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35年12月的導演伍迪·艾倫至今已是84歲高齡了,但他依然幾乎每年產出一部電影,好像是養成打卡習慣一樣,而他執導及主演的電影總數截止今年高達158部。
01
伍迪·艾倫之「情迷」電影。
我們知道,我國兩岸三地對國外電影的譯名一般是不盡相同的,但香港對伍迪·艾倫電影卻秉持著一貫作風,突出他那些電影的特點——「情迷」:
2019《紐約的一個雨天》情迷紐約下雨天(港), 2016《咖啡公社》情迷聲色時光(港),2015《無理之人》情迷失控點(港),2014《魔力月光》情迷月色下(港),2013《色衰應召男》情迷出租男(港),2012《藍色茱莉》情迷藍茉莉(港),2012《愛在羅馬》情迷羅馬(港),2011《午夜巴黎》 情迷午夜巴黎(港)。
以上就是伍迪·艾倫近十年執導的八部「情迷」電影,其實他2017年的電影《摩天輪》也可以譯為「情迷摩天輪」的,如果再算上他更早一些的作品,那就會更多。
還真別說,「情迷」兩字確實是非常精準,反正他這些電影的主題來來回回也就是男男女女的意亂情迷,既然如此,我就用「情迷」來說說伍迪·艾倫的電影。
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一位男性觀眾說,要和太太約定了把《情迷聲色時光》這部電影存下來,五年後再看。我在網絡這頭啞然失笑,他們還真是對於婚姻頗有信心的一對情侶呀。
只是,一來是伍迪·艾倫近些年這些愛情電影談不上經典,存幾年再拿出來看也不會變得更深刻;另一方面,婚姻有多麼不靠譜早就被伍迪·艾倫嘲諷到體無完膚了,不曉得五年後這對情侶會否覺得今日的約定簡直像個笑話。畢竟按照正常的人性劇本來說,婚外情是根本不可避免的。
02
伍迪·艾倫《情迷聲色時光》:最好的感情永遠是婚外的那一段。
《情迷聲色時光》是伍迪·艾倫在2016年的電影,由傑西·艾森伯格、史蒂夫·卡瑞爾、克裡斯汀·斯圖爾特 等人主演。
我一直喜歡伍迪·艾倫的電影是因為他永遠在很直白地說一些人類都明白的大道理,然而大家越是都明白,越是永遠兜兜轉轉為之困頓。
就比如陳衝、葉玉卿、趙文瑄主演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所體現出來的認識誤區:女主角是第三者出身,當初跟男主角的舅父也是愛到不可自拔,舅父覺得這就是真愛了一咬牙離了婚,然後呢?當女主角再遇到男主角時,反而開始跟他訴說「其實我經常夢到你」……
男主角對前女友一直念念不忘,重逢後心旌神搖倒也正常,雖然他能對太太毫無愧色地說自己並無不忠,卻還是會在跨年夜走神。人生那麼長,如果除了婚姻之外再沒有第二段思念,也實在很殘酷吧。
03
伍迪·艾倫借電影角色之口說:人生就是要做取捨;但事實是無論你怎樣取捨,都充滿遺憾。
大師的功力並不在那些他太過嫻熟的出口成章,而是一男一女那點糾纏,他根本不用力,就能拍出有人生滋味的電影。
到了兩位主角再度相對時,我們會覺得好像他們之間真的過去了很多年,嬉笑怒罵的全在不著痕跡裡,居然也已經滄海桑田。
兩個當年都看不上名利的人,很諷刺地都成了活在名利中的人。「我終於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這種梗,大概放在什麼語境下都能讓人感懷一把。
另外兩個電影中值得一提的梗,一個是城市,另一個是猶太人。
女一和女二,就好像是辣和紐約。而伍迪·艾倫對紐約的一往情深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史,好萊塢的聲色時光根本就不可能成為他的重點,就連從片頭嘲諷到片尾的耐心,他都沒有。
所以觀眾才會覺得男主角在好萊塢那段,劇情寫得浮誇潦草,除了迅速墜入情網好像就沒別的了——這大概才是伍迪·艾倫本意吧,讓男主角迅速失戀然後速回紐約才是正道。
如果想去感受他更深邃的紐約情結可以去看比這部好看很多的《安妮·霍爾》和《曼哈頓》。
04
生活是部喜劇,只是劇作家是個虐待狂。
近些年來,伍迪·艾倫都沒怎麼太在電影裡拿自己的猶太身份說事。如果說早年《安妮·霍爾》讓人爆笑的自嘲中還隱藏著自我懷疑。
那如今他顯然對和猶太相關的各種梗都完全不 在意了,甚至讓男主角的哥哥死刑前還轉去信了基督——因為猶太教沒有來世呀,那對於相信永恆才能活下去的人來說怎麼行呢。
你看,人生就是這樣,連信仰都不一定要忠貞到底,也難怪大家都覺得伍迪·艾倫的電影看起來越來越不痛不癢了。現實生活裡哪有那麼多直擊靈魂的痛點呢?都是湊合找點樂子緩解疲憊而已。
《情迷聲色時光》裡有這樣的金句:「生活是部喜劇,只是劇作家是個虐待狂。」每天虐你千百遍的人生如果冷靜下來看待,也不過是部讓人啼笑皆非的鬧劇。
很多年前伍迪·艾倫接受採訪時說他堅持搞笑是要面對生活的不可理喻,而如今,他依然搞笑,生活也依然不可理喻。日光之下無新事,但由他來講,卻依然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