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我要說實話,我不喜歡電影《嘉年華》
看了金馬獎頒獎典禮,知道了有一部影片叫《嘉年華》。金馬獎把最佳導演頒給了《嘉年華》的導演文晏。當時就有很強的欲望想觀摩這部被很多人稱之為中國版「熔爐」的作品。可能抱的期待太高,看完以後稍顯失落。先說一下總體的觀影感受吧,畫面偏暗,情節太平,作為觀眾看完這樣一個揪心的題材後竟然內心毫無波瀾,不是我太冷血,是導演極具克制的拍攝手法讓這部電影少了一點點味道。我明明知道你想要表達什麼,但是我作為觀眾真的很捉急,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的想感同身受,但是很抱歉,我做不到。
一、題材夠震撼、但情節略平。
為什麼說題材夠震撼呢?想到兒童性侵類的電影,我想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提到韓國電影《熔爐》,就是因為《熔爐》情節夠震撼、人醜惡的嘴臉揭露的更深刻、人物塑造的更豐滿、所以看過他的人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為兒童性侵類題材,《嘉年華》顯然克制的多。沒有性侵的畫面、也沒有性侵過程的描述,全部用一種很隱晦的方式一筆帶過,這就讓觀眾少了一種衝擊感,對比起《熔爐》,我至今想起在女廁所上面露出的那張猥瑣恐怖的嘴臉就後背發麻。
電影《熔爐》劇照
然而在《嘉年華》中,我甚至沒有看清,也不記得那個犯罪者的臉。這樣作為觀眾會對犯罪者產生一種「沒那麼討厭」的感覺,因為那個形象太不生動,太模糊了。我不能夠足夠恨他。電影作為藝術上的處理,難道不應該比現實更殘酷嗎,因為呈現在銀幕上的時候我信奉一句「越殘酷,越真實」的道理,電影裡的人物和故事轉到現實中有時候會失去一定的力量,因為電影太遙遠了,很多人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如果不在大銀幕中把想要表達的東西「放大」,大多數的觀眾就會忽略你的「隱晦」。我想這應該就是藝術源於生活但是應該高於生活的道理。
《嘉年華》劇照
當然,這不能全怪導演,我也不應該用《熔爐》的藝術處理方式來否定《嘉年華》,我很理解文晏的處理手法應該有她自己的用意。片子平淡,可能就是想用平淡來反應一種生活,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一旦普通人遭遇到少數人遭遇的不幸,會怎麼樣?大多數還是像片子的風格一樣,抗爭且無力抗爭。生活的殘酷會把生活的波瀾啃食掉,就想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在受害者的心裡永遠有一顆刺,拔不掉,卻永遠扎在那,這是作為兒童遭受性侵後一生的寫照。
二、畫面灰暗,缺少電影的精緻感
要說這是一部電影,我覺得更像一部電影外殼下的紀錄片。為什麼這樣說呢,這部片子的製作我想說並不是特別的精良。想想那些動輒上億的商業片,那些服化道,《嘉年華》在他們面前太質樸了。怎麼說呢,這種質樸可能更寫實吧,畢竟描寫的很多人都是社會底層,都在掙扎著活著。這樣的「生活」畫面暗一些應該是搭調的。但是作為觀眾我的觀感很壓抑,想到另一部片子《素媛》,也是兒童性侵題材,但是我回憶起電影畫面會有紅色有黃色,有溫暖的陽光。我覺得一切都還有希望。
電影《素媛》劇照
但是回想起《嘉年華》,我甚至找不到希望的顏色。除了史可的律師讓我覺得有一絲絲暖心外,其他的人物我都覺得牽強。
三、暗喻太晦澀,但我喜歡
先說說我覺得奇怪的情節,就是受害小女孩小文在醫院做第二次檢查的時候,有一個鏡頭是出現了一個男性檢查醫生。劇中本來是個女醫生,然後這個男醫生就來檢查,最後這個男醫生對女生說:還是你來吧。就走開了。
沒錯,這就是我全劇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會安排這樣一個情節?從導演的角度出發可能是想告訴大家受害者在受害後,要面臨很多,例如這種看似正常實際上對受害兒童是二次傷害的事情。但是,不好之處我覺得對男婦科醫生這個職業不太公平。但我還是相信導演的用意是前者。
另一個在劇中出現次數比較高的就是夢露的雕像,從開始乾乾淨淨到最後貼滿小廣告再到最後被清理運走,作為一條暗線想表達什麼呢?了解夢露的知道,她也被性侵過,這個雕像代表美好的事物,後面貼滿小廣告的夢露代表美好事物被玷汙,這一些暗示整個電影,在小文心中美好的事物被分割、最終消失。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要說一句文晏導演敢於選擇這樣的題材,已經令人敬佩。裡面我說的一些也是我個人觀點,作為一部有責任感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已經贏了。對不起,是我太吹毛求疵了,但話說回來,對於那些真正的爛片我才懶得「吹毛求疵」。
最後,請大家看一看《嘉年華》。謝謝。
本文所有權歸「郭小娛」,嚴禁轉載,否則追求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