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查幹湖冬捕:中國最後一個漁獵部落的冰上傳奇

2021-02-23 光明日報


冬至之後,在位於中國東北的吉林省,冰雪裹嚴了大地,老百姓稱為「鬼呲牙」的寒冷正式到來。

凌晨五點,漁把頭張文已經起床了,他要帶領由55個人組成的漁獵團隊,從西山外的漁村出發,趕著馬車,到查幹湖的冰面上,把一張長達兩千米的大網送進冰層裡面,而這一網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數萬公斤大魚的收成。


就在大約一千年前的遼代,聖宗皇帝耶律隆緒也會在這個季節專程來到今天的查幹湖水域,「卓帳冰上,鑿冰取魚……春盡乃還」(《遼史·營衛志》),開創了有史料記載的冬捕先河。

一條「冰魚」穿越時空,把漁把頭張文和皇帝耶律隆緒聯結到了一起。他們隔空對話,因為那時有與今天一樣的冰雪,以及從雪線上升騰起來的火紅的貼著人心窩的太陽。車輪與太陽在同一個高度,而且都在大地上轉動,那日出,是冰湖上的馬拉出來的。

查幹湖,蒙古語為「查幹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擁有500平方公裡的廣闊面積。包括張文在內的冬捕隊共有四支,兩百餘人,都是當地的漁民。由於延續了千百年來捕魚的傳統方式,他們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漁獵部落。



查幹湖地處郭爾羅斯草原東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一萬三千餘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查幹湖邊的青山頭上就有古人類居住,考古界稱之為「青山頭人」。青山頭人以打獵捕魚為生。經過長期的積累發展,漁獵文化逐漸形成,到宋遼時期,漁獵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遼代從聖宗皇帝一直到天祚皇帝,每年春季都千裡迢迢地從京城帶領群臣及嬪妃們到查幹湖漁獵,稱為「春捺缽」,屆時會見部落首領,舉行「頭魚宴」和「頭鵝宴」。這些成為漁獵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最直接的體現。

 「冬捕可以追溯到遼代」,吉林省著名民俗專家曹保明說,「在宋遼時期,查幹湖稱為大水泊。據史料記載,遼代從聖宗皇帝開始,一直到遼代末年的天祚皇帝,每年都千裡迢迢到查幹湖漁獵,還利用這樣的機會會見部落首領,舉行『頭魚宴』。這就是遼代的『春捺缽』。」

 「捺缽」是契丹語的譯音,意思是皇帝的行營。遼代的帝王保持著先祖的習俗,一年四季居處無常,進行遊牧射獵活動,稱為「四時捺缽」。

冬天在冰下的魚因為寒冷而生長緩慢。遼聖宗忘不了的是那條來自冰下的魚肉質緊密紮實,口感香嫩爽滑。但漁把頭張文首先要做的卻不是品嘗魚鮮,而是「祭湖醒網」。


1211年,草原霸主成吉思汗染指替代遼國統治今吉林地區的大金國。駐足煙波浩淼的查幹湖邊,銳不可擋的成吉思汗通過這片大湖好像感覺到了神靈在給他某種啟示,遂安排祭湖大禮。他親率將士,將九個牛頭、九隻全羊、九壇奶酒、九碗醍醐、九束檀香、九條哈達、九枝青松、九盞聖燈分擺在祭臺之上,再升起九堆聖火,然後面朝大湖,對日九跪,對湖九拜,並口誦祭詞。

心存「萬物有靈」的漁民記錄下了這一祭湖的過程,並且由於對魚網等捕魚工具的崇拜,又增加了醒網的內容。他們希望,神靈能夠護佑他們永續繁衍、幸福安康,平安下網、收穫吉祥。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祭湖醒網」儀式逐漸固定,形成了神奇的冬捕習俗,世代相傳。

新中國建立後,查幹湖把周邊漁民組織起來,成立了漁場,仍然延續原始的捕魚方法。漁把頭張文,就是有史可查的查幹湖第十九代冬捕傳承人石寶柱的徒弟。2009年,張文一網下去打上來16.8萬公斤鮮魚,創造了冬捕單網金氏世界紀錄。


這裡曾是成吉思汗二弟的牧場。隨著遊牧民族的不斷遷徙、流動,最後定居在查幹湖畔後,又帶來了遊牧文化。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就把查幹湖所在的郭爾羅斯草原封給了其二弟哈布圖·哈薩爾。

清孝莊文太后,為了紀念自己當年在查幹湖畔與皇太極相識、相知,在其父母去世後,由其子順治頒詔,將其父母陵設立在查幹湖畔,追封其父母為「和碩忠親王」和「忠親王賢妃」,賜滿蒙文碑以彰其德。文碑是後金及清初滿族統治者實行滿蒙聯姻政策、清王朝與科爾沁關係的重要歷史見證。

 「啊!長生天,先祖之靈;啊!庇護眾生,求昌盛,求繁榮。查幹湖呵,天父的神鏡;查幹湖呵,地母的眼睛;萬物生靈,永續繁衍;都聚在查幹湖天源的懷中,都握在查幹湖地寶的手中;獻上九九禮吧,奉上萬眾心誠,湖上層層冰花,閃動八方精靈。敬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獻上九條哈達,擺上九種供品;啊!千裡冰封望祭湖,萬頃湖面競紛呈。」

祭湖詞的誦讀已經開始了。身著民族服飾的蒙古族姑娘把奶幹獻到漁工們的手上。在喇嘛的誦經聲中,漁把頭站在場地中間端著酒碗,雙手高高舉過頭頂……誦讀完成後,美麗的姑娘們將哈達繫到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人則把糖塊、牛奶等物品撒向天空,最後,所有人圍著敖包轉三圈。


上冰作業可比祭湖醒網儀式艱苦多了。

從石寶柱手上傳承下來的捕魚手藝,張文整整磨練和學習了十八個年頭。「魚越多,水越渾濁,氣泡就越多、越大。」張文說,「這些氣泡返上來以後就凍到冰裡,在冰上面,把雪清乾淨,就能透過冰層看到氣泡,也就能找到大魚群。」

凌晨五點趕馬車上冰,從冬捕過程的耗時看,是最合適的出發時間。到了之前偵測好的冰面地點,張文還要再次觀察冰層下的水流。然後,他憑著經驗,用旗子標示出下網口。負責打冰眼的四個漁工正緊盯著他的一舉一動,見旗子插下,立即手持三十公斤的鑹子,在這裡開鑿出一個一米寬,兩米長的下網眼。

與此同時,另有十幾名漁工分別在下網口兩側按照漁把頭確定的「兩翼」(方向是與正前方成70—80度角)依次作業,每隔十幾米就破冰鑿開一個小冰眼。他們要確保冰眼間的距離小於水下帶動漁網前行的穿杆的長度,這樣的300多個冰眼要一直鑿向出網口,完成「兩翼」的最終匯合。鑿冰眼要持續4個多小時。

漁工們各司其職,配合默契。鑿冰眼的同時,已經開始下網。拖著網在冰下行進的是兩根20米長的穿杆,漁工們用走鉤和扭矛,通過小冰眼控制水下穿杆按規劃的方向前進,並完成對水下魚群的最後合圍。


▲ 冬捕的漁工們

出網口是這些冰上的男人們認為最幸福的地方。領網的漁工用塔鉤把大絛和網固定在一起,然後掛在絞盤上,矯健的駿馬拉動絞盤,帶動大網出水,這一過程又要持續四五個小時。隨網而出的,是一條條銀色的大魚,它們翻出冰眼,騰躍半空,帶上來的水花飛濺到漁工們的笑臉上。

這笑容綻放了千百年。

「祭湖醒網,祈福豐收」的神秘和期盼,「馬拉絞盤,冰下撒網」的原始和壯觀,讓查幹湖冬捕聞名世界。2008年,這一捕魚形式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遊牧文化傳入查幹湖後,與漁獵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逐漸融合。祭湖是遊牧民族尤其是蒙古族的體現,祈望豐收、平安;醒網是漁獵文化的體現,目的是冬季打魚前把沉睡在庫房裡的網「喚醒」。查幹湖處在受滿蒙遊牧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同漁獵文化產生了衝突。到了一定時期後,遊牧民族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逐漸接受了漁獵文化,形成了今天的「祭湖醒網」儀式。在中原農耕文化進入查幹湖地區後,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口逐漸增多,原有的漁獵、遊牧生活方式已不能滿足牧民們的生存需要。為了解決吃的問題,逐漸把農業和漁業、牧業結合起來,三種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影響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後形成了今天的查幹湖文化,這是查幹湖文化形成的大背景。

剛剛出水的魚,在零下二十攝氏度左右的天然大冰箱裡迅速冰凍,並被送到漁場分揀裝箱,依靠著現代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統,漁獵部落裡洋溢的幸福感通過每一條魚會在一天之內傳送到祖國各地。眾多家庭主婦施展她們的巧手,美味就這樣鮮活了百姓們尋常的日子。

細心的人們發現,查幹湖冬捕收穫的沒有小魚,很多都在五六公斤以上。秘密在哪裡?原來,漁民間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冬捕用的網必須具有六寸以上的網眼,這樣一來,就只能捕捉到五年以上的大魚。涸澤而漁,是漁獵部落的絕對禁忌。

為了保持良好的生態,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查幹湖漁場曾經封湖三年。從1995年開始,每年投放魚種50萬公斤左右。

由於拒絕使用現代機械,沿用原始捕魚工具的查幹湖冬捕徹底避免了對湖水的汙染,所產魚類居國家級綠色食品前列,被國際組織認證為有機食品。查幹湖的魚以鱅魚居多,就是我們常說的「胖頭魚」,此外還有鯉魚、鯽魚、鰱魚,等等。

傳承著冬捕技藝的漁獵部落的人們,展現出來的,既是與自然的對抗,更是對自然的依賴。位於祖國北方的這片大湖,千百年來孕育出了中華民族特殊的生存方式,也因為那份古老,那份智慧,給冷酷的冬天,注入了炙熱的感情和力量。

查幹湖「全魚宴」是前郭爾羅斯根據查幹湖盛產鯉、鰱、鯰、鯽、鱅等15科68種野生魚類的實際推出的極富地方特點,極蘊民族特色、極具大眾口味,有極高營養價值的地方傳統名宴。

 「全魚宴」以查幹湖的野生鮮魚,特別是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AA級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查幹湖「胖頭魚」等為主料,經燉、煎、炸、爆等獨特的廚藝加工,用小僅幾釐米長,大至十幾斤重的十幾種甚至幾十種查幹湖野生鮮魚做成冷、熱、生、熟俱備,軟、嫩、酥、脆俱全,香、甜、麻、辣俱有的豐盛宴席。查幹湖全魚宴按季節的不同,所選用鮮魚的種類、數量也不盡相同,但四季口味卻都不失鮮美。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中華文化溯源(gmrbjzb)融媒體工作室

作者:鮑盛華

攝影:張春輝、鮑盛華(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陳陸寒


相關焦點

  • 查幹湖冬捕:漁獵部落的魚舞盛世
    查幹湖人已將古老的傳統漁業生產生活方式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大公網1月24日長春訊(記者 盧冶)踏著冰雪,迎著寒風,數九寒天的東北,每年的元旦前夕,都會迎來一年一度的盛會——中國吉林查幹湖冬捕漁獵文化節。
  • 又是一年冬捕時!傳奇的查幹湖冬捕文化發掘者開講了
    曹保明的努力,他是查幹湖冬捕文化的發掘者。,在漁家,行走、尋找、記錄,用了30多年,一點點地進行搜集和整理,終於記錄下了最後的漁獵部落。漁獵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概念,查幹湖地區獨特的漁獵文化就體現在它的破冰捕魚上。我們都知道一般捕魚大多在夏季,行船撒大網去捕撈。為什麼在東北查幹淖爾地區的漁民要在冬季捕魚呢?因為,這個地區每年有五個月的時間是處於冰封水凍期,這時怎麼捕撈湖泊江河中的魚呢?那麼自然就產生了鑿冰捕魚的方法——我們現在稱之為冬捕,這是一種獨特的漁獵方式。
  • 賞雪戲冰觀魚舞 原始冬捕盡奇觀 ——查幹湖冬捕「頭魚」贏得99萬...
    每年12月末,是查幹湖冬捕的黃金期。能夠親歷冬捕現場,對話漁獵「傳人」,體驗和感悟古人生存的文化形態,是難得的經歷。
  • 查幹湖,最後的漁獵部落
    文|老樹(鄧輝)查幹湖 ,你從遠古的洪荒中走來,白毛風捲起了鹼蓬草,伴著馬蹄聲聲,在冰雪的湖面上呼嘯……薩滿的神鼓敲響了黎明前的漁火;成吉思汗的膜拜,感召了人們對查幹淖爾的嚮往……塔虎古城你沉睡了千百年;孝莊的魂 護佑著美麗的科爾沁草原……不知何時起,馬拉爬犁,一張大網,一個絞盤,一群青山頭的土著,完成了歷史漫長的蛻變,成就了古老聖湖最後的漁獵部落……——題記
  • 本報今日直播查幹湖冬捕足不出戶觀看火辣冬捕現場
    (原標題:本報今日直播查幹湖冬捕足不出戶觀看火辣冬捕現場)
  • 查幹湖冬捕,來自遠古的漁獵文化,化身為冰雪旅遊的大熱門
    這裡遲至遼代就已成為契丹貴族捕魚的地方,也是冬捕漁獵文化的發源地,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冬捕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保留至今的遠古漁獵方式。查幹湖所處的地方是松花江畔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也稱查幹淖爾,在蒙語中的意思是「白色的湖」,處於嫩江與霍林河交匯的水網地區,屬於霍林河尾閭的堰塞湖。這個吉林省最大的湖泊水域面積達420平方公裡,居全國淡水湖前十位。
  • 最後的漁獵部落,被這首歌唱出了異樣的風情,查幹湖冬捕即將開幕
    美麗的查幹湖位於北緯45度,吉林省西北部查幹湖資源多種多樣,得天獨厚。是遼、金、元幾代帝王巡幸遊樂的漁獵之地。2007年8月1日,查幹湖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而以查幹湖冬捕為標誌的漁獵文化也成為其文化遺產之一。
  • 因《舌尖上的中國》聲名大噪的查幹湖,冬捕究竟有什麼魅力?
    每當天剛蒙蒙亮,身著羊皮襖、軍大衣,頭戴狗皮帽的參加冬捕的東北漢子,就一起跳上馬拉爬犁,浩浩蕩蕩出發冰上工作。雖然科技不斷進步,工業捕魚也已有了很大發展,但當地魚把頭始終保留著傳統的冬捕前的種種儀式,傳承保持著用傳統的捕撈方式進行冬捕作業,這讓人不禁肅然起敬,心存敬畏。收網和下網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當收網結束後,成千上萬條肥碩的魚兒在冰面上跳躍、湧動、鋪陳開來,這一網幾十萬噸的出魚的罕見景象僅查幹湖可見。整個冰湖面處處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查幹湖冬捕,一條一條大魚躍冰而出
    這是北國最後的漁獵部落,這是令人熱血沸騰的古老狂歡,也是苦寒之地從未失卻的浪漫。走近冬捕之時的查幹湖,像是走進一個夢幻與現實交界的地方。雖是苦寒之地,卻仿佛擁有上天的護佑。耳邊響起的質樸的吆喝,似乎迴蕩著遙遠時空的訊息。人們在這裡奮力地穿透封鎖,讓一條一條大魚,從冰天雪地的幕布上傾瀉出來,同時也透露著生活的秘密:生機總在絕望的背後,對待嚴寒最好的辦法,就是火一樣的熱情。
  • 2016查幹湖冬捕明日開幕 行車路線攻略
    松原市區——琿烏高速路——查幹湖出口——查幹湖景區——安代路環湖大壩——青山頭——開幕式主場地2016年12月28日—2017年2月28日查幹湖旅遊度假區傳承古老漁獵文化,打造特色冬捕經濟(2)冬捕專場表演。農曆春節後,推出冬捕專場有償表演,引導遊客參與捕魚活動。(3)冰雪娛樂園。在查幹南湖入湖口西側,劃出5萬平方米場地,建設冰雪舞臺、冰瀑布、雪景造型、人工霧松林、冰滑梯、雪雕、冰雕等,安排馬拉爬犁、狗拉爬犁、滑冰、冰車等娛樂項目,同時開設冰上餐廳,賞冰雪、品鮮魚,舉辦冰上特色餐飲活動,吸引遊客到此遊玩。(4)冬泳表演。
  • 查幹湖冬捕又大豐收?頭魚售出300萬,產量太多還做起了「電商」
    查幹湖,中國十大湖之一,冬捕活動自古發展到現在近千年時光東北地區向來都被稱為是一個整體,主要是因為這裡的地域人文很相似,多數都是當年闖關東的時候留下的文化結合環境造就的。不過在闖關東之前,東北也有一些民俗已經流傳很久,就比如這個查幹湖冬捕就是其中一個。查幹湖冬捕也就是查幹湖冬季冰雪漁獵。
  • 原始冬捕世代傳續 冰上魚舞盡展奇觀
    能夠親歷冬捕現場,對話漁獵「傳人」,體驗和感悟古人生存的文化形態,是難得的經歷。  從拜天拜水拜魚神,到徒手抓魚或用刀叉獵魚,再到融合了漢族漁獵的「大拉網」,查幹淖爾人原靠著始漁獵技藝世代傳續,繁衍生息。  如今,這裡是中國北方「最後的漁獵部落」,蒙古族草原文化、東北漁獵和農耕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獨特漁獵文化,歷經歲月,仍然熠熠生輝。
  • 查幹湖冰雪漁獵文化節向您發出「溫暖邀約」!
    查幹湖冰雪漁獵文化節歡迎您10月23日,「趣吉林·滑唄」雪場開板系列活動暨2020-2021吉林省冰雪季啟動式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松原市參加了此次發布會,全面對外宣傳推介查幹湖冰雪漁獵文化,進一步提升了我市的旅遊品牌形象和影響力,有力的推動了松原市冰雪市場繁榮和區域經濟發展。
  • 查幹湖漁獵人最大規模的冬網捕魚,單網最高產量16.8萬公斤
    ,查幹湖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依託自身優勢,脫穎而出,榮膺「2016最美中國榜——首批最具影響力特色節慶」稱號。圖說:聖湖神壇查幹湖冬捕——吉林八景之一查幹湖冬捕,又譽為冰湖騰魚,吉林八景之一。是一年一度的「中國·吉林查幹湖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最壯觀的一項節慶內容,每年的12月下旬開始(開網),至次年的1月下旬結束(收網),鮮魚年產量可達百萬公斤,單網最高產量16.8萬公斤,以「規模最大的冬網捕魚」創造金氏世界紀錄。
  • 回放 直擊查幹湖冬捕盛況 頭魚拍出999999元
    回放 直擊查幹湖冬捕盛況 頭魚拍出999999元
  • 農曆中國|十一月十二 · 冬捕
    把冰河變成牧場隆冬也有好收成每年12月底,查幹湖都將迎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這也是她一年中最熱鬧最壯觀的時候,一場充滿北方原始漁獵氣息的冬捕即將開始。自古以來,查幹湖就是逐水而居的古代蒙古族的漁獵區。被稱作 「查幹卓爾」,意為 「白色的泡子」或「聖水的湖」。這裡水草肥美,即使是寒冷的冬季,厚厚的冰層下也聚集著成群結隊的魚兒。
  • 因《舌尖上的中國》聲名大噪的查幹湖,冬捕究竟有什麼魅力?
    每當天剛蒙蒙亮,身著羊皮襖、軍大衣,頭戴狗皮帽的參加冬捕的東北漢子,就一起跳上馬拉爬犁,浩浩蕩蕩出發冰上工作。雖然科技不斷進步,工業捕魚也已有了很大發展,但當地魚把頭始終保留著傳統的冬捕前的種種儀式,傳承保持著用傳統的捕撈方式進行冬捕作業,這讓人不禁肅然起敬,心存敬畏。收網和下網一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當收網結束後,成千上萬條肥碩的魚兒在冰面上跳躍、湧動、鋪陳開來,這一網幾十萬噸的出魚的罕見景象僅查幹湖可見。整個冰湖面處處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查幹湖第十九屆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12月28日開幕_吉林廣播網,吉林...
    本屆「旅遊節」由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松原市人民政府主辦,由前郭縣人民政府、查幹湖旅遊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承辦,以「牢記殷殷囑託、守護金字招牌、傳承漁獵文化、展示冬捕奇觀」為主題,活動歷時2個月,到2021年2月28日結束。
  • 陌陌阿澤直播查幹湖冬捕 場面震撼引眾人圍觀
    近期,陌陌阿澤在查幹湖冬捕的現場直播,從鑿穿的冰洞裡下網進行捕撈,捕撈上來的魚隨著漁民用網兜慢慢撈到湖面,大魚小魚混雜,各種魚和蝦混雜。混雜的魚堆裡有一條罕見的淡水之王黃鑽魚,因其稀少,阿澤沒有介紹過多信息,但按照冬捕慣例,冬捕出頭網最大的魚拍賣價格,25斤左右價值超過百萬。查幹湖是目前中國北方唯一一個依然保持著用傳統的捕撈方式進行冬捕作業的原始捕魚部落。早在遼金時期就享有盛名,皇帝帶妃子冬捕,大擺魚頭宴,一直流傳至今上千年。如今,查幹湖冬捕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冬捕前還要進行祭湖儀式。
  • 吉林查幹湖冬捕節,4大看點,5星推薦!
    冬季來了,不少小夥伴問我去東北可以玩什麼,這倒是讓我想起前些年去吉林參加的查幹湖冬捕節,查幹湖每年都在12月底舉辦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場面盛大熱鬧,我想,這大概是冬季的吉林最熱鬧的時候了,所以想去東北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這個節日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