷,拓荒臺灣的壯舉,將在閩臺電視螢屏上重現,力求以藝術力量震撼、感染海峽兩岸觀眾。《過臺灣》在福建福州舉行了開機儀式暨新聞發布會。
  • 臺灣抗戰老戰士許歷農:臺灣同胞抗戰史可歌可泣
    中新網9月5日電中國國民黨退役將領許歷農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就佔據了臺灣,臺灣臺胞不斷發動起義,進行反抗鬥爭,做出了很大的犧牲。臺灣同胞的抗戰史是可歌可泣的。  戰爭過去了60年,這位如今已經84歲的抗戰老戰士從臺北回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
  • 陸客赴臺個人遊何時解禁 國臺辦:需兩岸同胞共同努力
    國臺辦: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新聞發言人朱鳳蓮表示,我們希望兩岸旅遊合作能夠儘快重回到正確健康的軌道,這需要兩岸同胞共同來做出努力。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12月25日,國臺辦舉行發布會。新聞發言人朱鳳蓮在現場回應大陸遊客赴臺個人遊何時解禁問題時表示,這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
  • 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望海樓)
    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以視頻連線方式在廈門、臺北同步舉行,700多位兩岸工商界人士參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向兩岸企業家峰會理事會發來賀信,代表中共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年會召開表示祝賀,向峰會全體會員和與會嘉賓致以問候。
  • 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 紀錄片《中山臺灣情》上線播出
    每一個人對中山先生的記憶,都是民族的記憶;每一個人對中山先生的情感,都是民族的情感。不忘前人,才能繼續前行;不忘青史,方可鏡鑑未來。請讓我們放慢匆忙的腳步,給他一次最深情的回望。中國臺灣網11月11日北京訊 (記者 何建峰)由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電視中心、中國臺灣網聯合製作的兩集歷史題材紀錄片《中山臺灣情》11日正式上線播出。紀錄片共分兩集,每集近30分鐘。第一集《勿忘臺灣》:日本殖民當局為達到「去中國化」而永久殖民臺灣的目的,千萬百計阻撓孫中山在臺灣的活動,全面實施「去孫中山化」。
  • 國臺辦: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造福廣大臺灣同胞
    國臺辦: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造福廣大臺灣同胞 時間:2020-12-16 17:17   來源: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  在12月16日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近期兩岸分別公布了今年前11個月貿易數據,據臺灣方面統計,今年1
  • 何日章紀錄片拍攝小組到安陽採訪拍攝
    在殷墟採訪拍攝  12月1日至2日,由臺灣中時媒體集團旺報資深顧問何善溪帶領的何日章紀錄片拍攝小組一行2人到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和殷墟採訪拍攝甲骨文考古發掘相關情況。  在安期間,講解員向何善溪詳細介紹了當年何日章參加挖掘甲骨文片的有關情況和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並不時駐足交流、拍攝,為製作何日章紀錄片收集了第一手素材,此次採訪拍攝進一步推動了豫臺交流交往,宣傳了豫臺淵源,展現了豫臺親情,共同傳承和弘揚了根親文化,促進了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 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廣東舉辦:讓兩岸同胞緊密團結在一起
    來源:海外網原標題:「讓兩岸同胞緊密團結在一起」日前,第三屆「兩岸一家親」臺灣民情學術研討會在廣東省梅州市舉行。研討會以「新形勢下臺灣民情新變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兩岸1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中美關係新局面和新冠疫情對兩岸關係影響」「島內政局、兩岸關係變動與臺灣民情新變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兩岸關係前景展望與意見建議」等議題進行深入討論。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共同團結奮鬥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兩岸人民在反侵略鬥爭中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和精神財富,是激勵中華兒女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奮發進取,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3.加深兩岸同胞共同的歷史記憶,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兩會」共進行了11次會談,籤署了23項協議,達成一系列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