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甲型H1N1流感單日確診個案屢創新高,讓人想起香港第一宗甲流確診個案。5月1號,一名墨西哥籍男遊客,在香港被確診患有甲型H1N1流感,這也是亞洲第一宗甲流個案。隨即帶來了一場流感驚魂,香港應變級別即刻提升到最高級。為了防止疫情的擴散,香港特區政府決定,立即封鎖這名患者曾住過的香港灣仔維景酒店。那麼近300名住客和員工在酒店內經歷了怎樣的七天呢?他們現在的生活狀況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就跟隨我們的記者一起重訪香港灣仔維景酒店。
拖著大包小包行李的遊客、忙忙碌碌的工作人員,如今的灣仔維景酒店,一切恢復如常,絲毫看不出多日前的緊張。可剛進酒店,記者就被請到一旁,原來每個進入酒店的人都要接受體溫測量和登記,還好,一切正常。
趙經理:「今天很好的,入住率是百分之一百,全都住滿了,後面的也都預定了出去。」
趙汝飛是酒店的總經理。隔離期間,他可稱得上是最前線的領軍人物,帶領著酒店員工一起,順利度過了那不同尋常的七天。他告訴我們,酒店重新開業以來,生意恢復的速度超 過了預期,甚至還有當時被隔離的客人再次回來入住。另外,由於香港新流感疫情目前並沒 有放緩的趨勢,所以,酒店採取了很多預防措施,比如公共空間每隔一小時就要消毒一次,這樣的措施使得入住酒店的客人更加放心。
北京客人:「還是很放心,因為消毒很徹底,港府措施很全面。」
湖北客人:「不擔心,新流感沒那麼可怕。」
看來客人們對酒店的衛生安全充滿了信心,那麼隔離期間,這裡是什麼樣子呢?趙經理帶著我們走到酒店各處,雖然,現在每個地方都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可在被隔離時,很多場所都有了新的用處。
趙經理:「這個餐廳在當時就變成了一個醫務中心,每天給客人測量體溫,政府人員在這裡向客人解釋工作。」
趙經理告訴我們,雖然隔離結束了,但與客人之間的情誼還在延續,在網絡上,他們依然保持著聯絡,而這裡面,也記錄了那七天來的故事和情感。現在回想起來,趙經理說,一切發生的太突然。
趙經理:「我本來是要去看我父親,他剛做了一個很大的手術,6點多鐘,同事打電話給我,嚇了我一跳,趕快跑到了酒店。第二天政府就做了解釋,讓大家了解是怎麼回事,我也通過廣播用三種語言向大家通告情況。」
儘管做出了必要的解釋和一些安排,但窗外滿是警察和媒體,酒店內則是高度戒備的抗菌保護工作,面對如此不期而遇的隔離,就算是再沉穩的人,也都會出現情緒的波動,不僅擔心自己是否已被感染,更加難以接受的是失去自由的感覺。
趙經理:「那個時候是沒有笑容的。有些客人很激動,很希望趕快出去。」
酒店員工Stephen:「每天碰到他,他都在發脾氣,連警察都不放過。」
這個發脾氣的韓國人叫Jimmy,常年居住在美國,這次來香港談生意,本來預定了4月底入住酒店,後來改為了5月初,就是因為這個小小的改變,時差還沒倒過來的他,就被隔離了起來。開始的兩三天,酒店裡所有的人都見識到了他的暴躁脾氣。可是後來呢,他卻對酒店變得依依不捨。
酒店員工Stephen:「我就跟他聊天,給他講故事,平穩他的情緒。後來就成了朋友,前些天他帶著朋友又回到酒店住了。」
被隔離的客人在最初兩三天多少都會有些情緒不穩,在信息發達的今天,他們通過神通廣大的網絡,發洩著自己的不滿。這段網際網路上的視頻,正是隔離期間一位客人自拍後上傳的,當時的房間非常凌亂,那時酒店遇到了什麼情況呢?
酒店員工黃先生:「當時客房部只有7個人,平時客人們白天都是出去,我們可以分別打掃,那幾天,所有人都呆在房間裡,幾個人打掃全部的房間,幾乎是沒有休息,非常的辛苦。又派其它部門人過去,情況才好一些,恢復了。」
記者孫霽:「在隔離的日子,這裡是無法進入的禁區,媒體只能透過這些玻璃窗向公眾報導裡面的情況,儘管薄薄的玻璃窗將酒店內外隔成了兩個世界,但卻無法阻擋人們傳遞彼此之間的關愛和溫情。」
隔離期間,所有的工作要從最基本的日常需求開始,首先要解決吃飯的問題。被隔離的住客近300人,每天三餐就需要差不多1000份食物。另外,這些人來自近40個國家地區,要滿足他們的不同口味,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趙經理:「第一天政府不知道店內情況,送的盒飯大多是中餐,外國客人不習慣吃這些食物。」
當外面的人了解到這一情況,問題馬上得到了解決,之後,只要酒店裡面的人有需要,港府和相關機構都會想辦法提供,而普通的香港市民也將他們的愛心傳遞了進來。
趙經理:「這些東西都是周邊的餐廳提供的,我們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免費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
燒鵝、匹薩、漢堡、親手做的蛋糕、小點心,大量的水果、飲料,還有很多供住客打發時間的雜誌、書籍,都源源不斷的送到了酒店。香港就是用這種方式,讓所有人感受到了她的人情味。
吃的問題解決了,為了讓住客們在隔離的日子裡也感受到快樂,酒店還使出了另外一個妙招。
趙經理:「我們還提供了啤酒、葡萄酒,老外有酒喝酒高興了。」
從旅客的膳食、房間清理、起居需要,到訂機票、酒店,派送禮品包等等,酒店一一統籌,差不多是有求必應,另外加上住客們發現自己並沒有被感染,前幾天的不安與焦慮一掃而過,他們也開始享受這段被隔離的日子。
趙經理:「後來大家都不呆在房間了,很多人都不坐電梯了,都走樓梯,很多人,大家都變成朋友了,當時握手不方便,於是有客人發明了擊肘問候,來代替握手。」
就這樣,美酒加美食,各種party,擊肘問候,大家從不相識變成了朋友。狹小的空間,抬頭不見低頭見,很容易日久生情,於是,不僅有友情,還產生了愛情故事。
趙經理:「這對澳大利亞的遊客,從不相識後來走到了一起,確定了戀愛關係。」
隔離的日子,酒店員工花了不少心思安排一些活動,儘量讓客人們過得開心些,但他們本身也是被隔離的對象,而且當時的服務工作更加複雜和困難,好在支持的力量及時出現了。
趙經理:「這張照片是當時酒店其他分店的員工,董事長來慰問我們,給了我們支持。這是所有的維景酒店的人籤名為我們打氣。」
站在窗外的同事、還有市民們的支持和鼓勵,讓被隔離的員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尤其是一場特別的生日party。過生日的員工正是與那位韓國客人成為朋友的Stephen,這樣的生日令他終生難忘。
酒店員工Stephen:「這種經歷不要再有了,一次已經足夠了。」
趙經理:「隔離不是件好事情,但後來變成了好事。最後一天,我們準備了一場party」
被隔離的最後一夜,人們已經變得興奮,在酒店大堂裡,很多客人扯下了口罩跳起了舞,還有客人親手做了紙箱募集小費,向這些天來為他們提供周到服務的酒店員工們表示感謝,此時的人們相互舉杯,用歡笑迎接第二天解除隔離的一刻。
記者孫霽:「5月8日晚8點30分,七天的隔離期終於結束,當這扇大門打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張張笑臉,也許在隔離之初,很多人會有一些擔心,但是在我們重訪酒店之後就會了解,為什麼在解除隔離的那一刻,人們會帶著笑容由衷的說出那一句:I love 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