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去過東北,你會發現東北對家禽和家畜最多的形容就是「笨」這個字,「小笨雞」、「笨鵝」、「笨狗」以及「笨雞蛋」都是東北的常用詞彙。等到了市場上,你還能看到很多的牌匾上寫著「笨豬肉」的字樣,不用奇怪,這只是商家用來招攬顧客的一種方式。
在過去,農村的生活條件明顯不能和現在相比,一般的農民家裡都會養上一頭母豬,如果想吃豬肉,就要通過母豬來繁殖,產下小豬來進行飼養,等到小豬長大後,才能吃到豬肉,至於母豬是萬萬不能動的。由於生活條件有限,無論是母豬還是小豬,都不會被關在豬圈裡飼養,只有在母豬即將臨產的時候,才會限制母豬的外出覓食,用米糠和菜葉給母豬提供營養,如果條件允許,還會在飼料中添加一些豆餅,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小豬斷奶。
等小豬能夠斷奶了,母豬的營養就會相應減少,將母豬放出去,讓母豬帶領小豬出去覓食,每天只會按時給一些米糠和草籽,有條件的還會餵一些豆餅,由於營養不是很充足,小豬吃的多是野菜,而且運動量也很大,小豬想要長到200斤以上,往往需要一年的時間,也是豬肉肉質最好的時候,這樣的豬在東北被叫做「當年沉」,也就是東北常說的「笨豬肉」。
很多人會認為土豬肉才是笨豬肉,其實這樣說是不全面的,土豬和我們常吃的三元豬只是在成長速度上有一些差別,讓三元豬採用笨養的方式,也可以叫做笨豬肉。其實這個笨字更多是用來形容養殖方式,和豬的品種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當然,野豬是不能算在其中的。
現在農村為了讓豬肉更健康,都會採用另一種養殖方式,通過精飼料將豬養到一定的分量,然後再將豬進行散養,當豬的營養不那麼充足的時候,生長的速度就會慢下來,通過運動和野菜來提升豬肉的品質。經過幾個月的散養後,散養的豬就到了出欄的時候了,這個時候的豬肉品質也會有很大的提升。在東北農村,這樣的豬肉很受歡迎,如果誰家的豬是這樣養殖的,在殺豬的時候,都會有很多人來訂購。
總的來說,笨這個字在東北就是代表笨養的方式,也就是放養的意思,但從現在農村的實際情況來說,很少有家禽和家畜能夠放出去,因為現在農村的車輛真是太多了,家禽和家畜一般都不知道躲車,很容易出現意外,為了避免出現意外造成損失,農民都會把它們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此外,農村環境的治理也不允許家禽和家畜亂跑,特別是家畜,只能被養在家裡。因此現在的放養一般都是指家禽和家畜能吃到野菜,有一定的運動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