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不曾有遊玩公園的計劃,我想去的是人多熱鬧的地方,以為那才是觀察美國社會的場所。四月十九日是星期天,又是耶穌基督的復活節,前來陪同我的一對華裔美國人夫婦說所有大小商場和店鋪這天都打烊歇業,歡度佳節,幾乎沒有可以一去的熱鬧場所,建議不妨一遊中央公園。公園內有都市藝術博物館動物園、溜冰場、網球場、綠油油的草坪、彩色繽紛的花圃,此外還有大水庫以及可供泛舟的綠湖。到公園去度過清靜的半天,倒也是好主意,我欣然從命。
越走近中央公園,馬路上越發熙熙攘攘,人流塞途,公園內更是紅男綠女摩肩擦背,擠得水洩不通。正是個熱鬧所在,我不禁喜形於色;旁邊的華裔夫婦看到我興高採烈的樣子,也會心地笑了。 著名的紐約中央公園面積遼闊,長度跨越六條馬路,寬度伸延三條馬路。我們一走進公園大門,只見有一個黑頭髮黑眼睛的年青人蹲在地上,旁邊國了一群人。我擠進去一看,他正在地上用彩筆描繪圖案,其形狀和組色,極象拉丁美洲的印加古典繪畫圖案。他一邊畫著,一邊拾頭看 看圍觀的人們,當 發現別人的眼神懷有驚奇和稱許,並聽到噴噴讚嘆聲,不禁得意洋洋起來。這時我耳邊響起一陣音樂聲,趕上去一看,原來有幾個人正用薩克索管、大提琴和吉他在演奏支曲子,但並不曾吸引什麼觀眾,因為不遠處又有幾個人在表演雜耍,卻觀者如堵,熱鬧非凡。
在公園裡碰到諸如此類的表演,在我生平所逛公圓還是首次見到,不免感到新鮮。華裔夫婦說,這些人都自認為有一技之長但絕非專業人員,利用休息日自發地到公共場所來露手,或以自娛,或為招引別人注意,也是人生一件快事。這大概是美國人性格的某一側面吧。 因為公園裡擁擠不堪,我不時覺得有一種特別的氣味直往鼻孔裡鑽。是外國人身上酒的香水嗎,但這絕非香味;是汗臭嗎,這正是春光明媚的季節,何來汗臭?我正在納悶,旁邊的華裔夫婦已提出問題了:「聞到什麼味道沒有?猜猜這是什 麼味道?」我哪裡猜得出來! 「這是大麻的味道。」聽我的朋友一說,我嚇了一跳。早聽說在美國有不少人吸毒,但沒想到在公園裡也吸毒。我環顧左右,卻看不到有什麼人在吸毒的跡象。我的朋友又提醒我往意抽香菸的年青人。我一下明白了:毒品是填在香菸裡抽的。
用毒品,在美國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毒品的種類很多,較普遍的是大麻,海洛因、....有的狀如粉末,可以塞在香菸裡抽,或撒在紙上用鼻子和嘴巴吸進體內;有的則制為針劑,用以注射。固然,吸毒的有老年和壯年人,但更多的是青少年人;不但黑人吸毒,白人也吸毒;不但窮人吸毒,百萬億萬富翁的子侄也吸毒。總之,這是個涉及面很廣涉及的人數眾多的問題。畸形的社會,造成畸形的社會心理,人們,尤其是年青人感到苦悶煩惱,或者從毒品中尋找刺激或者從毒品中求得麻醉。說到這裡,我的朋友夫婦不禁為十年、二十年後的美國社會表示更大的憂慮,因為這些吸毒的年青人長大了,成為各企業、團體、機關的骨幹,遍布於每一角落,那時的美國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美國呢!聽著他們的話,我立即想起我在美國的三十一天中所看到的美國電影,其中也有以吸毒品為題材的作品。《靶子》說的是一個從越南戰爭前線復員回國的美國軍人,靠做小雜工為生,正在窮極潦倒之時,被一販毒集團看中。販毒集團企圖利用他走私夾帶毒品,他也看到毒品給美國青年人帶來的危害。他想消滅販毒集團,雙方終於爆發激烈鬥吸,他把販毒集團成員殺光,而自己也追體鱗傷,奄在待斃。
在洛杉磯一九八一年國際電影展覽開幕式上放映的影片《大西洋城》,說的也是一對男女青年為攫取販實毒品的不義之財,最後被販毒集團釘梢,雙雙逃亡的故事。美國有一些電影還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社會問題的。有了在中央公園的親身見聞,我想美國電影界人士總也是痛感於他們社會嚴重的吸毒問題,因而創作了觸及時弊的作品吧。這些影片都揭露了販毒集團的罪惡和吸毒者之墮落;《靶子》還歌頌了與吸毒和販毒作鬥爭的美國式的「英雄人物」。但我總覺得影片的主題開掘得都甚為膚淺,而幾乎不曾觸及造成吸毒的社會原因和從根本上解決吸毒問題的辦法。這也許是我出於要別人「拔高主題」的苛求。美國社會矛盾的特殊產物,只能依靠社會矛盾在自身的發展中予以解決,在這方面,美國的電影工作者未必有什麼靈丹妙藥。四月十九日耶穌基督復活節,我逛了紐約的一處熱闊場所,接觸到了美國社會的一個陰暗側面。這是我在美國的最後一天,四月二十日我便離開美國飛國上海了。
一想到回上海,我心中浮起暖流。啊, 上海!啊社會主義祖國!我馬上就要回到你的懷抱,呼吸你的新鮮空氣了! 那麼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