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語」是閩南語的說法對客家、原住民族群不尊重

2021-02-17 客家網

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述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2018年是臺灣客家族群

「還我母語運動」30周年

當年客家鄉親

為了捍衛客家文化語言的生存空間

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臺灣現今客家文化語言的發展

是當時很不容易爭取來的成果

  日前針對臺灣「行政院長」賴清德「臺語」等於「閩南語」(客家人稱之為河洛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

  臺灣當局口口聲聲要推動所謂的「文化語言平權」,卻把閩南語做為「臺語」,借著閩南語族群的人口優勢以大欺小,迫使客家族群、原住民和新移民接受這個「使用閩南語人數比你們多」的現實,無疑是種「文化語言霸權」的展現。

  然而一個諷刺的現象是,在臺灣當局把臺灣閩南語當做臺語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把臺灣國語,俗稱臺灣腔普通話,認為是臺語,因此如果以使用語言人數的多少優勢來界定「臺語」,那麼臺灣國語(臺灣腔普通話)反而更加符合。

  在臺灣,由於閩南族群佔比多數,甚至出現同化其他族群,以客家族群較為明顯,也就是我們常稱的福佬客現象。一些客家人由於長期與閩南族群接觸生活,文化語言融入了閩南族群,進而出現同化轉變認同成為閩南族群。而這些被同化的客家族群也正是現實中的隱形客家族群。

  另外,我們更應該深思的是把「臺灣閩南語」當做「臺語」,也是企圖切割開臺灣與大陸的連結,偷換概念,為的就是達到「去中國化」的陰謀。

現今後現代主義當道,被視為權威的傳統價值觀紛紛遭到批判,從而被多元解構或重新檢視。臺灣過去「戒嚴」時期的國語文教育,雖然以過於強勢、激進的方式,壓制特定族群的語言,但放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卻是出於臺灣民眾儘快在文化上與祖國統一的期望。

而今臺灣當局想要獨尊閩南語,對客家民系來說,是「大閩南沙文主義」;對原住民來說,亦是「大漢族沙文主義」。

獨尊閩南語為臺語,與維持文化多樣性,達到多元文化的目標背道而馳。

  10月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臺語等於臺灣閩南語」的立場,質疑背後隱含閩南族群「強勢而對立的意識形態」。「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的話相當不客觀,也不尊重客家語、原住民語等文化。對此,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理事長江俊龍教授稱,臺灣必須珍惜多元文化語言社會,讓「臺語」一詞擁有兼容並蓄的解釋空間。

  臺灣當局為了操弄「去中國化」,將臺灣閩南語稱為所謂的「臺語」。《中國時報》之前刊登的一篇言論認為,歸根結底,這是民進黨以閩南人為政黨主體的霸道行徑,也是赤裸裸地以「閩南語正名」為旗幟,甚至將「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作為未來施行強制力,以貫徹「文化臺獨」的基礎和後盾,更是「臺灣閩南沙文主義」試圖全面壓制臺灣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語言霸權的展現。

在廣東有三種文化語言體系

廣府文化語言體系

客家文化語言體系

河洛文化語言體系

  河洛文化體系包括潮汕文化語言體系與雷州文化語言體系。

  在廣東似乎也存在文化語言霸權的現象。

  獨尊廣府話,俗稱白話,將廣府話定義為粵語(廣東話),似乎也是對廣東另外兩個族群客家族群、河洛族群的文化語言的壓制。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獨尊普通話,也是一種文化語言霸權的展現,但是從國家文化語言的角度看,國家推行通用語言的普通話,是為了讓國家人民的交流變得更加順暢便利,其目的與本土文化語言的角度是不同的。

  而從本土文化語言的角度看,獨尊廣府話,就壓制了其他文化語言的生存空間,出現該地區的文化語言認知誤解。來廣東地區的人,經常誤以為廣東人都說廣府話(白話),這對其他族群文化語言是不平等的。

  在四川,客家族群是當地的第二大族群,他們稱呼所說的語言為廣東話,但是如今為了區別強勢的廣府話稱作的粵語(廣東話),而改稱土廣東話或者老廣東話,這對本身已經是弱勢族群的客家族群來說,將會變得更加弱勢。

相關焦點

  • 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學者:「臺語」改「閩南語」還不夠 就是中國話
    環球網5月26日消息,臺灣「教育部」有意將國中小「臺語」課程的名稱,更改為「閩南語」課程,引發「獨派」的強烈反彈,他們認為這不只是歧視,更是馬英九的「去臺灣化」作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教育部」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改成「閩南語」只對了一半。(中評社 資料照)   臺灣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臺媒:搶攻客家鄉親票源
    客家族群是僅次於閩南語族群的臺灣第二大族群。根據「客委會」2016年的統計,全臺客家人口比例為19.3%,總數為453.7萬人。近年來,臺灣的執政者及各政黨,對客家族群也越來越重視,推出許多客家政策或主張;參與各種選舉的政治人物,也越來越重視對客家選票的爭取。
  • 教你用臺語表白,感受臺灣話的美....
    自明鄭與清治時期起,特別是海禁開放後,大量大陸移民進入臺灣地區,以福建南部的漳州府和泉州府河洛人佔多數,其帶來的語言取代了臺灣原住少數民族諸語,成為在臺灣佔優勢地位的語言並逐漸演化為有別於原鄉特色的語言,並於日治時期以"臺灣話、臺灣語、臺語"稱之,區分其他語言。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馬來西亞砂拉越——至今仍保留隨河流而居的原住民族群人文等資源
    砂拉越,為馬來西亞面積最大的州屬,位於東馬婆羅州,至今仍保留隨河流而居的原住民族群人文等資源。砂拉越首任「白人拉惹」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 平定汶萊蘇丹及砂拉越統領之爭後,便於1841 年開始統治砂拉越,至今,砂拉越仍留存許多布魯克王朝和英國殖民時期的風格建築。
  • 所謂「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所謂「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臺語不是閩南話?
    最近在臺灣媒體上看到一則小消息,說是一個臺灣人到臺南某餐館用餐,因為嫌店員臺語不夠流利,臨走的時候故意跑去拍人家肩膀嗆聲:這裡不是臺北! 近年很多大陸朋友到臺灣遊玩,聽到臺灣同胞說「臺語」,感覺有趣。不過,臺灣有臺客,有颱風,有邰正宵,但不見得也有臺語。所謂的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話。
  • 年輕有特色的音質,幾經轉折,進軍臺語市場的第一位閩南語歌手
    13歲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以《金包銀》走紅臺語歌壇的蔡秋鳳以獨特的"鼻腔共鳴"的聲音至今還引起秀場和模仿迷們爭相模仿。3歲『麗林唱片』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 ,保守的家庭反對年紀太小的秋鳳出來作宣傳。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最佳臺語女歌手獎?上海姑娘閩南歌唱紅臺島
    2011年12月發行臺語專輯《春夏秋冬》,也是第一位在臺灣發行臺語專輯的大陸歌手。2012年12月推出第二張臺語專輯《愛》,將爵士、搖滾、節奏布魯斯等曲風融入閩南語歌曲。2013年獲臺灣第24屆金曲獎流行音樂類「最佳臺語女歌手獎」。
  • 閩南語簡介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從地理上可以說,泉州,廈門,漳州,莆田,龍巖五個地區均屬閩南,但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這個說法,具有特定的涵義,並不包含莆田,龍巖,其主要是依據語言,文化,風俗上來劃分的,莆田說的是莆田話略區別於閩南話,而龍巖說的是客家話.兩地均不屬閩南語系.因此狹義上所指的閩南僅指--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區.但由於閩南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傳承下來
  • 「臺語」是如何從語言變成「政治」的?
    陳水扁惱羞成怒,在正式場合用「臺語」回應說:「太平洋也沒有加蓋子啊,說中國很好就遊過去嘛,對不對?去了就不要回來了!」。  「臺語」是泉漳人帶過去的  在臺灣民間的口語中,一般講「淡水河也沒有加蓋啊,你去跳啊」,意思是叫人去死,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話,而陳水扁刻意用這段「臺語」俚語來回應用國語「嗆」他的人,還把淡水河改成太平洋,更莫名其妙把邏輯引導為「嗆」他的人是因為「覺得中國好、不愛臺灣」,所以才「嗆」他。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
  •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粵語和北方/西南官話一樣,都屬於漢語。普通話屬於漢語中的官話被改造確立的標準語。北方/西南官話、吳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按語言標準,可分為至少五類語言)等地位平等,既然北方地區日常皆用當地方言大行其道,那麼南方各語言亦當有生存的權利。
  • 臺語電影發展概況
    1982年後,電影中的語言不再受到制約,多視其角色而定,且製作方式亦有別於早年幾近土法煉鋼的方式,因此不在「臺語片」定義範圍內。   1955年公映的《六才子西廂記》為公認第一部臺語片,翌年殺青播映的《薛平貴與王寶釧》則是第一部賣座臺語片,也捲起臺語片攝製風潮,成為指標性的一部影片。另外,最後一部臺語電影是1981年,由楊麗花主演,也是歌仔戲電影,「陳三五娘」。
  • 「臺語」如何從語言變政治? 溝通工具成武器
    陳水扁惱羞成怒,在正式場合用「臺語」回應說:「太平洋也沒有加蓋子啊,說中國很好就遊過去嘛,對不對?去了就不要回來了!」。  所謂「臺語」,其實就是閩南語。來自福建的政協委員陳正統在介紹自己主編《閩南話漳腔辭典》的原因時說,前一段時期,臺灣少數人聲稱要把所謂的「臺語」當成他們所謂的「國語」,排斥普通話。「他們所謂的『臺語』就是閩南話,或稱為福佬話。這種方言是早期泉州、漳州移民臺灣的時候帶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