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匯世界的客家 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們致力於客家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
講述客家故事,帶您領略絢麗客家風情
2018年是臺灣客家族群
「還我母語運動」30周年
當年客家鄉親
為了捍衛客家文化語言的生存空間
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臺灣現今客家文化語言的發展
是當時很不容易爭取來的成果
日前針對臺灣「行政院長」賴清德「臺語」等於「閩南語」(客家人稱之為河洛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
臺灣當局口口聲聲要推動所謂的「文化語言平權」,卻把閩南語做為「臺語」,借著閩南語族群的人口優勢以大欺小,迫使客家族群、原住民和新移民接受這個「使用閩南語人數比你們多」的現實,無疑是種「文化語言霸權」的展現。
然而一個諷刺的現象是,在臺灣當局把臺灣閩南語當做臺語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把臺灣國語,俗稱臺灣腔普通話,認為是臺語,因此如果以使用語言人數的多少優勢來界定「臺語」,那麼臺灣國語(臺灣腔普通話)反而更加符合。
在臺灣,由於閩南族群佔比多數,甚至出現同化其他族群,以客家族群較為明顯,也就是我們常稱的福佬客現象。一些客家人由於長期與閩南族群接觸生活,文化語言融入了閩南族群,進而出現同化轉變認同成為閩南族群。而這些被同化的客家族群也正是現實中的隱形客家族群。
另外,我們更應該深思的是把「臺灣閩南語」當做「臺語」,也是企圖切割開臺灣與大陸的連結,偷換概念,為的就是達到「去中國化」的陰謀。
現今後現代主義當道,被視為權威的傳統價值觀紛紛遭到批判,從而被多元解構或重新檢視。臺灣過去「戒嚴」時期的國語文教育,雖然以過於強勢、激進的方式,壓制特定族群的語言,但放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下,卻是出於臺灣民眾儘快在文化上與祖國統一的期望。
而今臺灣當局想要獨尊閩南語,對客家民系來說,是「大閩南沙文主義」;對原住民來說,亦是「大漢族沙文主義」。
獨尊閩南語為臺語,與維持文化多樣性,達到多元文化的目標背道而馳。
10月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臺語等於臺灣閩南語」的立場,質疑背後隱含閩南族群「強勢而對立的意識形態」。「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的話相當不客觀,也不尊重客家語、原住民語等文化。對此,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理事長江俊龍教授稱,臺灣必須珍惜多元文化語言社會,讓「臺語」一詞擁有兼容並蓄的解釋空間。
臺灣當局為了操弄「去中國化」,將臺灣閩南語稱為所謂的「臺語」。《中國時報》之前刊登的一篇言論認為,歸根結底,這是民進黨以閩南人為政黨主體的霸道行徑,也是赤裸裸地以「閩南語正名」為旗幟,甚至將「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作為未來施行強制力,以貫徹「文化臺獨」的基礎和後盾,更是「臺灣閩南沙文主義」試圖全面壓制臺灣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的文化語言霸權的展現。
在廣東有三種文化語言體系
廣府文化語言體系
客家文化語言體系
河洛文化語言體系
河洛文化體系包括潮汕文化語言體系與雷州文化語言體系。
在廣東似乎也存在文化語言霸權的現象。
獨尊廣府話,俗稱白話,將廣府話定義為粵語(廣東話),似乎也是對廣東另外兩個族群客家族群、河洛族群的文化語言的壓制。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獨尊普通話,也是一種文化語言霸權的展現,但是從國家文化語言的角度看,國家推行通用語言的普通話,是為了讓國家人民的交流變得更加順暢便利,其目的與本土文化語言的角度是不同的。
而從本土文化語言的角度看,獨尊廣府話,就壓制了其他文化語言的生存空間,出現該地區的文化語言認知誤解。來廣東地區的人,經常誤以為廣東人都說廣府話(白話),這對其他族群文化語言是不平等的。
在四川,客家族群是當地的第二大族群,他們稱呼所說的語言為廣東話,但是如今為了區別強勢的廣府話稱作的粵語(廣東話),而改稱土廣東話或者老廣東話,這對本身已經是弱勢族群的客家族群來說,將會變得更加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