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推出至今,一共有65家企業被受理,其中有5家企業來自蘇州工業園區,其中包括3月22日最早一批受理的江蘇北人機器人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和艦晶片製造(蘇州)股份有限公司。
另外,還有製藥公司博瑞生物醫藥(蘇州)股份有限公司、臨時轉向科創板的蘇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蘋果供應商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為了深入了解園區科創企業情況,第一財經記者日前到蘇州工業園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初來乍到,人們對於園區的第一直觀感受就是地域廣。根據官方資料,蘇州工業園區行政區劃面積278平方公裡,相當於3個姑蘇區。從蘇州北站驅車到蘇州工業園區的國際科技園,就有近20公裡半個多小時車程。
一位接近園區的PE/VC人士表示,目前了解到,蘇州工業園區內計劃進軍科創板的企業在10~15家左右,但是僅僅是在計劃階段。「科創板的推出速度太快了,創新企業此前對於在國內上市的概念還比較遙遠,但現在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同時他提到,對於企業來說,即便上市也僅僅是成功的開始。
不過,也有不少企業選擇觀望一段時間。園區內的一家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預計申報時間為明年下半年,公司首先要進行股改,然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券商。在券商的選擇上,該企業也較為謹慎。「雖然頭部券商號稱有優勢,但是我們發現,其他券商申報的也不少,最後還是要考慮券商團隊的資源以及對企業的支持。」他表示。
從「房東」到「管家」
據Wind統計,目前蘇州市有110家A股上市公司。
對於剛剛成立近25周年的蘇州工業園區而言,培育一家上市企業並不容易。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園區內共有5000家科技創新型企業,其中境內外上市公司共有21家。
科創板的到來,無疑給蘇州工業園區的眾多科創企業帶來了一個盼頭。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主要分為三大產業園區,其中包括國際科技園、生物醫藥產業園(下稱「BioBAY」)以及納米城。
除了給企業提供辦公地點外,蘇州工業園區還扮演著多重身份。
記者走訪中發現,BioBAY內除了路演中心外,還有保留了一層為各類產業基金提供分支辦事處。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層辦事處為BioCAPTICAL商務中心,目前仍在準備中,預計下半年開放,屆時將有數家國內外投資機構在商務中心內設立分支機構。
除了幫助園區內未上市的企業尋求融資外,蘇州工業園區針對上市企業也會提供後續的服務。一位接近國際科技園的人士表示,目前國際科技園內共有600家企業,已經培育上市的有5家。
「有些企業在上市後就會從國際科技園『畢業』。蘇州工業園區會提供新的地塊給這些需要擴大自己版圖的公司。這些上市企業仍然可享受到科技園及園區的深度服務,以及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她介紹道。
從國際科技園搬出的創新型企業中際旭創(300308.SZ)已於2017年通過重組的方式上市。作為「畢業生」的一員,其在上市前為蘇州旭創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創始人劉聖回國之初,憑著商業計劃書拿到了蘇州工業園區給予的第一筆天使投資基金。
作為「畢業生」代表,中際旭創給目前仍在園區的創新型企業提供了三方面建議:首先,要掌握行業動態及產業政策動向,依託工業園區產業園在產業聚集方面的優勢,以及相對成熟的政策扶持體系,隨時對業務發展方向進行調整。另外,充分利用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所帶來的人力資源紅利,建立高層次研發、管理人員團隊,吸引高素質、年輕化製造生產人員。最後,通過工業園區各個企業孵化平臺、創投平臺,結合自身的業務發展需求,引入戰略投資。
目前除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已經受理的上述5家企業外,根據公開資料,蘇州工業園區凌志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也已進入上市輔導階段,目標上市板塊為科創板。
第一財經記者還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園區內有一家前不久從創業板撤回材料的數據類企業也有意「重填志向」奔赴科創板。
生物醫藥企業的思慮
據了解,BioBAY集聚了430餘家創新企業,涵蓋新藥創製、高端醫療器械和生物技術三大領域。其中,已有5家企業登陸境外資本市場,另有20家企業已經完成股改或正在股改籌備上市。
據BioBAY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港交所無收入生物醫藥企業上市綠色通道上,園區有29家創新生物醫藥企業符合條件,還有8家企業將在三年內滿足條件,除了信達生物、基石藥業已登陸港交所外,亞盛醫藥已提交港交所IPO申請。
一位接近BioBAY的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除了已經被上交所受理的博瑞醫藥外,還有一家醫療器械創新公司即將向科創板提交招股書。
來自BioBAY的盛世泰科(蘇州)有限公司CEO餘強認為,科創板想做中國的納斯達克,這個初衷非常好。「創新企業本來就有周期長、風險大、回報高的屬性。對於生物醫藥企業來說,更是如此。從鼓勵創新藥發展的角度看,有了資金的支持,企業完成了創新藥研發的一個閉環。這樣一來,在逐步進行了政策、人才的大幅度改革之後,國家新藥創製這個保障民生的舉措才能夠順利實施。」
餘強回憶起2012年的一次採訪,當時他還在期望中國資本什麼時候能夠與創業者一起合奏圓舞曲。彼時,新藥研發仍需要國內藥企來擔當一部分接盤俠的任務。
餘強對於科創板的評價為:速度很快、政策靈活、卡位準確。「金融專業人士制定的政策還是考慮得比較周全的,尤其是針對中國的現狀。」他說。
作為一家醫藥企業的領導者,餘強對於科創板也有一些建議。他認為,有一些問題可能需要在今後的實踐過程中根據情況做適當調整。
「例如特別為沒有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制定的第5套標準,40億元的估值是個問題。企業本身沒有盈利,估值反而非常高,這樣將會存在三方面的風險。」他表示,一些以上市套現而不是以融資發展為主要目的的公司,將會為了上市而把估值拉高、拉虛。另外,有可能會讓一部分企業為了上市而進行原本不需要的合併等強目的性操作,偏離了企業本來應該走的道路。最後,餘強提出,科創板有比較嚴格的退市制度,這樣和40億元估值之間又產生了矛盾,對股民投資者而言存在相當風險。
他認為,上述問題如果能夠得到有效解決,生物醫藥企業在科創板的吸引力和成功率都會大幅度增加,也符合科創板建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