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旅行,不是旅行的真正意義

2020-10-12 嘀一科技

很多人選擇用旅行來調劑生活。


但如果,旅行只是一場庸常與瑣碎的逃離,便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最終的目的不是逃離現實,而是更好地讓自己面對現實的生活。


比旅行本身更性感的是,我們用旅行的心態,在現實生活裡打怪的姿態。



5月13日,德雲社相聲演員閻鶴祥開始了跨國摩託車之旅,從北京騎到義大利,14萬多公裡。


他一邊上班,一邊學修車、準備摩託車工具、查攻略、看沿途國家歷史書,花了半年多準備這次旅行。


對於他來說,旅行的樂趣在於,對抗孤獨、安靜思考和學到新知識。


網友們紛紛反思:同樣是打工仔,他的旅途裝著大千世界,而我的旅途只有千篇一律的城市美食街。


旅行本是開闊眼界,放鬆身心,如今卻變成了焦慮品。


為了擺脫眼前的苟且,你攢錢去旅行,打算來一場精緻的生活,卻在機場回家裡的路上,感嘆一句:明天周一又要上班,好不現實啊!心好累啊!旅行的意義在哪裡啊?」


畢淑敏認為,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蝌蚪,長大了都變作井底之蛙。這不是你的過錯,只是你的局限,但你要想法彌補。要了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


事實是,大部分人旅行回來後,更感覺自己是一隻看過世界的蝌蚪,依然一無所知。


所以,旅行真的有意義嗎?你的旅行真的精緻嗎?



旅行沒有意義,

改變不了眼前的苟且


早上9點,剛逃離能把人擠成肉餅的地鐵,你卻被經理劈頭蓋臉罵了一頓,只因為客人的無理投訴,罵完後早餐早就涼透了;


晚上6點,經理準時開會,開完會你的胃早已疼得麻木了;


晚上10點,邊吃餛飩邊聽老婆講家裡的開銷:孩子學費、興趣班、補習、爸媽醫療費;


然後房貸信用卡花唄的帳單也發過來了,你趕緊還了錢;


接著查銀行卡餘額:三位數。省吃儉用一年只攢了三位數,你的心涼了,餛飩也坨了;


餛飩還沒吃完,經理的微信就發來了:趕一份策劃書,明早交。


每天熬夜加班,銀行卡還是三位數,這樣的日子沒有任何盼頭,太苟且了。


你開始想著「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能擺脫眼前的苟且,能脫胎換骨,成為一個強者,於是你帶著老婆刷信用卡出去旅行。


事實是,在別人眼裡,你只是用了各種濾鏡拍滿了微信的九張圖,疲憊地擺著各種拍照姿勢,吃著貴而無味的當地小吃,你只看到人山人海,連詩和遠方的後腦勺都沒見著。


你以為逃離了城市的不堪,來了一場精緻的旅行生活,到頭來卻發現,心累到不行。


大部分人的中國式旅行,一點也不精緻。


在偽精緻的中國式旅行裡,你一路尋找旅行的意義:


以為能減輕壓力,卻要邊回工作微信邊自拍;


以為能漲見識,卻發現這趟旅行只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到別人活膩的地方去;


以為能蛻變,卻發現旅遊最後一天的心慌比上班時的壓力來得更猛烈些;


最後一身疲憊地回到了家裡。


回來後,你還是要面對原來的破事:


跟老婆發愁越來越大的開銷,還不完的房貸卡債,加不完的班,經理越來越喜歡讓你在深夜趕計劃書......



知乎有個熱門問題:「旅行有意義嗎?」


有個高贊回答是:「旅行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做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才是最大的意義。」


旅行並沒有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還是讓你做回了生活的傀儡。


有人還會堅持認為,旅行是有意義的,期待能在旅行歸來後成為一個強者。


但是強者,是那種不想做的事可以不做時,還能沒有後顧之憂地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人。


真正的強者,是身體和心靈的自由。


現實可見,中國打卡式旅遊後,你還是要做一堆不想做的破事,還多了一筆旅行的卡債。


你還要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旅行還是有意義的,至少朋友圈能證明我出去了。


有意義的旅行,是成年人最無奈的安慰。



旅行沒有意義,開闊不了眼界


如今的旅遊業機械化商業化,許多人奔著開闊眼界去,卻一無所知。


在印度河邊,看著當地人在浮著屍體的河流裡洗澡,有人一味嫌棄他們髒,卻不想知道背後的風俗;


在拉薩的小路上,聽著磕頭朝聖的當地人的生活小故事,有人取笑他們迷信,卻不想理解信仰的力量;


在臺灣沿海火車軌道附近,看著冒雨騎車環島的人與太平洋肩並肩,有人批評他們不愛惜生命,卻不想知道挑戰自我的魅力。


這些人在旅途中不但沒有開闊眼界,還沒有覺醒到自己的眼界狹隘。


有人可能會說:我好不容易攢個錢,只想出去走走吃吃喝喝,開開眼,我不是去學習的。


我並不是說,走萬裡路一定要學到萬卷書,而是你不嘗試在旅途中去接納新事物,你的眼界要怎麼打開呢?


大部分人攢錢去旅行,出發前興高採烈,回來後心情一落千丈:「什麼玩意兒?看不到,看不懂,浪費錢。」


浪費錢的,不是沒意義的旅行,而是你不肯接納和包容新事物的心態。


你看不懂也不要緊,最起碼,你可以對新事物有自己的感悟,而不只是一味批判。



有一部關於普通人旅行的電影,《練習曲》。


一雙聽不清的耳朵,一把吉他,一個背包,主人公明相騎車環島臺灣。


他遇見一群失業絕望的阿姨坐車去抗議,巴士司機告訴他有希望總比沒有希望好。


他碰見在馬路上畫塗鴉的少年,少年告訴他:人真矛盾,希望被人理解又不想被人看穿。


他遇見彈著吉他扯開嗓子唱歌的膽小少年,在陌生的城市大聲喊著「我不再害怕」。


他遇見一個小丑,不停地踩著獨輪車,尋找他遺失的另一個輪子,他不走出熟悉的領域,只能一輩子埋怨只有一個輪子。


明相的旅途,是一部生命練習曲,他看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的生命狀態。


明相發自內心覺得,比起眼界,他們更在意的是心界:把心打開,容納更多人更多信念。


世界看多了,眼界千篇一律,但是心界各有千秋。


旅行沒有意義,取悅不了自己


文章《有多少人在假裝旅行》,提到了一種農業文明心態旅行:


· 炫耀自己去過的國家、城市、景點數量(就像文章開頭例子一樣);


·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儘可能趕路增加籤到數量,旅行計劃滿的像在跨國送快遞;


· 不注重體驗感,吃住行都對付,但是很重視儘量拍照打卡數量,把旅行拍照當做種地的收成,越多數量越賺。


· 旅行結束後,真心覺得比日常工作還趕還累還枯燥。


很多人在走著這套農業旅遊流程,通過朋友圈刷屏發照,點讚越多,旅行越有價值,他越開心。


你以為旅行的意義是取悅自己,卻把旅途的開心交給了別人去打分,點讚少了,自己就不開心,旅程就沒價值。


讓旅程沒意義的,不是取悅不了自己,是你從來沒用心去體驗過旅途的點點滴滴。



曹晟康,8歲失明,卻成為了第一個登上吉力馬札羅山的中國盲人。


失明的人,恐懼會將他囚禁在無形的牢籠裡,不安全感會包裹全身。


然而,他喜歡旅行,喜歡自由,於是衝破了牢籠,拿著盲杖走遍了地球六大洲。


他看不見,體驗旅行全靠摸和聽,世界在他的耳朵和手指發光發熱。


據《人物》報導,在河裡划船時,他不知道清澈是什麼?朋友就將他的手放進河裡,告訴他,這就是清澈;


▲ 曹晟康在深圳帆船帆板競標賽訓練


在西藏,磕頭朝聖的藏民不讓摸,曹晟康就模仿藏民的動作,五體投地,去感受信仰的力量;


在羅浮宮,工作人員帶他去摸雕塑,讓他感受什麼叫藝術的精美;


在艾菲爾鐵塔,他摸著塔上的鐵鏽,去感受建築的雄偉。


在非洲大草原,老虎獅子大象他摸不了了,他就仔細聽動物們的腳步聲和嘶吼聲。


在雅魯藏布江,他坐在山頂,仔細聽流水聲、鳥聲、風吹過花叢聲,在心裡感受春暖花開。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看不見還要去全球旅行,這不是瞎折騰嗎?


曹晟康的朋友在接受人物採訪時,給了很好的回答:「他對世界有自己獨特的解讀方式。雖然他看不見,但是他的世界沒有黑暗。」


▲ 電影《盲行者》劇照 曹晟康


而生活裡有些人,眼裡的世界卻是黑暗的,不是看不到彩色,而是沒有用心看。


曹晟康在旅行裡,取悅自我,找到自我,用自我去解讀這個世界的面貌。


沒有眼睛,沒有手機,沒有相機,照樣能在旅途中體驗快樂。


旅行的快樂沒有那麼多附加值,用心體驗,足夠了。



不出門,也能旅行


旅行一定要出門嗎?


有人問了環球旅行作家皮科一個問題:「你最嚮往的旅遊地方是哪裡?」


有人以為他會分享一個最好玩的目的地,而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哪都別去。」


有人會覺得,旅遊大師是去了太多地方,審美疲勞了,才說出這句話。


事實並不是這樣。皮科在TED演講解答了這個問題:「旅行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是,用正確的視角看世界,否則大地依舊黯淡無光,就像你帶一個容易生氣不會欣賞美景的男人去爬喜馬拉雅山,他只會抱怨那裡的食物難吃,這跟哪都沒去有什麼區別?」



另外,在他看來,培養更專注和更珍惜世界的視角的訣竅是「哪都別去」。


哪都別去?那能幹嘛?多無聊啊。


在這個時代,我們很難快樂起來,在家呆著會更焦慮,於是想從旅行中取得快樂,擺脫焦慮。


然而很多人去過了很多地方,回來面對現實時,發現自己還是不快樂。


正如帕斯卡爾所說:「人類不快樂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呆在自己的房間。」


安靜地呆在房間裡,你可以看書,看紀錄片,看電影,身體不用出去,靈魂照樣在路上。



金庸老先生享受閱讀,哪怕他不用出門,也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武俠世界。


金庸一生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提到的地方有許多,但「襄陽」是被提到最多的一個地方,出現了260多次。


很多書迷會覺得金庸老先生經常去襄陽,才將襄陽描寫得這麼生動,讓人嚮往。


然而,他從來沒去過襄陽。


他足不出外,卻將襄陽的「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描寫得淋漓盡致。


金庸的經歷正如電影 《三個男人一個孩》裡所說的:


「除了旅行,我發現幹別的很多事也能有旅行的享受,比如讀書,比如工作。總而言之,在讀書和旅遊比起來,我寧願當個(已讀)書本收藏者,也不願意當個目的地收藏者。」


簡而言之,旅行的滋味不一定要出門才能感受,當你享受閱讀等一切能拓寬視野的東西時,你也能獲得同樣的旅行體驗。



旅行也好,獨處也罷,它們最終的目的都不是逃離現實,而是更好地讓自己面對現實的生活。


旅行不是萬能膏藥,不包治百病;


旅行不是炫耀品,取悅別人忘了自己;


旅行更不是焦慮品,不要陷入越旅行越焦慮的死循環。


雖然旅遊本身沒有意義,但是旅行還是要去的。


你依賴不了旅行的意義,但你能靠自己在旅途中找到新活法。



在每個城市,除了拍照,你更應該看到成千上萬個人的生活方式。


你更應該知道生活不是只有一種活法,不要在一個生活死結上死磕,打開自己的圍城,打通內心的死胡同。


精緻的旅行,是在旅途中找到全新的自己,打開思維的死結,以一個好心態來面對現實的不安與壓力。


旅行本身不能幫你解決眼前的困境,在陌生旅途上找到一種新活法才能解救你這隻糾結的困獸。


《旅行的藝術》 書裡說過這麼一句話:


「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地取決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如果我們可以將一種遊山玩水的心境帶入我們自已的居所,那麼我們或許會發現,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亞於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經過的高山和蝴蝶漫舞的叢林。」


比旅行本身更性感的是,我們用旅行的心態,在現實生活裡打怪的姿態。


姿態不一定要帥,但是一定要豪邁!

相關焦點

  • 真正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真正的旅行的意義是什麼?三毛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我很欣賞這句話。也有人說,旅行哪需要什麼理由,就是在一座城市呆膩了,想出去看看。可當旅行真正開始時,卻發現和自己最初的設想完全不同。
  • 別讓「打卡式旅行」毀掉旅行的真正意義
    而打卡式旅行卻在一點一點地吞噬旅行真正的意義。真正的旅行讓我們流連忘返,但打卡式旅行卻用「到此一遊」一筆帶過。旅行最實用的價值就是讓我們收穫滿滿的美景與當地的人文風情,我們走過一個地方,是需要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應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旅行中有所收穫,才能體會到旅行所強調的「流連忘返」。
  • 旅遊和旅行的區別是什麼?旅行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旅遊和旅行的區別是什麼?有人常說「等我有空一定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人們口中常說的旅行、旅遊總是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差距甚大,到底旅遊和旅行的區別在於哪裡呢?旅遊:皆為群體,隨波逐流,熱門景點,打卡拍照,有時間約束性或目的性的出行。旅行:皆為三五好友又或獨自出行,有或無時間約束性,有目的或無目的性,感受,了解,交流。旅行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 旅行的真正意義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因旅行改變心境和看問題的角度
    但如果只是單純的想擺脫現實問題,單純的看看風景和享受美食,這並不叫旅行,只能算作是旅遊,而真正的旅行是能夠改變你的認知,改變你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改變你看待任何事情的心境,這樣的旅行才有意義。旅行的真正目的在於豐富人的內心世界,並不是單純為了逃避現實的壓力,不管你走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風景,有些問題還是會依然存在的,只是你看待這些問題的心態發生了改變而已。
  • 旅行的意義——不是逃離
    一直在想旅行的意義是什麼,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中最後一句歌詞唱到: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是逃離嗎?>我喜歡在交通工具上,坐在靠窗的位置,腦袋裡無所謂想什麼,看著窗外不斷後移的房、樹、橋、山、雲、天,只要靜靜的看著發著呆就好;我喜歡車開進隧道的感覺,車裡是暗的,隧道裡只有黃色的照明燈,仿佛被黑暗籠罩著包裹著,但是又有零星的光點,這時候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情緒和表情,沒有人能看清你,會有一些小興奮;我喜歡在旅途中跟有意思的人聊天,我是一個慢熱甚至有點內向的人,旅行把我帶到陌生的人群
  • 別讓「打卡式旅遊」毀掉旅遊的真正意義,漫遊重新定義旅行本義
    在杭州靈隱路附近一個叫「立馬回頭」的公交站吸引無數路過的遊客打卡。一名遊客直呼「我也想回頭,但是回不了了」,引發人們笑意,原來是因為前後路線堵得發紅,一個站甚至要走半小時左右。打卡式旅行就是走馬觀花式的旅行方式,這種旅行多是跟團出行,到一個景點待十幾分鐘或者半小時就前往下一站,去到每處景點只是流水線式拍照打卡。
  • 單車旅行的真正意義
    自行車旅行意義不應該體現在某些極端的想法上,而在於我們引以自豪的這種獨特的自由的探索未知領域的方式,即不斷開拓新的視野,以自身的力量跨越距離
  • 人生的意義,旅行真正的意義
    旅行的意義也許是讓你在寂靜中與自己對話,找尋一段屬於時間和心靈的自我放逐。總是來不及思考應該怎樣去生活,我們就已經被生活拖出了好遠。行的意義,也許是,要去陌生的遠方,尋找那個,被你遺失的自己。也許在這荒涼偏僻的星系中,我們在這短短的一生中,在這僅有一次的生命中,做你想做的事,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就是人生旅行最大的意義。
  • 研學旅行變成了春遊升級版?真正意義的研學旅行應該做到這幾點!
    不少中小學的研學旅行正在火熱籌劃中。據了解,許多學校把研學旅行包給旅行社,景點由旅行社選,路線由旅行社定,對於研學大多是要求學生要認真觀察、作好記錄,回校後上交遊記或心得而已。如此研學旅行,只不過是春遊的升級版,算不上真正意義的研學旅行。
  • 經濟學人 | 抖音打卡就是旅行的意義嗎?
    ,如今諸如抖音、快手之類的社交媒體正在改變人們的旅行方式,打卡仿佛成為了人們旅行的意義。For some in China, the aim of travel is to create 15-second videos在中國,對於一些人來說,旅行的意義就是拍攝15秒的視頻It’s not about where you』ve been, it
  •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如何看待旅行這一戶外活動
    心靈的旅行更吸引人。以前每到春節就要去遠方旅行,因為平日裡沒有時間,老是加班加點,美其名曰在工作。今年春節宅在家裡兩個月,竟然足不出戶,沒有去遠方旅行,一看到櫻花盛開的照片馬上就有要去看櫻花的衝動。以前的旅行有很大一部分是旅遊,只會看風景、買商品、吃大餐,所謂的旅遊打卡。
  • 旅行是什麼?意義在哪裡?離開就是旅行,是一種世界觀
    而對於旅行而言每個人的看法就也不盡相同了,有人是為了感受他鄉的民俗民風,也有人是為了尋找心靈寄託,亦或是靈感的迸發,當然也有人是為了完成某一件事:結婚、度蜜月、打卡……而大多數人都只是為了簡簡單單地去走一走,背上背包,一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走走」,就出發了。2、旅行的意義不等於旅行的目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會賦予旅行一些意義。
  • 為什麼要旅行?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當今很多青年流行說的一句話: "人生至少要有兩次衝動"沒錯,就是一場奮不顧身的愛情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聽起來好像很簡單2015年西藏納木錯但是在現實中旅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夢想「很難實現!旅行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有人說:旅行是去外面的世界看風景,吃遍各地美食小吃!但又有人說:旅行不是去看風景,而是去尋回真正的自己!其實旅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千奇百怪的看法,沒錯旅行就是這麼神秘!
  • 旅行的真正意義在於歸途!
    有人說:旅行的意義在於歸途。一次外出旅行,在回來的路途中,你對於家,對於故鄉的人與景,都會有別樣的想法。一次次旅行,一次次踏上歸途,會讓你對家園,對故土,愛得更深沉,念的更厲害。
  • 旅行的意義!
    最美林徽因文字丨『誰最中國』旅行的意義。曾經年少的時候夢想著仗劍走天涯去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後來等到萬水千山都走遍看過了許多的美景看過了許多的美女迷失在地圖上每一道短暫的光陰收集了地圖上每一次的風和日麗卻日漸忘記了最初旅行的意義浮雲蔽日,亂花迷眼其實旅行不過是一場洗盡鉛華的回歸
  • 旅行的真正意義?B站up主環華十年告訴你眼中真正的西藏!
    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在不同人多的眼中有著不同的回答,現在小編來帶你認識一下B站up主環華十年眼中的西藏。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環化十年決定不再平凡無奇的度過自己的生活,一輛五菱麵包車,攜帶僅有的一萬塊現金,B站UP主環華十年,然而就是靠著這樣的裝備,從2016年4月開始了他環中國十年的旅行。
  • 獨自旅行,尋找旅行的意義,一個人旅行時應該注意什麼
    獨自旅行,尋找旅行的意義,一個人旅行時應該注意什麼旅行的終極意義無非是體驗從未有過的生活,在旅途中發現和感受新事物,無論是快樂還是失落,都是一種體驗;旅行的意義在於,旅途中所經歷的一切,都能讓人心平氣和,能看到內心的自我。
  • 我為什麼喜歡旅行,旅行有什麼意義?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旅行沒有任何意義,有人覺得旅行可以改變自己,那麼我是怎麼看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談下以下兩個問題。不是有那麼一句話,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安放不了靈魂。工作生活在車水馬龍鋼筋水泥的都市裡,有時會感覺自己像個機器人,每天重複的工作重複的生活就像是事先設定好的程序,雖然能賺點錢但是做不了你自己,這種狀態下的你真的快樂嗎?對於我來說,城市只不過是充滿各種誘惑和欲望的黑洞。
  • 我為什麼喜歡旅行,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旅行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旅行沒有任何意義,有人覺得旅行可以改變自己,那麼我是怎麼看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談下以下兩個問題。
  • 旅行其實沒有意義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作為一個在17個國家91座城市留下過足跡的人,我要非常誠懇的說:我也不知道。或許,我可以更乾脆徹底地對自己坦白:旅行其實沒有意義。身處於未知的宇宙某處銀河系荒涼偏遠的旋臂上,斑點大小的太陽系中,一顆藍色的渺小星球上,塵埃一樣的我們,在這個狹小的世界上的移動,能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