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五帝中的第四位皇帝堯。帝堯者,放勳,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到了殷商時期,曆法基本成型,叫殷歷,也叫陰曆。
陰曆是以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陰曆歷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由於陰曆是以月相變化為依據,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不能反映季節轉換用以準確指導農事。
夏曆雖不能反映季節準確指導農事,但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現象是月亮起主導作用,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陰曆是古時指導海事活動指南。遠洋航海、海上捕魚、海水養殖,海洋工程及沿岸各類生產活動等都受潮汐的影響。潮汐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是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在中國古代稱白天的潮汐為「潮」,晚上的稱為「汐」,合稱為「潮汐」,它的發生和太陽、月球的引力都有關係,也和夏曆(陰曆)對應。在夏曆每月的初一即朔點時刻處太陽和月球在地球的一側,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會引起「大潮」,在夏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陽和月亮在地球的兩側,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會引起「大潮」;在月相為上弦和下弦時,即夏曆的初八和二十三時,太陽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發生了「小潮」。
陽曆又稱為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
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
農曆從我國的傳統曆法從嚴格意義上說是陰陽曆。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曆成。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並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後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曆》,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漢歷運用了設置閏月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得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這個角度上說,漢歷有了其優勢。它比較好地協調了太陽、月亮的周期,實現了陰陽合一,是世界上科學的天文日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