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科學家:陳景潤,被學生討厭的老師到科學院,適合才能出彩

2020-12-21 文史放大鏡

陳景潤,是世界數學領域的精英。我們上學的時候就知道了陳景潤,是因為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成果遙遙領先。他的代表作是陳氏定理:《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陳景潤在數學領域是拔尖的,是個天才,他高中沒畢業就考進廈門大學。但是他的智商雖然很高,但是情商就不一定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一代偉大數學家陳景潤,在成才之路上遇到的尷尬事。

1953年秋天,陳景潤憑藉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大學畢業,當時的大學還是包分配的,他被分到了北京一所中學當老師。這個工作對陳景潤來說,就是一個比哥德巴赫猜想還要巨大的挑戰。因為他相當不善言辭、實在過於內向靦腆。

一開始,同學們對於這位高材生老師抱有很崇敬的心理,隨著陳景潤走向講臺,同學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陳景潤站在講臺前,看著下面的學生,看著他們求知的眼睛。陳景潤感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大腦一片空白,就連想好的開場詞都忘了。他呆呆地站著,很久過後聽到同學們開始議論紛紛,才恍然如夢地拿起粉筆開始往黑板上寫題目,一接觸到數學題,他的內心忽然就平靜下來,一邊寫一邊開始講題。

楊樂、張廣厚、華羅庚和陳景潤

面對著黑板,陳景潤不緊張了,同學們很快被吸引住,可是老師總不能一直把黑板當成學生。只要是面對黑板,陳景潤就能夠說得很流暢,但是一旦轉過臉來面對學生,他的舌頭就開始打結了。學生們議論起來,他們第一次看到這種連話都說不好的老師,同學越議論,陳景潤越緊張,一片混亂之中,他終於結束了第一堂課,心情陰鬱的回到了辦公室。

學生給學校提了很多意見,最後情況還反映到校長那裡。按照校長的建議,數學組長陪同陳景潤逐一去聽聽其他老師的課,但是陳景潤的缺點不是在於專業上,而是在於他太過內向了。旁聽了一周,又開了個會,很快他又回到了講臺。

他硬著頭皮,強打著精神登上講臺,但面對學生的時候,神情又不自然起來。同學們看著老師彆扭的舉止,聽著結結巴巴的講課。課堂紀律一塌糊塗,作為一個老師,沒有比這更糟的了。陳景潤分明看到了學生們對自己的不屑一顧,分明聽到了不滿和責罵。家長找到學校要求調班或者要求換老師,陳景潤尷尬極了,不知如何解脫。

教師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職業,卻成了陳景潤的痛苦來源。他開始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幾天時間就瘦了一圈,身體本就不好,再加上心裡壓力過大,終於病倒了。之後的一年內,更是從醫院進進出出,經常請假。學校準備辭退陳景潤。

王亞南教授,是陳景潤母校廈門大學的校長,他來到北京,參加教育部的會議。王亞南教授見到了陳景潤任教中學的校長。這個校長見到王教授,就開始抱怨:「這麼著名的廈門大學竟然培養出一個連講臺都上不了的老師」,王亞南非常驚訝,問了下才知道是得意門生陳景潤。

王亞南說:「不可能吧,陳景潤是我們學校最好的畢業生啊,會不會有什麼誤會?」「實不相瞞,陳景潤的教學確實是一塌糊塗,而且他一講課就要生病,經常住院,三天兩頭請假,經常不上班,這樣的老師,我們實在沒辦法讓他繼續任教,也沒有合適的崗位適合他。」

王亞南

王亞南聽說自己的得意門生要被掃地出門,實在無法接受。下午會議結束後,王亞南邀請中學校長一同去醫院看一下陳景潤。王亞南到醫院,看到陳景潤正捧著一本書,仔細的看著,抬頭看到校長趕緊把書收了起來。望著陳景潤,王亞男教授發現,僅僅一年時間,他瘦的連臉上的顴骨都突出來了。

王亞南感到心裡很酸,拿起陳景潤看的書是《堆壘素數論》,他問:「這麼一本深奧的數學書,你能看得懂嗎?」一說到數學,陳景潤就來精神了,他說:「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懂,但我相信用不了太長的時間,我就能全部讀懂它。」

就這樣,陳景潤在校長的安排下又重回母校,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的時間都是在圖書館裡度過的。同住的同事對陳景潤說:「你已經畢業,又分配了工作,重回廈大,你既不是廈門大學的學生,又不是老師,總待在圖書館不好吧,應該去詢問下校長怎麼安置你,以防有的人說閒話。」

剛巧王校長也正在考慮要將陳景潤放在哪個位置,他始終覺得陳景潤的數學天賦,是非常人所及的,這樣的人做不好老師的工作實在情有可原,他的特長在研究上,於是給他安排了一個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廈門大學圖書館的書籍非常豐富,各種各樣,數量龐大,一排排數學書籍讓陳景潤移不開目光。趁著在圖書館工作的機會,他盡流連忘返,痴迷其中。讀書的空閒,更加發自內心地感激王校長。

不久,王校長來到圖書館看望陳景潤,他悄悄地走到正在埋頭苦讀的陳景潤身邊。陳景潤讀得入神,絲毫都沒有感覺到王校長站在了他的身後。一直等到陳景潤看完了一章,準備拿起筆記筆記的時候,猛一抬頭看到正在看著他的王亞南校長。慌忙站起來,紅著臉說:「校長你安排我具體工作吧。」

王校長微笑著把他按回座位意味深長地說:「你現在就在做著我給你安排的工作啊,不要辜負大家的希望,華羅庚也是從清華圖書館走出去的。」陳景潤知曉了王亞南校長的用意,明白了他對自己的期望。不由得眼睛紅了,心裡暖暖的,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有番作為。

廈門大學陳景潤雕像

陳景潤這匹,被王亞南校長識得的「千裡馬」,迎接著飽含期望和信心的目光,在無邊無際的數學曠野上奔騰。1957年10月,陳景潤獲得崇拜的前輩華羅庚的賞識,因而被安排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從此陳景潤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數學領域上都做出了貢獻。

相關焦點

  • 數學奇才陳景潤:被學生討厭的老師,離歌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
    陳景潤:當代數學家。1933年出生,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後,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當時廈門大學的校長王亞南舉薦,回母校任助教。1957年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到了7歲上學後,他痴迷上了數學,在代數、幾何、三角的解題過程讓他忘卻所有的痛苦和不快。1950年,17歲的陳景潤提前考入了廈門大學數學系。恐懼、絕望:痛苦的教師生涯1953年秋天,陳景潤憑藉優異的成績從廈門大學畢業後,被分到了北京四中任教。
  •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陳景潤郵票首發在倉山舉行
    9月19日上午,《中國現代科學家(八)》—陳景潤郵票首發活動在倉山區數學大師韋伊曾稱讚道:「陳景潤先生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像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危險,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響世人」。,激勵廣大青少年吃苦耐勞,永攀科學高峰,陳景潤郵票首發活動一經啟動便吸引廣大集郵愛好者關注;活動在陳景潤的出生地倉山區城門鎮臚雷村舉辦得到廣大鄉親熱烈歡迎。
  • 王大珩陳景潤等成《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主角
    科學精英 國家棟梁《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集郵擷趣】日前,中國郵政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這是中國郵政發行現代科學家系列郵票的第八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系列郵票,是以宣傳紀念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的系列郵票。它的發行對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科技工作和知識分子的方針、政策,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風尚,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薩蘇:有華羅庚陳景潤相伴的童年是怎樣的?
    童年的記憶裡有這樣的身影,大夏天,小孩兒們在機關裡看電視,一個人穿一件棉襖,飄到薩蘇父親跟前悠悠地說:出來一趟。然後跟我爸說了幾句,就又飄走了。這個人是陳景潤。薩蘇學華羅庚走了幾步:右腳徑直往前跨一步,左腳要在空中劃半個圈才能落地,「他自己說是『圓和切線運動』,在美國動了手術才好一點。那時候路上的人見到華老,都會自覺讓出一條路來。」書裡的故事,有一部分是他看見的,一部分是他從父親那兒聽到的。薩蘇還記得父親對華羅庚先生的尊敬:「我父親是華羅庚的學生,很怕他。
  • 吳苾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陳景潤
    經歷了近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中科院,仍被左的思潮籠罩著。有掀波推浪的人,有別有用心的人,有不學無術專作嘶鳴的人,也有真誠地幹著蠢事的人。胡耀邦曾在科學院講過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古代的巴比倫人想去探求天上的秘密,他們決心建造一座通天塔。
  • 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家登上「國家名片」
    中國郵政近日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4位科學巨匠登上「國家名片」。該套紀念郵票一套4枚,面值為4.80元,計劃發行數量為695萬套。王大珩,應用光學家,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 中國知識分子的1978:陳景潤「猜想」報春(組圖)
    鄧小平講話後,整個科學院都迴蕩起《祝酒歌》歌聲。  徐遲也參加了科學大會,他和黃宗英、秦牧等6名作家組成了特邀記者小組,專門採訪科學家。黃宗英還記得,徐遲傾心地講陳景潤、猜想、數學、皇冠,講得聽眾包括他自己都醉了。一個大停頓,徐遲展開雙臂說:「我想說,陳景潤,我愛你。」
  • 數學家陳景潤:華羅庚繼承者,娶小18歲女軍醫,唯一兒子今何在?
    1950年夏季學習優秀的陳景潤提前考入了廈門大學的數理系,開啟了他與數學的不解之旅。在這段近50年的光陰歲月當中,他醉心於數學研究,沉迷於數學世界,這不僅給他帶來了心理上的滿足,也讓他成為聞名世界的中國數學家。人生總是需要一些經歷,才能真正的找回到自我。
  • 他是陳景潤的老師 蘇步青的助教
    1924年考取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後,富有強烈愛國熱情的方德植積極參加、組織抗日愛國運動,還被推選為溫州學生聯合會主席。後來他的愛國活動引起當局的注意,被迫離開溫州,到上海求學。1929年夏,他以同等學歷同時考取了四所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勞動大學、浙江大學。
  • 王大珩陳景潤等成《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主角
    中國郵政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全套4枚,面值均為1.20元。這是中國郵政發行現代科學家系列郵票的第八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系列郵票,是以宣傳紀念為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的系列郵票。它的發行對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於科技工作和知識分子的方針、政策,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風尚,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 金臺隨感:從陳景潤到劉路
    陳景潤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裡程碑。  作家徐遲1978年發表在《人民文學》第一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1978年1月進行了轉載,立即在全國引起轟動。不久,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陳景潤作為年輕的代表之一坐在主席臺上。
  • 陳景潤:「數學怪才」為何會家喻戶曉?他的孩子如今在做什麼?
    陳景潤學習很努力,他初中畢業時每門功課都是優秀。1950年,17歲的陳景潤考進了廈門大學數理系學習數學。他的老師回憶說,陳景潤在廈大讀書時,是學生中最勤奮的一個。他生活簡樸,痴迷學業 ,每餐吃兩個饅頭配一碗白開水就解決問題了,學校每天晚上十點就關燈了,但他每天晚上都打開手電筒鑽進被窩裡面讀書。
  • 近現代科學家:陳省身,15歲上大學,愛數學也喜歡文學、寫詩
    陳省身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生於浙江嘉興,11歲隨父親遷到天津。他是當之無愧的大師。數學天才,微分幾何大師陳省身只上了一天的小學,9歲時比較複雜的數學題都會做了,12歲就上了初中,是班裡的小弟弟,數學方面的才華非常高,中學跳了兩級。
  • 科學時報:像陳景潤那樣以數學研究為職業
    中學才了解同名前輩 小陳出生於1982年,是家裡的獨生子,現在是博士二年級學生,專業是計算數學。他說:「我爸爸姓陳,媽媽姓景,他們就給我取了這個名字,小時候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意思,父母也說不出什麼來。 感到自己的名字比較特殊是在上中學時,「那時老師點名或學生活動自我介紹時,大家都會笑,我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會與同學打交道,當時沒有別的想法,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讓我更容易被大家認識。」 小學時讀科普文章,小陳知道了陳景潤,中學時,《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一部分成為語文課文,他就比較了解這位數學家了。
  •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首發活動在三元舉行
    9月19日,中共三元區委宣傳部、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三明市分公司主辦,市集郵協會、區教育局、區科協、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承辦的《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首發活動在三明市陳景潤實驗小學舉行。,從1988年起,郵電部門有計劃的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
  • 懷念陳景潤,蝸居6平米小屋攻克世界難題,廈門大學聳立他的銅像
    而在二十世紀90年代,在我國的數學水平整體薄弱的情況下,這一世界性的難題被我國著名科學家陳景潤證明,引起了數學界的巨大轟動,然而摘得這一明珠的背後,是他蝸居僅6平方米的小屋,用了十幾麻袋的演算紙,花費數十年的時間和心血。
  • 陳景潤「大隱」於數學 挑戰250年智力極限
    隨後,全世界科學家為了這道古典數學難題奮鬥了260多年。上世紀60年代,一個中國人把「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最接近「1+1」的地步——「1+2」,他的成就至今無人超越。這個中國人就是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解說:1978年1月,《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第八組《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首發
    作者:聚雅齋郵社來源:孔網app動態9月19日,《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在京舉行首發式。這次入選第八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的科學家一共有四位,分別是: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該套郵票採用寫實表現手法,生動細緻地刻畫出四位現代科學家的經典形象。畫面背景表現了四位科學家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成果。
  •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娶小18歲女醫生生兒子,兒子現在怎麼樣了
    我們國家有非常多的人才,他們每一個都是祖國的驕傲,比如著名的飛彈之父鄧稼先,還有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他們都為國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讓外國人都非常敬佩,不過說起著名的數學家你們知道是誰嗎?一直到了初中,老師才發現陳景潤的數學天賦,一個學期的數學書,陳景潤只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就能學完,並且學得非常透徹。老師這才發現,這個孩子有著很高的天賦,以後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人。老師發現陳景潤的天賦之後就開始重點培養他,希望他以後能夠有一番大成就。
  • 數學奇才陳景潤,不惑之年娶漂亮女軍醫,他唯一的兒子現狀如何?
    陳景潤的大哥也因此獲得了僅有的進學堂的資格。懂事的陳景潤不僅不與哥哥爭搶,還主動承擔起家務,替父母分憂。自幼聰慧、天生好學的陳景潤總在哥哥學習時也興致盎然地加入其中,哥哥也總是不遺餘力地教給陳景潤知識。這時的陳景潤便對數字極為敏感,尤其偏愛算術,經常廢寢忘食地在家中寫寫畫畫,父母見此狀,喜憂參半,幾經周折後,終於將陳景潤送進了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