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日前召開加強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全面推進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建設,進一步強化新冠病毒輸入風險「物防」措施。目前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建成並上線運行,接入平臺試運行的9個省(市),冷鏈食品首站進口量佔全國90%以上。(12月7日 央視新聞)
近段時間,多地發現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陽性,公眾在關注之餘也對購買冷鏈食品表示出憂慮。在上個月25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介紹,全國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抽檢監測的陽性率為萬分之0.48。這一數據意味著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
檢出率的增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外正處於新冠疫情暴發期,跨境運輸過程中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極有可能成為攜帶新冠病毒的載體。二是,近期各部門和各地加大對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的檢測和抽檢,隨著對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的檢測頻次、頻率及覆蓋範圍增加,發現陽性的概率隨之增加。雖說目前並沒有發現因為直接食用這些冷鏈食品引起的感染,但進口冷鏈食品顯然是一個重要的安全隱患,尤其是現在臨近新年,民眾購買冷鏈食品的需求將大大增加,那麼如何把好進口冷鏈食品的防疫關,對地方的治理、防疫能力無疑是一個考驗。
在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嚴格預防疫情再次來襲,堵好漏洞是最關鍵的做法,這就要求做好防疫的各項閉環工作,上線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就是在堵漏洞、防擴大。除了可以對進口冷鏈食品有效地追根溯源,還可以確保有風險的冷鏈食品不流入市場,即便已經流入市場,也可以快速定位,儘可能地將風險確保在可控範圍內,不至引起較大範圍的擴散。
當然,除了「冷鏈食品首站進口量佔全國90%以上」的剩餘進口冷鏈食品,更要使之成為防控的重中之重,不能使其成為「漏網之魚」。地方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及時開展冷鏈食品的監管檢查專項行動,重點對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大型超市、第三方冷庫、大型餐飲機構進行摸底排查,防止來源不明、無檢驗檢疫證明或檢疫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同時更要做好每一批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的檢測和消殺工作,並督促相關經營場所做好消殺工作,確保整個防疫工作到位,不能有任何環節「掉鏈子」。
上線全國進口冷鏈食品追溯管理平臺,是一種「硬約束」,然而與此同時,還需要「軟約束」,「軟約束」包括由相關管理部門有效組織冷鏈食品經營企業的負責人及經營場所主辦方進行專門培訓,以增強他們的經營主體意識,同時還必須堅持將每天的衛生清潔、消殺工作、體溫檢測等常態化防疫措施落實好,不能掉以輕心。
疫情在全球反覆,防疫無疑是一場持久戰,在秋冬季節疫情存在反彈風險的語境下,疫情防控容不得半點閃失,做實做細工作,織牢防控網,才能確保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
■三湘都市報評論員 張英