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設慰安所求保護民族純潔 混血兒超15萬

2020-12-14 環球軍事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為實施佔領的一支美軍行進在東京街頭,突然對面急速駛來一輛滿載人員的卡車,美軍迅速散開準備迎戰。車到近處,跳下一位男性,指著滿車的年輕女性對美國大兵說:「這是供你們享用的。」原來是特殊慰安設施協會(PAA)前來慰問,美軍指揮官一時張口結舌,不知如何回答。實際上,為美軍提供性服務是戰爭結束後日本政府開展的第一項工作。

戰爭期間,日本政府首腦清楚地知道日本軍隊在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地對女性進行的強姦、姦殺等令人髮指的罪行,因而以為佔領軍也會對日本女性施加類似的行為。所以在戰爭結束後第三天、即8月18日,警視廳保安課召集花柳界代表,商議建立面向佔領軍的特殊慰安設施,並以內務省警保局長的名義向各府縣拍電報,傳達其內容。

8月26日,花柳界組成「特殊慰安設施協會」,同時從政府得到巨額補助金和大批相應的物資。當時的大藏省主計稅局局長、60年代初任首相的池田勇人沾沾自喜,「拿出一億日元來保護日本民族的純潔,比較廉價。」「協會」在各大報紙和街頭刊登廣告,聲稱「處理戰後事宜的國家緊急設施需求新日本女性」,並提供衣物、食品以及住處等優惠條件。當時日本處在戰後混亂時期,生活困難,絕大多數人缺乏食物、住處,因而大批不知內情且為生計所苦的年輕女性紛紛應聘。東京地方政府在銀座、大森、立川、調布等地設立20多處特殊慰安設施,各地也有類似設施,全日本約有20多萬女性從事這種職業。開張以後,美國大兵蜂擁而至,短時100日元,過夜300日元。

8月28日,「協會」在東京皇宮前廣場成立誓師大會,在其宣言中明確寫道:「作為處理戰後事宜的一項國家緊急措施,其困難的工作是通過我們的職業慰問佔領軍。數千名『昭和的阿吉』組成人牆,阻止洶湧的波濤。與那些英靈一道維護民族的純潔,成為維護戰後社會秩序基礎的地下支柱。」也就是說,雖然從事這種職業的女性將成為佔領軍士兵性慾的犧牲品,但以此為代價,可以換取其他多數日本女性乃至大和民族的純潔。因此,這些慰安婦也稱為「特別女子挺身隊員」。

19世紀中期,「黑船來航」後,日本被迫開國。1856年8月,美國總領事哈裡斯到達日本伊豆半島的下田,開設領事館,並脅迫幕府籤訂《日美通商條約》。為拉攏哈裡斯,緩解壓力,幕府官員為其包「二奶」,那女子就是「阿吉」。當時17歲的漂亮藝伎齋藤吉被迫與戀人分手,藏嬌於哈裡斯的金屋中。儘管兩人很快分手,但成為世人難容的「洋婆子」,終日與酒相伴,最後投河自盡。「昭和的阿吉」意指佔領時期的部分女性要像幕末年代的阿吉那樣,為國家的利益犧牲自己。

正如阿吉的獻身並沒有阻擋住《日美通商條約》的籤訂那樣,特殊慰安設施裡的女性也沒有發揮預想的作用。因為性病在軍中流行,美國國會也加以聲討,盟軍總部遂頒布廢除公娼制度的指令,特殊慰安設施隨即在1946年3月關閉。迫於生計,多數慰安婦變成街頭娼妓,其他女性也加入進來,成為主要向美軍士兵出賣肉體的「邦邦女郎」。結果出現了大量混血兒童,據估計總數有15-20萬人。

1946年秋,三菱財閥創始人巖崎彌太郎的孫女澤田美喜乘坐擁擠不堪的列車途經德川家康一戰得天下的關原時,突然行李架上的一個小包裹掉到她的手中,躊躇之間,引起警察的注意。打開一看,是一個黑嬰兒的屍體。警察和乘客均以為她是孩子的母親,情急之下,她只好大聲喊叫起來:「列車上有沒有醫生啊?請給我檢查一下,是否剛生過孩子。」此時一位老人作證說,包裹是另外一位年輕女性帶上來的,但那人在中途下車了。就在此時,澤田美喜的耳邊響起一個聲音,「既然你在瞬間做了這個孩子的母親,為什麼不做其他這種孩子的母親呢?」

澤田美喜決定收養受人歧視的混血兒。當時正在解散財閥,家族無能為力,最初的170美元捐款來自在巖崎家做護理工作的伊莉莎白・桑達斯夫人,因而1948年2月1日開設的收養所稱為「伊莉莎白・桑達斯之家」。消息傳開以後,經常在收養所的庭院、小路、隧道裡撿到混血嬰兒,從最初的兩人很快上升到百餘人。收養所受到當地居民的非難,認為混血孤兒是戰敗恥辱的象徵,佔領當局也指責說是通過收集混血兒煽動反美情緒。因為其他家長的強烈反對,附近的神奈川縣大磯町小學校只好表示另闢校舍接受這些兒童入學,但澤田美喜決定在收養所中設立小學和中學。收養所開設30年,人數超過1100名,其中半數為美國及其他海外的家庭領養。

1982年5月,澤田喜美在西班牙旅行中患病去世。

儘管絕大多數混血兒的命運不得而知,但那首悽涼、委婉、刺人肺腑的電影《人證》的主題曲《草帽歌》時常在耳邊迴響,主人公回日本尋找生母卻被生母所殺的命運大概是混血兒的某種歸宿吧。

據統計,在1947年至1961年的14年內,共有4.6萬個美國男人同日本女人結婚,並生兒育女。《人證》的故事情節由此開始:一個窮困潦倒、流落街頭的前美國黑人士兵臨死前告訴兒子一個秘密,其母親是日本人,並故意撞車為兒子籌措路費。兒子滿懷希望地攜帶物證――兒時的草帽和詩集到日本尋母,結果橫屍東京街頭。日本警方經過周密細緻的跨國調查,終於真相大白,兇手就是死者的親生母親――著名的服裝設計師。當年這個女人為生計所迫,與一名美軍黑人大兵生下一子。由於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美軍當局只準孩子隨父親回國,結果母子天各一方。這位女子在悲痛之餘,隱瞞以往,苦學上進,終於出人頭地,並建立新的家庭。丈夫為國會議員,兒子亦長大成人。在舊傷已痊癒之際,突然一個黑膚色兒子闖入生活。眼看地位名利就要為丟臉的過去而崩潰,她試圖用金錢打發這個不速之客,但兒子不為所動。婦人立起殺機,裝作親熱,卻將利刃捅進兒子的胸膛,但刺到一半手軟。兒子頓時完全心死,自我了斷。另外一個兒子因逃避車禍之罪逃到美國,死在美國警察的槍下。得知兩個兒子均已死亡,在獲得大獎的晚會上,悲憤欲絕的母親滿懷深情地朗誦了《草帽詩》,然後駕車奔上山頂。忠於職守而又富於人情味的警察,網開一面,讓這位母親跳下懸崖,免遭受辱的審判。此時,一頂草帽悠然飄向山澗,感傷的主題歌隨之響起。

由政府出面開設慰安所招待佔領軍,是來自傳統文化接近自然的天性,還是戰爭時期政府組織慰安行為的慣性?美國歷史學家約翰・道爾在其《擁抱失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第四章中詳細分析了佔領初期的上述社會現象,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日本民族的某些特性。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未名外國史叢書》,有關日本的選題就有《近代天皇與天皇制》、《東京審判》、《白江口之戰》、《江戶時代》等,宗旨是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突出趣味性、故事性,使讀者可以輕鬆閱讀。也許引人入勝的細節正是理解各國歷史的重要途徑。

相關焦點

  • 二戰後日本人長高11釐米,美軍製造的20萬混血兒,真改善了基因?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討論一個話題:二戰美軍佔領日本後,因為日本政府採取了「用漂亮女人來安撫暴躁大兵」的政策,所以最後留下了15萬-20萬的混血兒。這些混血兒雖然讓日本人感到恥辱和尷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日本人的基因,尤其是提高了日本人的身高,可以說是「塞翁失馬」,一點不虧。
  • 當日本不再純潔,日本混血兒的「等級鄙視鏈」
    在日本,從對混血的稱呼上便可以看出偏見一直存在。1639年至1853年間,日本關閉了邊界,除了橫濱和長崎等港口城市還有中國和荷蘭商人活動。在這些貿易中心,日本人與外國人所生的子女被侮辱為「ainoko(雜種)」。
  • 二戰後日本人長高11釐米,美軍製造的20萬混血兒,真改善了基因?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討論一個話題:二戰美軍佔領日本後,因為日本政府採取了「用漂亮女人來安撫暴躁大兵」的政策,所以最後留下了15萬-20萬的混血兒。這些混血兒雖然讓日本人感到恥辱和尷尬,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日本人的基因,尤其是提高了日本人的身高,可以說是「塞翁失馬」,一點不虧。
  • 風流的美國大兵,在日本留下20萬混血兒,這些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當美國軍隊在日本駐紮期間,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日本政府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主動送女人上門給美國兵,以少數女人的獻身來保證大多數日本女人的貞潔。於是一所所以各種名義開辦的「慰安所」就誕生了,日本政府在經濟極為拮据的情況下,咬著牙拿出大量資金招募自願前去「安慰」美國兵的女人。
  • 美國大兵和日本女人,日本戰後政策,並非討好祈憐,而是別有用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無條件投降,一方面標誌著第2次世界大戰全面結束,另一方面也拉開了美國佔領日本的序幕。與此同時,日本採取了一個政策,有又讓世界人民再一次領略了,這個民族的無恥。1945年8月17日,日本重新建立內閣,專門與盟軍講和。
  • 二戰法國悲慘的女人們,為德軍生下20萬混血兒,戰後的下場很悽涼
    一戰爆發的初期,由於法國的防線極其薄弱,強盛的德軍得以長驅直入攻到巴黎外郊,佔領整個東北部,法國死了約130萬人,因此讓法國呈現出了集體厭戰心理,戰後法國調整了軍事戰略,開始把防禦建設看得無比重要。二戰爆發後,在德軍進攻法國之前,法國的總兵力超過了330萬人,有1.4萬門火炮,5800輛坦克,1500多架飛機,英倫三島還有2000多架戰機可以隨時進行支援。法國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和武器裝備,然而在質量上卻不敢恭維,再加上嚴重的厭戰情緒,法國迅速敗下陣來,成為別國口中長久的笑柄,這一切都是如何發生的呢?
  • 德國攻打法國僅用38天,法國女人為敵生20萬混血兒,戰後受盡委屈
    德國攻打法國僅用38天,法國女人為敵生20萬混血兒,戰後受盡委屈。後來隨著德軍的肆意妄為,越來越多的人站到了反法西斯這一方,和德軍展開了對抗,到最後德軍沒有辦法,只有選擇了投降,雖然當時德軍投降了,但是在法國裡面卻留下了20多萬的混血兒,而這些混血兒德國人也不可能帶走,就把這些混血兒留在了法國。那麼顯而易見,這些混血兒並不受到法國人的喜愛,在當時這些孩子的心靈都受到了強大的摧殘,他們的命運註定一生的這樣過下去。
  • 日本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15萬
    新華社/美聯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2月2日 (外代一線)(2)日本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15萬 12月1日,在日本美濃市的一座森林公園,一名女子戴著口罩參觀寺廟。據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統計,當地時間12月1日零時至20時20分,日本新增新冠確診病例2017例,累計確診超過15萬例,達151012例;新增死亡41例,創單日死亡病例數新高,累計死亡2193例。 新華社/美聯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2月2日 (外代一線)(3)日本新冠累計確診病例超15萬 12月1日,在日本東京澀谷,人們戴著口罩走過人行道。
  • 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戰後日本的自畫像
    但是,日本國內卻沒有嘗試過要把日本建設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新日本」。當時,日本國內的異民族人數已經非常少,現實問題堆積如山。反倒是戰後有部分知識分子認為,原本國內的異民族就是因為帝國擴張而收編進來的,日本成為多民族帝國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錯誤的。對於滯留在日本國內的朝鮮人和(中國)臺灣人,比起讓他們留在日本國內和日本人共同生活,幫助他們早日回到自己的祖國才是眾望所歸。
  • 1945年駐日美軍在日本留下眾多混血兒,後來這些混血兒命運如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美軍在麥克阿瑟帶領下,數以萬計美軍大兵開始入駐日本境內,一直至今,美國仍然在日本保持數萬美國大兵,歷史上,只要美軍大兵在某個地方長期駐守,必然會留下混血後代,日本自然也不例外,美軍不僅在日本留有數以萬計混血兒,這和日本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特殊的機構叫做
  • 戰後75周年 日本天皇和首相卸不下的「戰爭重荷」——日本戰後75...
    對這段話語,似乎沒有必要做更多的是非上的評價,因為他是一個日本人的真情吐露,它映透出日本民族心靈中抹不去的「戰爭情結」,它告訴人們日本至今仍然在肩負著「戰爭重荷」踽踽前行。《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戰後75周年報導組從戰後日本天皇和首相破題採訪,俯拾戰後75周年之際日本「戰爭情結」的塊塊歷史碎片,試圖拼接出一個無法完整卻能夠反映日本社會深層的「戰爭意識圖」,由此推助對日本國家和民族本質的冷靜而理性的認識。
  • 戰後75周年 日本天皇和首相卸不下的「戰爭重荷」——日本戰後75...
    對這段話語,似乎沒有必要做更多的是非上的評價,因為他是一個日本人的真情吐露,它映透出日本民族心靈中抹不去的「戰爭情結」,它告訴人們日本至今仍然在肩負著「戰爭重荷」踽踽前行。《日本新華僑報》日本戰後75周年報導組從戰後日本天皇和首相破題採訪,俯拾戰後75周年之際日本「戰爭情結」的塊塊歷史碎片,試圖拼接出一個無法完整卻能夠反映日本社會深層的「戰爭意識圖」,由此推助對日本國家和民族本質的冷靜而理性的認識。
  • 從戰後體制看日本「戰後」意識的變遷
    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75年,日本成為發達國家俱樂部的成員。與此同時,世界上主張「向日本學習」的論調高漲起來,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優越感也在不斷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80年代日本又出現了重新審視戰後日本發展道路,否定戰後政治和政策的新動向,於是引發了第二次圍繞戰後體制的鬥爭。 這次鬥爭主要圍繞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戰後政治總決算」展開。
  • 當日本民族不再「純潔」,種族歧視瞄準了混血
    出眾的身體條件幫助她在網球場上迅速成長,今年9月,大坂直美贏得美網女單冠軍,據福布斯發布的數據,她在過去一年間的收入為3700萬美元,登頂女子運動員收入榜,成為史上年收入最高的女運動員。即使在運動領域獲得成功,日本社會給予大坂直美的卻不只是稱讚,她的混血身份經常成為被攻擊的原因。
  • #讀書#《擁抱戰敗》受害者情結與戰後日本
    當中的描述有助於我們理解1945年後日本從廢墟中創造日本騰飛的「日本奇蹟」,其中的許多史料和敘述讓讀者在閱讀文本中獲得某些顛覆性認識的快感。  按照一般的邏輯,戰爭的失敗意味著民族榮譽蒙羞,而對日本來說,為何要「擁抱戰敗」,根據譯者的分析,有四層含義。一是這與日本人的性格有關,一旦戰敗就欣然接受。
  • 日本戰後賠償,為什麼給了東南亞?
    歷史不容磨滅之所以這麼說,正是因為人類很容易遺忘(日軍站在南京城牆上)(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然而,到了戰後日本經濟恢復期,這其中不少國家和民族卻成為了日本打開海外市場的第一站。
  • 趙荔紅:小津安二郞電影及戰後日本
    小津安二郎電影及戰後日本作者 趙荔紅1. 人情戰後,日本籠罩在戰敗陰影中,年輕人、知識分子內心,充滿頹廢失敗的痛苦。小津安二郎多次服兵役,親歷戰爭殘酷,反想肯定和讚美一些東西,想拍一些長存的、永恆的影片。他說:「我在戰地是吃了點苦頭,多少會有改變,但我多半不會拍陰暗憂鬱的片子。
  • 為何東北中日混血兒最多?日本投降後,有11萬日本女人嫁到了東北
    為何東北中日混血兒最多?日本投降後,有11萬日本女人嫁到了東北文/侃侃史話事實證明,戰爭是萬惡之源,是整個人類的災難。特別是生在日本的女人,命運尤為悲慘。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和日本政府的擺布下,她們生而為男人的附屬品,是國家的生育機器,是戰爭的工具,毫無尊嚴和地位可言,一步步淪為日本侵略戰爭犧牲品和受害者。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們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也挑起了世界人民的憤怒。
  • 名家講談再造東瀛——戰後美國對日本改革的得與失
    《開羅宣言》的核心是堅持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必須歸還一戰以來在太平洋區域所佔領的一切島嶼,以及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用武力佔據的所有中國領土,包括臺灣、澎湖和東北。《波茨坦公告》則為戰後日本的非軍事化改造,提供了理論依據。這兩份關鍵性國際文件的落實和執行,對戰後的中日關係及日本社會的變化轉型,都發生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很多方面一直延續至今。
  • 一個混血兒的死,一首深情的《草帽歌》,一部日本傷痕電影
    戰後的日本人為了生存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然後經濟經過快速發展不僅解決了溫飽也再次成為經濟強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很多日本人開始反思過去,也出現了他們的傷痕文學。在反思日本戰後歷史上,做的比較好的電影就是《人證》,也就是《人間的證明》,筆者更願意叫它《人性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