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靜熙 發布時間:
作者:靜熙 發布時間:
芥末堆 靜熙 7月13日報導
從1997年到2017年,20年間國家對於藝術教育重視的程度在不斷增強。2013年,教育部提出:學生在校期間要學會使用一兩種樂器。2015年,中央辦公廳對於全國學校明確指示要加強美育教育。
上世紀90年代,在日本、泰國等國家,全國的學校都有樂團組織。
樂團是一個專業性較強、涉及到各個門類樂器演奏的組織。由於學校音樂教育的支出水平整體偏低,學校的舞蹈團、合唱團、鼓號隊等藝術團的建設是學校較薄弱的環節,學校很難自己解決建設問題。所以,敦善文化創始人於添有了從幫助學校建設樂團入手切入國內的音樂培訓市場的想法。
於添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看到了契機。1997年初,於添帶領敦善文化首次在北京一小學為學生做樂團建設,詳細地講解各個門類的樂器以及樂團是如何組成的。並且敦善文化組織開家長會,跟家長們介紹學習樂器的好處,當時有100多個學生報名參加樂團。
此後的20年間,敦善文化由切入B端學校並成功延伸至C端,不斷發展業務種類,2016年8月,敦善文化正式掛牌新三板。目前,在全國合作院校達235所,學員15000多名,覆蓋全國15個省市,成為一家音樂教育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
2016年,敦善文化實現總營收約9805.6萬,同比增長192.44%。2016年,敦善文化在客戶範圍上新覆蓋平谷區 42 所小學、7700名學員以及整體學校客戶數量增加47所,導致培訓業務和樂器銷售業務兩部分收入大幅上漲。
「其實我們的業務都是被客戶『逼』出來的,被『逼』的同時正好看到了商機。」敦善文化創始人於添用這句話向芥末堆概括了敦善文化業務發展的由來。
小學、初中階段是音樂教育的適齡階段。大學的音樂教育主要從社團建設角度,即建立各種各樣的音樂社團。於添表示:「我們幫助學校建設樂團,首先要進入到學校上課,幫助普及樂團的知識,以及和學生、家長說明學校成立樂團組織會給孩子帶來什麼。」
目前,敦善文化從校內、校外以及音樂實踐三部分入手,為學生提供了音樂教育的綜合解決方案。
敦善文化將校內課堂分為課內和課外,從時間上分為下午3點30分之前和3點30分之後。3點30分之前,敦善文化的課程是「器樂進課堂」。這套課程體系為學校課內部分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完善的教學系統,包括樂器教學、教材、教學大綱的提供以及音樂教師的培訓。「器樂進課堂」針對的是小學1、2年級孩子的課程,教授孩子基本樂理、視唱練耳等基礎知識。
而樂團的組建、培訓則是課外進行。樂團的組建、培訓針對的是小學3年級以上的孩子,「器樂進課堂」便是由此延展出來的。原因是敦善文化在組織樂團培訓時發現,很多想進樂團的孩子並沒有樂器基礎,所以決定開發一個針對低年級的樂器基礎知識教學。為滿足學生在課外加強技能的需求,所以敦善文化推出了課外的「三點半課堂」。於添向芥末堆透露,目前敦善大多的客戶都來自學校課堂。
校外的課程,主要是對於有類似考級、提高技能的學生提供培訓。
不同的課程在教材也是有區別的。校內課程的教材內容是針對班級課、集體課進行的。於添感慨道:「因為長笛、打擊樂的教學一次要教十幾個孩子。」校外課程的教材內容是針對一對一教學模式的。敦善文化在研發教材時與人民音樂出版社合作,根據全國小學的音樂課課本研發,使內容和小學音樂課堂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主要針對樂團的排練課。
實踐類課程則是組織學生聽音樂會、組織音樂會和匯報演出、參加國內外的比賽、音樂研學旅行。「音樂教育與其他類型的教育不同,必需緊密聯合實踐。只有這樣,從講臺到舞臺,孩子的學習興趣會更高,孩子學會演奏了需要一個展示的地方。」具體來講,敦善文化每年會在一些城市做「音樂季」,將各個學校的樂團集合,在音樂廳進行演出,演出周期為7-10天。音樂實踐類課程的費用是需要根據表演場地大小、活動成本進行付費。「學習音樂的人都希望能夠在舞臺呈現的,沒有舞臺形不成一個完整的音樂教育。」
在敦善文化目前的業務佔比中,主要是校內的樂團組建、培訓以及「三點半課堂」,佔70%。其餘部分中,「器樂進課堂」佔10%、校外的考級考試、培訓班業務佔10%,音樂演出、研學旅行會當作市場推廣的一種手段,佔10%。
提到對B端學校推廣的模式,於添表示是, 「我們會先組織校長論壇,探討怎麼組建樂團,怎麼樣提供綜合的音樂教育解決方案。然後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做,是成片開發的。」論壇結束後,敦善文化再一一進行對接。
敦善文化如今的業務是由客戶需求上的引導進行拓展的。「學校、學生、教委的需求都是多方面的。音樂教育大多是賣樂器、課時費,但是會缺少演出平臺,無法組建樂團、無法滿足客戶的其他需求。」
敦善文化的老師主要來自於31個省市的歌舞團、交響樂團等等省級藝術團,並且,敦善文化與國內部分音樂學院有合作為其輸送人才。「我們甚至在學生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定向培養。」
「音樂專業的畢業生,職業技能肯定是有的,我們要做的是培訓老師如何教集體課的學生。」對於一對一類課程,敦善文化不會對專業院校出身的老師進行培訓。談及原因,於添表示「因為在中國音樂教育體系中,老師在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們的老師就是一對一地教他們。」
而一對多的課程,敦善文化會培訓教師從學習角度如何面對十幾個學生,如何從嘴形、呼吸的訓練中照顧到十幾個孩子,如何讓學生共同合作地吹長音、吹和聲等。
於添認為,「老師要學會帶領學生進入到音樂的環境當中,一對一教學更像技能上的培訓,教起來比較簡單。」對於培養老師,敦善的教學計劃是以師範院校音樂系畢業生為主體,對樂器教學給出詳細的課程,然後根據教學大綱讓老師理解每節課教學的目標。
此外,據於添透露,敦善文化每年會為歐洲出版社錄製唱片。「國外的唱片市場很好,中國的唱片已經幾乎沒有了。歐洲的很多家庭還在使用老式唱片機,他們對音質的要求更高。歐洲市場對唱片的需求還是不衰的。」
今年,敦善文化的新年音樂會在企業開通的直播平臺首次嘗試了直播,視頻流量的峰值時達至5000人以上,堅持觀看30分以上的觀眾達到3000人。於添表示:「未來這部分可以發展為讓學生在線上演出。可以覆蓋更多的觀眾,促進推廣。」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