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北,華北的北,河北的北方有個張北」這首張北的歌唱出了張北所處的方位。
是的,我的家鄉張北,地處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其邊緣地帶就是人們常說的壩頭,也是張北與萬全縣、崇禮縣的分界線。近年縣政府沿壩頭修了一條路,因為壩頭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半壩獨特的風景,成為人們自駕遊的好去處,被譽為「中國的66號公路",大大拉動了張北的旅遊熱潮。壩上屬於中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最為獨特的優勢是距北京最近的避暑勝地,當年清朝皇帝選中了張家口張北東部的承德,使承德成為名揚天下的避暑勝地,豈不知張家口之張北比避暑山莊更為驚爽,現在張北已經成為京津冀的避暑勝地,每當盛夏,不斷有北京、石家莊等地周邊的人士來旅遊,也有很多乾脆是購買住宅樓每年夏季來張北居住避暑。
張北之春
張北的春天常常是姍姍來遲,匆匆而逝。不過,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張北的春天已經溫柔了許多,以往春天特有的黃風天已經十分少見,如果沒有西伯利亞的寒流,這裡的春天也是十分溫和,當然春天特有的綠色過了五一才能遙看,五月中旬後就丁香綻放綠色蔚然了。
張北之夏
六月份,夏姑娘還是羞羞答答猶掩琵琶半遮面。如果適逢一股強勁的寒流,雪花覆蓋大地也不鮮見。這時節,氣溫高則20多度(今年一度突破了30度),低則零下冰凍都有可能。七八月份,則是張北真正的夏天,雖然到了最熱的季節.氣溫一般保持在25"左右,最低溫度15左右,最高溫度超過30度的時候一年也不超過一周的天數。雖然到了30多度,但如果你在屋裡或在樹蔭,你依然不會感到炎熱,空調、電扇在張北沒有市場,蚊子常常是還沒有長大就被一場降溫夭折,所以,在張北很多人多年沒有被蚊子叮咬過,即使叮咬了也不嚴重。張北是北方旱區,緯度、海拔都較高,原來十年九旱,近年來經過幾十年的植樹造林生態環境有了改善,雨水有所增加,植被逐漸恢復,縣城改造借鑑了發達地區的經驗,路邊設置了綠化帶,人們感官好了很多,山坡也蔥蘢了許多,鳥兒、野兔等小動物也多了起來,山野的樹林裡也有了養殖層,每到六月至國慶前後,草薯、樹薯菇層出不窮,採之不盡。
張北之秋
中秋節過後,隨著每一次秋雨,氣溫逐漸下降,美好的夏日時光稍縱即逝。莊稼收割後,田野裡豐富的色彩漸漸褪去,金黃的鋼葉隨著秋風飛舞,短暫的無霜期結束了。馬鈴薯、甜菜等根類作物收裝後,農民就完成了一年的作業,開始享受收穫的喜悅和消閒時光。秋天是家鄉難得的收穫季,除了夏天有菜衣能夠收穫幾往蔬菜,農民只有在秋天才等來了一年一度的收穫季節:收割莜麥、小麥、胡麻,起山藥(馬鈴薯)、甜菜、蘿蔔、大蔥,這個季節農產品大量上市,且價廉物美,正是秋收冬藏的季節, 人們大量購買山藥、大蔥進行儲備過冬之用,如果你有個土窖, 山藥放到來年五月還是那麼新鮮,成為青黃不接時節的主菜!
張北之冬
國慶節一過,秋風四起,幾場秋雨消耗了不多的熱量,11月份氣溫降到0度上下,冬天悄然而至,張北的冬天相比夏天顯得十分漫長,人們生活條件好了,衣櫃裡滿滿的球衣、毛衣、羽線衣輪番上降,到了11月中旬長達6個月的供暖期開始了,這是壩上高寒地區享受的好政策,人們外出時穿上羽絨衣凍不著,在家裡20多度的溫度穿一件單衣即可,一年裡生活愜意而安生,全天其他地區的高溫、溼冷以及洪水、滑坡等災害,也沒有蚊蟲叮咬之苦,唯一可能的災害就是旱災,這幾年十年九旱的狀況也不多見了,雨水的增多使原本荒涼的壩上逐漸宜居,加上距首都北京近在咫尺,外地人來買房、定居多了起來,特別是經過縣委書記李雪榮領導的三年大變樣,縣城改造一新,馬路寬闊,街道整齊,綠化好,路燈亮,還建設了南山公園、森林公園、草原公園等等,把張北建設的雖算不上大家圍秀,卻也堪稱小家碧玉,甚有可人之處,人們的幸福感顯著增強,被人們譽為「最安生的居住地」
張北之人
有史以來,張北就是通往壩下,連接冀蒙的交通要道,熱鬧百年的張庫大道就是明證。通衢之地接納的外來人也多,人來人往,使張北的人多為外地遷入,主要由臨近省市和壩下各縣居多。所以,張北人也形成了安分守己勤勞樸實、不排外的特點,不善言談、不喜鑽營是他們的主色調。長久以來,不管的市縣幹部的調動,還是央企幹部的交流,都對張北人民的善良、淳樸和實在給予極高的評價,他們來到張北往往工作順利,易出成績,仕途升遷更快,故有「張北是幹部的培養基地之說。
張北之地
張北西及東南壩頭一線多為丘陵山地,地勢較高,東北與崇禮交界的樺皮嶺海拔2128米,為最高峰,縣城西南高東北低,地勢寬闊,極具擴展潛力。80年代以前境內淖泊眾多,近年來因大力發展錯季蔬菜種植等因素,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淖泊乾涸殆盡,被稱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安固裡淖也於3年前見了底,所以張北人都是盼水人,常常羨慕南方的河湖潔淼和傾盆大雨,如果這雨下在張北,把張北的坑坑窪窪都蓬滿,空氣溼潤一些,植被茂盛一些就更好了。
張北之古
小時候,最熟悉的古蹟就是縣城北街大廟底的萬佛寺大廟,可惜好端端的一處廟宇成了文革的犧牲品,以致蹤跡皆無,近年才在南山公園重建,沿用舊名一萬佛寺,信佛的善男信女終於有了學佛之地和心靈寄託之所。九十年代,張北的有識之上認定縣城東北三十裡的日城子是元朝所建的中都,後經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建築構件和文物,得以確認,並於萬佛與同期建起中都博物館,使張北一改口外荒蠻的印象,文化事業有了新發展。
張北之遊
全球變暖以及人民小康,使張北的旅遊地位日漸突出,七月流火,當人們耐不住高溫從揮汗如雨的華北大平原來到草原天路,來到高原張北,涼風習習,天高地迥,藍天白雲,那叫一個爽字了得!張北,人們回歸自然的首選之地!所以,六月一過,去在張北的張石高速公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天南地北的人們前來避暑,縣城飯店、旅館佔據了商業的半壁江山。著名的旅遊景點有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太子湖度假村、野狐嶺軍事要塞、草原天路、樺皮嶺等等。
張北之產
相對而言,張北的物產並不豐富。作為半農半牧之地,張北的農產品主要有莜麥、馬鈴薯、甜菜(白糖)、胡麻及錯季蔬菜;畜產品主要是牛羊肉。隨著近年城市霧霾肆虐,綠色環保產業發展迅猛,張北作為西北內陸西北風的必經之地,優質的風力資源受到青睞,風力發電率先發端,縣域低緩的丘陵上風機林立,已成為國家百萬千瓦的風力發電基地,光伏發電也已崛起,現在已形成風光儲輸全面發展的產業集群,以此為依託,雲計算產業基地建設興起,張北至雄安特高壓輸電正在建設,如此等等,綠色產業帶動了張北經濟的崛起,成為張家口地區的後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