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姜岑
2014-09-10 15:19 來源:澎湃新聞
1905年,18歲的馬歇爾·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為了逃避服兵役,裝模作樣地學起了版畫,從此成了一名藝術家。12年以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而這個法國小夥卻將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起名為《泉》,匿名送到美國獨立藝術家協會舉辦的展覽上,要求作為藝術品展出。他只在上面籤了一個名字,不料,這個小便池竟成了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耐人尋味的裡程碑。
「小便池」究竟是如何引發革命的?這跟「一戰」又有什麼關係?
杜尚出走杜尚早期的作品並未顯露出任何天才的跡象,像「《布蘭維爾的風景》那樣印象主義的畫作絲毫看不出作為一個藝術大家的深沉慧根」。而當他開始創作一些立體主義作品,如《下樓的裸女》時,他的思想已經對傳統靜物美學產生懷疑,一扇朝向另一些事物的窗戶悄然打開。
圖為杜尚作品《下樓的裸女》(1912)然而,就是這幅《下樓的裸女》在1912年巴黎送展的時候,還是被無情地拒之門外。那是巴黎一個立體派組織主辦的展覽,送展的這幅畫被指帶有未來主義思想而慘遭淘汰。這導致了杜尚和傳統藝術的徹底決裂。
有意思的是,同一系列的作品在美國的軍械庫卻引起轟動。1913年,紐約第69團軍械庫舉辦了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國際現代藝術展」,展出了包括塞尚、高更、馬蒂斯、畢卡索、德洛內、布朗庫西和畢卡比亞等人在內的大量歐洲現代藝術家的作品。雖然杜尚並未親自出席展覽,但他的《下樓梯的裸女之二》卻是整個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且參展的四幅作品全部被美國人購藏。那一年,也是杜尚與美國緣分的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1915年,杜尚為躲避戰亂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杜尚一到美國,就發現自己已經是一個名人了,所有人都知道他是畫《下樓梯的裸女》的那個畫家,「原來你就是那個畫家!」他的畫在法國被拒,到美國卻紅得發紫;他喜歡美國,美國也以他為驕傲。1954年,杜尚終於在星條旗前宣誓成為美國公民。
杜尚終究離開了歐洲,他的出走,是身體的,也是精神的。也許,當時的杜尚並沒有意識到,他這一走頗具象徵意味:一方面,隨著他的腳步,西方、乃至世界藝術的中心開始從巴黎向紐約轉移,而另一方面,也悄然為現代主義藝術向「觀念藝術」、「當代藝術」的轉變植入了突變的「基因」。這兩條線並非孤立,它們實則相互交織,互相促進,且都在「二戰」結束後完成轉變,而究其源頭又都和「一戰」脫不開干係。
世界顛倒據史料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全球範圍內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13億人捲入這場戰爭。殘酷的塹壕戰在西線戰場造成了慘烈的傷亡,而飛機、坦克、重炮、潛艇、毒氣等新式武器的運用,使交戰火力增強,隨之也使更多的生命在炮火中塗炭。資料顯示,「一戰」造成的死傷人數高達3000多萬。
戰爭所造成了文化藝術的損失也極為慘重。著名古典音樂評論人、專欄作家諾曼·萊布雷希特在撰文中悲痛地記述道:「西班牙最著名的作曲家恩裡克·格拉納多斯在美國大都會歌劇院首演後,回家途中遭潛艇襲擊,殞命大海;以畫藍色馬著稱的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弗朗茨·馬克在凡爾登遇難;法國雕塑家亨利·戈蒂耶-布爾澤斯卡死於諾伊維爾;英國短篇小說家薩基倒在德國狙擊手的槍口下。」隕落的藝術之星遠遠不止於此。英國《衛報》也列舉了多位與世界擦身而過的藝術才俊,比如,極富藝術才情的奧地利表現主義藝術家埃貢·席勒,來自義大利的未來主義的天賦旗手翁貝託·波丘尼,還有法國立體派雕塑家雷蒙德·杜尚-維庸,而雷蒙德正是馬歇爾·杜尚的兄長。要不是因為「一戰」,他們本可以創造更多傑作。
「一戰」的殘酷嚴重挑戰著原有的傳統和道德,衝擊著人們固有的思想觀念。諾曼·萊布雷希特一陣見血地指出「戰爭瓦解了社會關係的規範。1914-1918 的那一代人失去了道德基點,藝術既是避難所,也是指路燈。下一個十年被證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緊張也最高產的時代,其孕育能力得益於外部受精。」
圖為杜尚和他的作品《LHOOQ》(長鬍鬚的蒙娜麗莎)在這種人類文明遭受空前質疑的情況下,「達達主義」的誕生、「達達」風雲人物杜尚的走紅並非偶然。「徹底的革命精神、叛逆心態、絕對自由的行為方式、相對性、自發性、原始性是達達主義者信封的教條。」《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一書中這樣概括道。達達主義也帶有虛無主義的色彩,它本身的目標就是在讓世人明白,所有的既定價值、道理或者美感標準,都已在第一次大戰的摧殘下,變得毫無意義。
杜尚的《泉》就是對此最好的註腳。杜尚之所以把小便池命名為《泉》,除了它確實是水淋淋的外表之外,也是對新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安格爾的名作《泉》的尖酸諷刺。安格爾是一個追求唯美的畫者,傾其一生反覆嘗試探索各種優美和完善的藝術形式,他筆下的《泉》,是理想美的典範,也代表著其藝術創作的最高峰。而杜尚的《泉》,一個小便池,醜陋地、愣愣地放在那裡,充滿著挑釁,更有意思的是,它也成了杜尚的代表作,甚至變成後起的現當代藝術家們競相「朝拜」的對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藝術中的一戰,一戰百年,杜尚,達達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