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2500年深厚歷史的浙江紹興,境內河港縱橫,湖塘遍布,是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魯迅的書屋、沈園的詩詞,以及老街和古橋都讓紹興有了濃濃的書卷氣,而說到紹興與書法的深厚情緣,那要從位於紹興市越城區蕺山南麓的戒珠寺說起。
戒珠寺是紹興八大名寺之一,早在唐宋時期就已蜚聲佛界。與其它寺廟不同的是,戒珠寺沒有宏偉的山門,黃牆黛瓦的院門就像一座江南古宅。其實這裡曾經是書聖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的舊宅,後來王羲之棄宅為寺,於唐大中六年(852年)改稱戒珠講寺。
從佛教角度來講,戒珠寺不稱禪寺,而稱講寺,是因為該寺歷來是得道高僧講經之處和僧人進修之地,相當於現在的佛學院,而非普通的燒香拜佛之所。據史料記載,宋高宗年間,戒珠寺還一度成為越中士子讀書的場所,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曾在這裡小住。
寺內除供奉佛祖,還供奉著頭戴綸巾、身穿朝服的晉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大書法家王羲之。東晉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紹興蘭亭醉酒後寫出了一幅千古名作《蘭亭序》。他十分珍愛這幅作品,在家裡(今戒珠寺)曾多次重新書寫和修改,然而卻再也沒有達到醉酒時的藝術境界。
也許你會問,王羲之為何會將故居捐贈給寺廟呢?其實這裡有一段傳說,相傳王羲之喜歡鵝和珍珠,一天,他在書房賞玩一顆珍珠時,有位僧人前來造訪。僧人走後,王羲之發現珍珠不見了,便懷疑是僧人所偷。僧人深感委屈,卻有口難辯,回去後鬱悶而死。
後來王羲之家宰鵝,在鵝腹中發現了那顆珍珠,這才明白原來是鵝吞下了珍珠。他心中悔恨交加,從此戒掉賞玩珍珠的愛好,將所住的宅院捐出作為寺廟以紀念這位僧人,並親筆題寫了「戒珠講寺」匾額,以示戒絕玩珠之癖的決心。
戒珠寺寺名的另一個寓意是「戒律潔白,猶如珠玉」,它取自《法華經·序品》中的「精進持淨戒,猶如獲明珠」。千百年來,戒珠寺幾度興廢,正如清代詩人黃逵的《右軍祠》中所寫:「舍宅山陰興廢多,招提不改舊山河。百花滿市曾題扇,春水平池好浴鵝。」
距寺廟不遠處是著名的「題扇橋」景點。相傳王羲之有一天路過蕺山南麓的小橋,見有位老婆婆在橋頭賣扇子卻無人問津,王羲之頓生惻隱之心,遂提筆在她的扇子上各題了五個字,吩咐老婆婆叫賣時說是「王右軍題的字,必能賣出百錢價格」。老婆婆按照囑咐賣扇,不一會兒便被搶購一空,題扇橋也由此名聲傳世。
後來,老婆婆天天來纏著王羲之求題字,王羲之不勝其煩,開始走另一條冷僻小巷,此巷被後人戲稱「躲婆巷」。又有一次,老婆婆纏上了王羲之,王羲之萬般無奈,把隨身帶的筆扔到了屋頂上,這就是現在「筆飛巷」的由來,如今戒珠寺、題扇橋和筆飛巷已成為書聖故裡景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