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亂世錢幣「得壹元寶」。很多朋友之前可能有所了解,但放心,小編講的故事很大可能比您知道的多。
上圖中這枚銅錢直徑35cm左右,重12.5克左右,鑄於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鑄造它的人是唐天寶年間的一個兵痞,他叫史思明。
恐怕多數朋友僅只知道唐朝中期那場政變的始作俑者是安祿山、史思明,那麼這兩個人的具體形象是什麼,恐怕就不那麼立體,小編藉此機會為大家介紹一下叛將史思明。
造反之前,史思明是安祿山的心腹,703年出生於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那麼說史是東北人?答案是NO!
他是突厥人,蒙圈了吧?突厥人怎麼能夠在唐軍營內任職?要知道,在唐代突厥可是胡人,一般生活在蒙古高原北部、東北及西域地區。
史思明的家族最早期確實來自於西域的史國(也叫碣石國),按現在的說法,史思明的籍貫就應該是烏茲別克斯坦,「史」也是昭武九姓之一。
那麼史思明的家族為什麼會來到東北地區呢?事情還得從唐太宗時期說起,天可汗經大小一百多戰,把各地胡人都打怕了,包括吐谷渾、突厥、吐蕃、高昌、高句麗、天竺、鐵勒等等。
投降的胡人就安置在長城內外,史思明和安祿山差不多,基本上都可以被稱為「降二代」,他們都通曉六國語言,比胡人漢化,比漢人彪悍。
但史思明絕不是一個粗人、一個武夫,相反他非常狡詐、陰險,反覆無常,
夠不上一個奸雄,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兵痞,有其人,必有其物,有了這些基礎,我們再反過來看得壹元寶,很多事便一目了然了。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很快就平定了河北,僅20多天就攻陷了洛陽,史思明奉安祿山之命固守河北,公元758年,投降唐軍,而後再次反叛,759年進兵鄴城,誅殺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定都範陽,即皇帝位,國號大燕,年號順天。
第二年,即760年,毀佛像,鑄得壹元寶,以1當開元通寶100,是一枚大錢,錢文隸書,有背穿上月、穿下午月、背左月、背右月、背四星孕月、背四雲等等,一般來說背字的相對稀缺。
胡人出身的史思明哪裡懂得「得壹」二字的含義,懂得語言雖多,基本都不會寫,猜想這兩個字一定出自道家思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得壹元寶寓意萬物初始、蓬勃發展。
果然,沒過幾天,也就是幾月之後,史思明所率領的叛軍屢被唐軍所敗,感覺得壹這兩個字似乎並不吉利,於是性情反覆無常的史思明立即下令停鑄得壹元寶,改鑄順天元寶。
得壹元寶僅鑄幾個月,數量很少,而順天元寶則相對多一些,目前在古泉收藏界,得壹元寶是珍品,市場價格一般是2-3萬塊,應該說價格幾千塊的都是假貨,另外「得」字的點是斷的,凡點與豎連在一起的,都是假貨。
關於這枚銅錢,就介紹到這裡,最後再發幾枚真品,朋友們可比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