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見習記者 劉豔萍
來源 | 國資瀟湘融媒
洞庭之濱的君山濠河岸邊,一幢大型建築拔地而起,形如即將出海的航母,氣吞山河;又似穩重嚴肅的青銅巨鼎,堅如磐石。這座恢宏的建築名為嶽陽洞庭湖博物館,屬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建設的標誌性工程,目標直指國內第一、國際領先的現代化湖泊博物館。
在湖南,有湖南省博物館這樣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也有長沙簡牘博物館這樣的現代化專題博物館,湖泊博物館卻鮮少進入公眾視野。日前,國資瀟湘融媒從施工方湖南建工集團嶽陽洞庭湖博物館項目部了解到,這座具有湖湘特色的湖泊博物館室內「軟裝」已經進入設計施工階段,開館進入倒計時。這樣一座湖泊博物館究竟有何看點?國資瀟湘融媒帶你先睹為快!
01
設計看點
「白銀盤裡」書寫洞庭史跡
一湖歷史,一湖文化。
嶽陽洞庭湖博物館早在創立之前,就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洞庭湖滋養了這片湖湘大地,並見證了它千年的歷史變遷,把它的歲月印記收納珍藏是嶽陽洞庭湖博物館最初的使命。益陽市早在1984年就建立了沅江市洞庭湖博物館,而擁有洞庭湖60%水面的嶽陽,更應走在打造「洞庭湖品牌」的前列。
相較於主要負責徵集收藏、保護文物的沅江市洞庭湖博物館,嶽陽洞庭湖博物館定位為綜合型、開放性、現代化、多功能、國內第一、國際領先的現代化湖泊博物館。建成之後的嶽陽洞庭湖博物館,不僅是記錄洞庭湖歷史變遷歷程的「史官」,也是珍藏和傳承洞庭湖區特色文化的「藏經閣」,還是保護洞庭湖的生物多樣性、加速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護水人」。
作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一個標誌性工程,嶽陽洞庭湖博物館初期設計方案比選可謂是慎之又慎。最終,經過7輪21個建築設計方案反覆比選,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設計方案「白銀盤裡一青螺」脫穎而出。
嶽陽洞庭湖博物館設計方案涵蓋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館、洞庭湖博物館、水族館、鳥類館四個分館,四館各司其職,同時又融合統一。在建築的意境上,借鑑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望洞庭》構建建築意境——「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屋頂布有綠化和採光頂,主入口通過下沉通道進入建築內部。
據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工程設計三院副院長莫修權介紹,四館合一、化零為整設計的精妙之處在於,嶽陽洞庭湖博物館未來是文化博覽園區的一個核心建築,化零為整更能體現建築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單體建築相較於分散的小體量建築,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降低管理運營成本。
02
施工難點
深淤泥層打下649根樁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設計方案與選址敲定之後,開工立即提上日程。2015年12月,洞庭湖濱,旌旗獵獵,機器轟鳴,嶽陽洞庭湖博物館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展覽館項目正式啟動開工。
2016年10月,湖南建工集團承建嶽陽洞庭湖博物館主館工程施工,正當施工團隊士氣旺盛時,項目施工的第一個節點就遇到了「攔路虎」。
由於濠河岸邊地質情況複雜,地面以下有30多米的淤泥層,地下水含量高,施工難度非常大。從2016年開工到2017年4月份,3個月試樁30根(12根成孔實驗,18根工藝性實驗)。通過幾個月的努力,項目部同建設、監理、設計單位以及各方專家一起不斷修改施工工藝,研發出「深淤泥層地質旋挖樁施工技術」,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深淤泥層地質旋挖樁施工工法,樁基施工質量評定為優良,讓樁基施工質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項目部經理肖子龍介紹,該工程共有649根旋挖樁,其中主館603根,輔助用房30根,塔吊樁16根。試樁結果出來以後,項目部立即組織了6臺旋挖機、6臺吊車、2臺振動錘、若干臺挖機、自卸汽車及相應的施工人員進場施工。但是天不盡人意,施工階段偏逢連夜雨,暴雨導致地下水位過高,整個施工場地全是淤泥,工程無法按期進行。這並沒有削減施工團隊的士氣,各部門協同作戰,所有管理人員和施工作業人員不分晝夜輪番上陣。每天10根樁的施工任務,每天近20個小時的施工時間,同時必須保證施工質量,個人體力和樁基工藝都經歷了一次重大考驗。經過連續2個多月的奮戰,項目部終於完成了工程核心的樁基施工目標。
項目建設日新月異,2018年,嶽陽洞庭湖博物館主體建築封頂,逐步進入館內設計、布展裝修階段。「目前主體建築早已封頂,外牆安裝正在有序推進,室內展陳裝修已經在設計施工階段,預計2021年5月份能夠正式對外開館。」肖子龍透露,2020年,該項目計劃完成生態經濟區規劃館布展和公共空間裝修大部分工程,完成洞庭湖博物館、水族館、鳥類館的布展設計。
03
館藏看點
小流匯聚成江海
項目建設一步步推進,憑藉的不僅是施工人員的汗水與毅力,還有上下齊心、擰成一股繩的凝聚力。嶽陽洞庭湖博物館佔地1058畝,但是有不少民用土地在工程紅線範圍內,為了爭取到群眾對徵地拆遷的理解和支持,順利推進洞庭湖博覽園的建設,君山區在群眾中進行廣泛發動,印發了300多份宣傳資料冊,張貼210條橫幅標語,開闢了宣傳專欄,並利用電視臺、宣傳車開展宣傳活動。此外,黨員幹部和國家公職人員還開展了模範帶頭徵拆競賽活動,最終順利完成徵遷土地490畝,為嶽陽洞庭湖博物館開工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為了充實館藏,確保按計劃陳列布展並如期開館,2019年8月底,洞庭湖博物館發布公告,向全社會公開徵集藏品。「凡與洞庭湖歷史變遷、社會歷史變革和發展有關的文物、實物、標本、圖片、影像及文獻資料均納入徵集範圍。」洞庭湖博物館項目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龔道介紹,徵集公告發布後,市民積極響應,紛紛來電反映自己有文物捐獻,或者積極提供文物線索。
隨著主體建築的封頂與文物徵集工作的順利進行,嶽陽洞庭湖博物館建設即將孵化完成,對外開放指日可待。
萬物生長消逝輪迴,演變為歷史與文化的印記,這些印記不止於文物筆墨中,還在於洞庭山水中,在於人文精神與風土人情中。展示洞庭湖歷史變遷,傳承湖區特色文化,洞庭兒女共同築起的這座博物館,值得期待!
責任編輯 | 談 馨
執行主編 | 白 鄴
校 審 | 肖 映
主 編 | 謝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