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彝繡邁步走上時尚T臺,劍川木雕呈現古老技藝的獨特魅力,大滇西旅遊環線推介會引來各地觀眾……2020年11月19日至22日,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國展中心(上海)如期舉辦,精彩紛呈的雲南展廳讓參觀者過目難忘。
雲南在手工藝、民族歌舞乃至養殖耕作等方面都有獨特的魅力,上海將這些當地群眾的「一技之長」,通過深度挖掘增加勞動價值,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有尊嚴的脫貧。如今,滬滇文化幫扶培育的「智慧之花」在雲南大地處處綻放。雲南展區入口最醒目處,是由滬滇參展企業共同搭建的特別展區,呈現兩地在文化交流、文產合作、文化脫貧等方面的六大優秀成果,猶如採擷自爛漫花海的「六朵金花」,預示著兩地文化產業合作將迎來更美好前景。
以上海為起點,彝族刺繡走上全球舞臺
長三角文博會期間,一場「山生山事」服裝走秀絢爛上演,展現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山村的「賽裝節」盛況。傳統元素與現代時尚碰撞,古老的「鄉村T臺秀」演繹出全新的賽裝文化。
彝族刺繡有著千年歷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次文博會的上觀新聞直播間內,雲南省楚雄州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徐曉梅娓娓道來,講述了彝族賽裝節和彝族刺繡的故事。彝族賽裝節起源於楚雄州永仁縣中和鎮直苴村,每年正月十五前後,十裡八鄉的彝族鄉親們就會聚在一起,「賽裝賽到日頭落,跳腳跳起月當空」。賽裝是盛大的彝繡展示,繡娘刺繡不用打草稿,她們有豐富的想像力,無論是五彩繽紛的爛漫山花,還是生機勃勃的野趣動物,直接在布上畫了就能繡出來。
長三角文博會上的服裝秀也是楚雄州「彝家公社」的新品發布會,公司創始人、彝族刺繡州級非遺傳承人金永淑走南闖北,曾把彝繡送上倫敦、巴黎的T臺。首次參加長三角文博會,她不僅帶來國際範兒的新款服飾,還有身披彝繡、佩戴銀飾的「阿妮卓」系列娃娃。「現在『娃圈』很火爆,我們創新設計了一批『民族風』娃娃,果然很受上海客商的歡迎,好幾個款式已被搶購一空。」金永淑說。
彝族繡娘在雲南展廳現場
近年來,雲南省深入挖掘千年彝繡所蘊藏的巨大文化價值和市場潛力,與國際知名設計師、知名企業合作,把楚雄彝繡精品帶到北京國際時裝周、上海大劇院、北京中央民族劇院、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等全球時尚前沿。去年9月是楚雄彝繡的「高光時刻」,紐約時裝周2020春夏發布壓軸大秀,「TaorayTaoray × 楚雄彝繡」閃亮登場。伴著「絲路雲裳」的音樂,40套「牛仔+彝繡」跨界時尚服裝亮相,「民族賽裝」在全球時尚中心綻放。
「在上海這個文化大都市,彝族刺繡之美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以上海為起點,助力彝族刺繡走進長三角,走向全世界。」徐曉梅說。
「上海智慧」推動彝繡時尚化、國際化、產業化
在雲南展區白色樹木框架和茂密植物的掩映下,「上海高校設計師滬滇文化領域合作項目」展臺前人頭攢動。展臺上,精美繡片與火麻纖維,麻底布和天然植物顏料等原料陳列在一起,讓參觀者了解彝繡工藝大膽配色及圖騰紋飾的由來;海報上,模特搭配色彩豔麗、做工精細的民族服飾,展現大牌範兒……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師呂品正介紹著彝族服飾和刺繡的歷史、材料及工藝特點。「當下,我們更需要用時尚語境視覺呈現彝繡之美,將非遺文化傳承給年輕一代。」
上海高校為促進滬滇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滬滇兩地雖然遠隔千裡,但合作交流源遠流長。為了促成兩地文化資源聚集,進一步激發文化產業新動力、新需求,兩地積極行動,上海高校也貢獻了突出力量。上海工藝美院自2008年起開始支教援滇,培育當地玉石雕刻、金工銀飾、紡染織秀等技藝人才;2015年起,美院先後舉辦了多期面向雲南非遺傳承人群的技藝研培班。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整合上海地區相關高校和時尚、文旅行業資源,以民族服飾、刺繡和植物文創為主題,積極推進與雲南省非遺領域對口幫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廣泛參與,助力少數民族地區非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推動地方特色文旅產業創新性發展。
在上海援滇力量的推動下,彝繡正邁向時尚化、國際化、產業化的「星光大道」。在設計方面,滬滇攜手探索傳統彝繡與現代時尚的完美融合;在工藝層面,合作推動當地非遺傳承人群技藝和文化的提升;在產業發展和開拓市場上,上海企業做得更多、更深、更廣。本屆長三角文博會開幕當天,雲南楚雄州和上海東方國際有限公司正式籤約,達成推動彝族刺繡產業化的全面合作協議。徐曉梅表示,上海東方國際成熟的標準體系、營銷方法和市場渠道,可以幫助彝繡實現標準化和品牌化。
在上海幫扶資金的支持下,彝繡扶貧車間建起來了,繡娘們的心聚起來了,在家門口就實現增收。目前,楚雄已經初步形成一條「公司+合作社+繡娘+訂單」的產業化發展之路,培育了57個彝繡合作社、400多經營戶、7萬多繡娘,產值已從3000萬元增至2億元。
「金木土石布」折射雲南工匠精神,展示滬滇協作幫扶成果
彝繡是長三角文博會雲南展商的一個縮影。本屆文博會上,雲南省以「布石木土金」為元素,組建了包含民族特色服飾、玉石、木雕、陶瓷、斑錫以及科技為核心的參展團隊,為文博會獻上別具特色的雲南文化盛宴。每一件展品都在向觀眾展示七彩雲南的獨特魅力,這也是滬滇協作幫扶的一件件成果。
展出的華寧陶產品
在上海的幫助下,雲南文化、旅遊、消費等領域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與此同時,「雲品入滬」的名聲也已享譽滬上,「上海所需、雲南所能」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印證。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普洱等地還在上海人氣商圈舉辦「遇見·雲南」文創集市嘉年華活動,集市匯聚鮮花、咖啡、茶葉等雲南特色產品,以及銀飾、陶土、扎染、木雕等非遺文創產品,並邀請雲南手藝人進行歌舞、花藝、陶藝製作等非遺展演,幫助雲南拓寬民族民間工藝品及特產銷售渠道,搭建聯通東西部文化宣傳推廣的橋梁,全方位展示和推介雲南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將多彩雲南近距離呈現在上海市民面前。
文化產業合作,讓扶貧從「輸血」向「造血」轉變。雲南具有豐富的文旅資源,大滇西區域在世界範圍內也具明顯獨特性和唯一性。這一區域內富集世界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達49項,遊客能走進雪山草地,漫步蒼山洱海,騎行怒江峽谷,俯瞰三江併流,體驗溫泉熱海,享受天然氧吧……這條總長1600公裡的旅遊環線將成為世人心中嚮往、遊客流連忘返、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
「大滇西旅遊環線」的建設實施是推動雲南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全新定義雲南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示範工程。第二屆長三角文博會上,「大滇西旅遊環線」規劃概念首次對外發布。本屆展會上,「大滇西旅遊環線」招商推介會吸引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優秀文旅產業投資和運營企業參與,開發建設的目標直指「生物多樣、生態優美、文旅融合、路景一體、智慧友好」的旅遊勝地,持續推動迪慶、怒江貧困地區和沿線州市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