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隧道可連接中國大陸與臺灣 世紀夢想將實現
構建一條跨越臺灣海峽的通道,把祖國大陸和臺灣直接相連,是近年來兩岸專業人士持續關注和多次探討的課題。
2005年初,交通部公布的中遠期(今後20年內)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規劃中已包括了從北京到臺北的高速公路一線,首度表明臺灣海峽通道建設已列入國家長遠交通規劃。
專家認為,儘管由於種種原因和諸多條件的制約,臺海通道工程的具體實施尚待時日,但目前有必要開展一定的前期調研、籌劃和論證工作。
那麼,「十三五」期間,這條臺海隧道能成形嗎?
建成後一小時直達對岸
事實上,早在1949年,臺北大學生就提出:在大陸和臺灣島之間修建一條水下隧道,將這兩個地區緊密相連,使他們和平相處;1987年,大陸著名工程地質學者姜達權也提出:修建臺灣海峽和瓊州海峽兩個隧道,作為2000年以後進行建設的設想;1989年,大陸土木及橋梁專家唐寰澄在其跨海交通工程研究建議中,臺海通道便包括在內;1996年,大陸清華大學教授吳之明發表了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的經驗教訓與21世紀工程——臺灣海峽隧道構想的論文,首次以論文形式提出了修建臺灣海峽隧道的構想。
福州大學可持續與創新橋梁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楊豔說,近些年,臺灣海峽通道工程具體進展主要體現在西岸接線工程上。2010年底,平潭海峽大橋建成通車;2011年初,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開工建設;2013年底,福州到平潭鐵路動工;2014年中,平潭海峽大橋複線橋建成通車。
「臺海通道作為兩岸唯一一個超級陸陸通道工程,應該具有足夠的容量、完全能夠能源自給、耐久性高、具備全天候通行能力。」楊豔說,目前臺海通道工程實際上還處於一個討論預可行性研究是否必要的超前期研究階段。「在此階段認為其一定可行,甚至提出工程建設的時間表,是不切實際的。但是認為這種設想是異想天開不值得研究也不正確,臺灣海峽通道的前期研究應儘快立項、開展。」
根據臺灣海峽的自然及地質條件,通過對橋隧方案的比較分析,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等專家認為,隧道方案優於橋梁方案,可採用鐵路隧道形式,汽車通過穿梭列車背負式穿過隧道。建成後,乘坐高速列車到達對岸不到1小時,通道與兩岸路網連接,可直通各大城鎮中心。
2013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在普通國道網的東西橫線中規劃了「高雄-成都」線,在國家高速公路網的首都放射線中規劃了「北京-臺北」線,再次為臺海通道構想描繪了藍圖。
經濟、政治都存在風險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徐偉認為,兩岸在臺灣海峽通道工程上的合作既包括經濟技術上的合作,也包括政策上的認可與扶持,缺少任意一方的支持,工程都無法展開。「兩岸關係的變動將直接影響工程的存續,作為工程開工的一個先決條件,必然要求雙方能夠確保政治風險不會發生。」
徐偉指出,跨海工程的經濟風險在於建設投入和經營產出兩個環節中。在漫長的工程建設過程中,匯率利率浮動、通貨膨脹、設計變更、賠償、意外事故等均會造成成本上漲,同時,由於工程資金是根據初始計劃逐步投入,工期延續得越長,各類與工程建設本身沒有直接關係的支出會越大。
在經營方面,跨海通道建成後應能夠產生足夠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作為對投資方的回報。徐偉表示,即使從現在開始準備,完工也要在本世紀中葉。彼時,隨著海上、空中交通技術的發展,該跨海工程能否滿足規劃時的要求,發揮應有的作用,將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臺灣是西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附近地區是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段之一,這是不可輕視的自然風險。」臺北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餘烈指出,在具體的施工技術方面,可能的風險在於施工工藝選擇、施工過程的排水、隧道止水、高壓下襯砌設計、防水和耐久性、防災及通風設施設計等。
通道論證需兩岸民眾廣泛參與
專家認為,由於臺灣海峽跨海工程將會由兩岸合作完成,因此確定一個合理的聯合管理模式十分重要。但兩岸現有的體制機制不同,不論是確定管理團隊還是融資模式上,都還存在一定的管理風險。對此,徐偉建議由大陸和臺灣各出資一部分資金,再向社會融資一部分,整個項目的管理、經營權歸兩岸共同所有,所得收入作為對社會融資的償還。
「修建臺海通道也需要在規劃階段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上有精確的預判。」臺北市結構工程工業技師公會常務理事柯鎮洋認為。
王夢恕表示,在臺灣海峽複雜的地質——地震——海洋環境下建造長達130多公裡通道工程,不僅投入資金浩大,而且建造工程施工條件極為艱難。兩岸同胞只有通過共謀共策,並匯集各個工程專家的智慧,探索促進該項目巨型工程規劃設計,以期取得最符合自然條件,又大大節省資金和建造期的科學方案。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衷平還指出,臺海通道建設的提出和論證,長期以來是以民間學者為中堅力量、以學術交流為形式,論證工作總體上相對封閉,信息公開與成果共享程度低,普通民眾難以參與。
「沒有兩岸民眾廣泛參與,臺海通道論證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尤其在環保論證上。臺海通道建設,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服務兩岸的便捷與綠色出行,充分尊重公眾的環境知情權與參與權。」 衷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